词典 执笏 执笏的意思
zhí

执笏

简体执笏
繁体執笏
拼音zhí hù
注音ㄓˊ ㄏ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í,(1) 拿着。【组词】:执刃。执鞭。执笔。(2) 掌握。【组词】:执政。执教(jiào )。(3) 捕捉,逮捕。【组词】:战败被执。(4) 坚持。【组词】:固执。执意。(5) 实行。【组词】:执行。(6) 凭单。【组词】:回执。(7) 朋友。【例句】:执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简称“执”)。(8) 姓。

hù, ◎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例句】:朝(cháo )笏。“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基本含义

执笏是指官员在举行仪式或会议时手持笏板,表示担负职责和权力。在现代语境中,执笏常常指担任重要职务或担负重大责任。

执笏的意思

执笏 [zhí hù]

1. 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

3. 称臣。

执笏 引证解释

⒈ 拿着笏板。古时臣下朝见君王或臣僚相见时,手持玉石、象牙或竹、木的手板为礼。

《仪礼·士相见礼》“上大夫相见以羔” 唐 贾公彦 疏:“常朝及餘会聚皆执笏。”
《晋书·舆服志》:“笏,古者贵贱皆执笏,其有事则搢之於腰带。”
晋 陆机 《祖道毕雍孙刘边仲潘正叔》诗:“执笏 崇贤 内,振缨层城阿。”

⒉ 称臣。

三国 魏 锺会 《与吴主书》:“执笏之心,载在名策。”


执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搢笏释义:⒈亦作“搢忽”。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阳穀 之会,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清 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⒉引申指朝见。明 董谷《碧里杂存·宝志公》:“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 2.
      穿执释义:谓穿靴执笏。
    • 3.
      袍笏登场释义:身穿官服,手执笏板,登台演戏。比喻新官上任(含讽刺意)。笏(hù):古代官员上朝时手里拿的用来记事的板。
    • 4.
      裹见释义:谓有罪之臣在武士簇拥下穿靴执笏朝见君主。

执笏(zhi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执笏是什么意思 执笏读音 怎么读 执笏,拼音是zhí hù,执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执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