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 [zhū è]
1. 各种恶行。
3. 众恶人。
诸恶 引证解释
⒈ 各种恶行。
引《大智度论》卷十八:“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浄其意,是诸佛教。”
清 刘廷玑 《在园杂志》卷二:“其中家常日用,应酬世务,奸诈贪狡,诸恶皆作,果报昭然。”
⒉ 众恶人。
引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与君有旧,书至则必起雄师,立残诸恶。”
诸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退三昧释义: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证于不退三昧。
- 2.
内踝尖释义:脚内廉转筋,诸恶漏,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
- 3.
及己释义:植物名。二月生苗,先开白花,后方生叶三片,状如獐耳,根如细辛,故又名獐耳细辛。喜生山谷阴湿之地。根入药,外用治诸恶疮及皮肤虫痒等。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
- 4.
大善知识释义:大有德之善知识。即教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之善友。
- 5.
如面佛天释义:佛教术语,诸恶众善,皆须在心理上论。
- 6.
恭德释义:⒈谦恭的品德。《国语·晋语九》:“昔先主 文子 少衅於难,从 姬氏 於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⒉大德。《旧唐书·孝友传·崔沔》:“俭,德之恭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恭德,而君纳诸恶,无乃不可乎!”按,此引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恭德,作“共德”。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一》:“杜氏 不释‘共’字,共当读为洪……下文又曰‘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犹云有大德。”
- 7.
恶业释义:⒈不正当的职业。《史记·货殖列传》:“博戏,恶业也,而 桓发 用之富。”⒉佛教谓出于身、口、意三者的坏事、坏话、坏心等。《华严经》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宋 惠洪《冷斋夜话》卷七:“﹝ 苏軾 ﹞復官,归自 南海,监 玉局观,作偈戏答僧曰:‘恶业相缠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禪,却着衲衣归 玉局,自然身是五通仙。’”⒊见“恶缘恶业”。
- 8.
游逸释义:⒈犹游乐。《南史·陈南康愍王方泰传》:“方泰 少粗獷,与诸恶少年羣聚,游逸无度,文帝 以 南康王 故,特宽宥之。”《南史·周宝安传》:“以贵公子骄蹇游逸,好狗马,乐驱驰,靡衣媮食。”⒉亦作“游佚”。犹游乐。汉 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游逸无度,不卹国政。”唐 戴叔伦《早春曲》:“儂家少年爱游逸,万里轮蹄去无跡。”明 陆采《明珠记·拒奸》:“暂赐餘閒,高情懒去游逸,金鱼乍解还家乐,掩竹扉车马无迹。”《禅真逸史》第四十回:“勿使妻妾近尼释而多勃谿,勿使子孙好游佚而无生计。”
- 9.
狮子身中虫释义:佛教语。比喻从内部破坏佛法的僧团中的败类。语出《莲华面经》卷上:“阿难,譬如师子命絶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噉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噉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餘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积佛法。”后亦指混入革命阵营的投机分子。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十二)》:“﹝ 高尔基 ﹞早年所作的《鹰之歌》有 韦素园 先生的翻译……这里的信(指 高尔基 一九二八年十月七日发表于 苏联《真理报》的《给苏联的“机械的市民们”》)却是近作,可以看见他
- 10.
诸恶莫作释义:诸恶:各种坏事。 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旧时用以劝人行善。
- 11.
调伏释义:⒈佛教谓调和身口意三业,以制伏诸恶。 ⒉调教驯服,降服。
- 12.
麤犷释义:亦作“麁獷”。 亦作“麄獷”。粗野;粗鲁。《华严经·十住品》:“亲近一切善知识,发言和悦离麁獷。”《陈书·陈方泰传》:“方泰 少麤獷,与诸恶少年羣聚,游逸无度。”《周书·耿豪传》:“豪 少麄獷,有武艺,好以气凌人。”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其实事久弊生,冥顽贪诈,或麤獷兇猾。”
诸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退三昧释义:菩萨修于持戒禅定,破诸恶业,自获不退,证于不退三昧。
- 2.
内踝尖释义:脚内廉转筋,诸恶漏,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
- 3.
及己释义:植物名。二月生苗,先开白花,后方生叶三片,状如獐耳,根如细辛,故又名獐耳细辛。喜生山谷阴湿之地。根入药,外用治诸恶疮及皮肤虫痒等。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二》。
- 4.
大善知识释义:大有德之善知识。即教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之善友。
- 5.
如面佛天释义:佛教术语,诸恶众善,皆须在心理上论。
- 6.
恭德释义:⒈谦恭的品德。《国语·晋语九》:“昔先主 文子 少衅於难,从 姬氏 於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⒉大德。《旧唐书·孝友传·崔沔》:“俭,德之恭也;侈,恶之大也。先君有恭德,而君纳诸恶,无乃不可乎!”按,此引自《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恭德,作“共德”。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一》:“杜氏 不释‘共’字,共当读为洪……下文又曰‘先君有共德,而君纳诸大恶’。犹云有大德。”
- 7.
恶业释义:⒈不正当的职业。《史记·货殖列传》:“博戏,恶业也,而 桓发 用之富。”⒉佛教谓出于身、口、意三者的坏事、坏话、坏心等。《华严经》四十:“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宋 惠洪《冷斋夜话》卷七:“﹝ 苏軾 ﹞復官,归自 南海,监 玉局观,作偈戏答僧曰:‘恶业相缠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禪,却着衲衣归 玉局,自然身是五通仙。’”⒊见“恶缘恶业”。
- 8.
游逸释义:⒈犹游乐。《南史·陈南康愍王方泰传》:“方泰 少粗獷,与诸恶少年羣聚,游逸无度,文帝 以 南康王 故,特宽宥之。”《南史·周宝安传》:“以贵公子骄蹇游逸,好狗马,乐驱驰,靡衣媮食。”⒉亦作“游佚”。犹游乐。汉 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游逸无度,不卹国政。”唐 戴叔伦《早春曲》:“儂家少年爱游逸,万里轮蹄去无跡。”明 陆采《明珠记·拒奸》:“暂赐餘閒,高情懒去游逸,金鱼乍解还家乐,掩竹扉车马无迹。”《禅真逸史》第四十回:“勿使妻妾近尼释而多勃谿,勿使子孙好游佚而无生计。”
- 9.
狮子身中虫释义:佛教语。比喻从内部破坏佛法的僧团中的败类。语出《莲华面经》卷上:“阿难,譬如师子命絶身死,若空、若地、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噉食彼师子身肉,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噉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餘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犹如毒刺,破我三阿僧祇劫积行勤苦所积佛法。”后亦指混入革命阵营的投机分子。鲁迅《集外集·<奔流>编校后记(十二)》:“﹝ 高尔基 ﹞早年所作的《鹰之歌》有 韦素园 先生的翻译……这里的信(指 高尔基 一九二八年十月七日发表于 苏联《真理报》的《给苏联的“机械的市民们”》)却是近作,可以看见他
- 10.
诸恶莫作释义:诸恶:各种坏事。 佛家语,凡是坏事都不要做。旧时用以劝人行善。
- 11.
调伏释义:⒈佛教谓调和身口意三业,以制伏诸恶。 ⒉调教驯服,降服。
- 12.
麤犷释义:亦作“麁獷”。 亦作“麄獷”。粗野;粗鲁。《华严经·十住品》:“亲近一切善知识,发言和悦离麁獷。”《陈书·陈方泰传》:“方泰 少麤獷,与诸恶少年羣聚,游逸无度。”《周书·耿豪传》:“豪 少麄獷,有武艺,好以气凌人。”明 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其实事久弊生,冥顽贪诈,或麤獷兇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