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帐 [zhān zhàng]
1. 毡制的帐幕。
英[yurt;]
毡帐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氊帐”。
⒉ 毡制的帐篷。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以为居室。
引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昔在 江 南,不信有千人毡帐。”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花烛》:“氊帐起自 北朝 穹庐之制,请皆不设,惟於堂室中置帐,以紫綾幔为之。”
元 马致远 《汉宫秋》楔子:“毡帐秋风迷宿草,穹庐夜月听悲笳。”
清 纳兰性德 《唆龙与经岩叔夜话》诗:“谁持《花间集》,一灯氊帐里。”
⒊ 毡制帷幔。
引唐 白居易 《别毡帐火炉》诗:“年老不禁寒,夜长安可彻;赖有青毡帐,风前自张设。”
毡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天似穹庐释义:即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穹庐――游牧人住的圆顶毡帐,形状像蒙古包。
- 2.
庐帐释义:⒈以帐幕作居屋。《后汉书·西域传·蒲类国》:“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⒉帐篷。《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王将立 慕容妃 之子,欲先杀汝,故顷来诸子每夜戎服,以兵遶庐帐,伺便将发耳。”胡三省 注:“北狄 之长,居大毡帐,环设兵衞。毡帐,汉 人谓之穹庐,因曰庐帐。”
- 3.
庐落释义:⒈庐舍,房舍。 ⒉庐帐;毡帐。
- 4.
拂庐释义:上层 吐蕃 人所居的毡帐。
- 5.
旃廗释义:毡帐。
- 6.
旃毳释义:⒈指鸟兽毛制成的衣服。 ⒉指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住毡帐衣毳衣、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
- 7.
毡乡释义:亦作“氊乡”。指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所居的地区。因其以毡帐为居室,故称。
- 8.
毡厦释义: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所居大型毡帐。借称其王廷。
- 9.
毡城释义:亦作“氊城”。 古代 匈奴 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集中地。多借称其王庭所在之处。
- 10.
毡堂释义:指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君主接见使者的大毡帐。
- 11.
毡墙释义:亦作“氊墙”。 毡帐的壁。借指毡帐。
- 12.
毡屋释义:亦作“氊屋”。 即毡帐。《南史·夷貊传下·滑国》:“﹝ 滑国 ﹞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宋 刘克庄《大梁老人行》:“大梁 宫中设氊屋,大梁 少年胡结束。”宋 文天祥《保州道中》诗:“牛车过不往,氊屋行相望。”清 曹寅《田梅岑自南城来却赠》诗之一:“易眠氊屋煖,相待草桥开。”参见“毡帐”。
- 13.
毡幄释义:⒈即毡帐。⒉匈奴族以毡制的篷帐为居室,因用以借指匈奴王廷。
- 14.
毡幕释义:亦作“氊幕”。即毡帐。
- 15.
毡庐释义:⒈亦作“氊庐”。即毡帐。《新唐书·北狄传·奚》:“逐水草畜牧,居氊庐,环车为营。”宋 梅尧臣《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宿造毡庐开,行逢猎骑合。”清 赵翼《潞江》诗:“经年马背安居地,每夕氊庐托宿家。”⒉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南朝 陈 徐陵《移齐文》:“西穷版屋,北罄毡庐。”宋 曾巩《明妃曲》之二:“一辞椒屋风尘远,去託氊庐沙磧深。”参见“毡帐”。
- 16.
毳帐释义:游牧民族所居毡帐。
- 17.
毳幙释义:亦作“毳幕”。 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文选·李陵<答苏武书>》:“韦韝毳幙,以御风雨。”李善 注:“毳幙,毡帐也。”唐 王维《兵部起请露布文》:“毡裘之长,思嚮风以无阶;毳幙之人,惟涂地而可获。”《资治通鉴·唐高宗麟德二年》:“东自 高丽,西至 波斯、乌长 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清 顾炎武《感事》诗之六:“毳幕诸陵下,狼烟六郡间。”
- 18.
毳殿释义:游牧民族酋长的毡帐。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帝王宫殿。
- 19.
穷庐释义:⒈古代游牧民族住的毡帐。亦指北方边区少数民族。《淮南子·齐俗训》:“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明 无名氏《精忠记·骄虏》:“日落穷庐暗,打辣酥满斟,醉酣。”《隋唐演义》第三五回:“到家乡只梦中,见君王只梦中,明日里捱到穷庐。料道今生怎得归往,情黯黯拨乱宫商……但愿和亲保太平,永享!”参见“穹庐”。⒉贫贱者居住的屋。三国 蜀 诸葛亮《诫子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叹穷庐,将復何及!”唐 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宋 曾巩《学舍记》:“予之卑巷穷
- 20.
穹闾释义:穹庐;毡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