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耆儒 耆儒的意思

耆儒

简体耆儒
繁体
拼音qí rú
注音ㄑㄧˊ ㄖ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qí shì,(1) 年老,六十岁以上的人。【组词】:耆老。耆年。耆绅。耆宿(sù )(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2) 强横。 ◎ 古同“嗜”,爱好。

rú,(1) 指读书人。【组词】:儒生。腐儒。通儒(指博识多闻的大学者)。儒林(儒者之林,旧指学术界)。儒雅(读书人所具有的温文尔雅的风貌)。(2)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组词】:儒家。儒教(即“孔教”)。儒士。儒术。儒学。(3) 同“懦”,懦弱。

基本含义

指年老有学问的儒者,也用来形容年纪大而有学问的人。

耆儒的意思

耆儒 [qí rú]

1. 年高博学的读书人。

[aged scholar;]

耆儒 引证解释

⒈ 德高的老儒。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是以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
《后汉书·张晧传》:“汉安 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歷显位。”
明 俞弁 《逸老堂诗话》:“祝枝山 先生 希哲,尝叙家君《约斋漫録》二十卷,今録其略云:‘ 俞君 宽父,吴 之耆儒也。’”
《清史稿·礼志一》:“德宗 季叶,设礼学舘,博选耆儒,将有所缀述。”


国语词典

耆儒 [qí rú]

⒈ 称年高德劭的儒者。

《后汉书·卷五六·张晧传》:「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
明·江盈科《雪涛小说·心高》:「国初,蜀中一耆儒,题张果倒跨蹇驴图。」


耆儒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侍读释义:⒈陪侍帝王读书论学或为皇子等授书讲学。宋 高承《事物纪原·法从清望·侍读》:“唐明皇 开元 三年七月,敕每读史籍中有闕,宜选耆儒博硕一人,每日侍读。故 马怀素 褚元量 更日入直,此侍读之始也。”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序》:“如 班令史 之侍读禁中而作《白虎通》,蔡邕 之校 汉 典而作《独断》是也。”清 叶廷琯《吹网录·立忠王玙为太子》:“盖 昭成 方娠,説 侍读东宫,知其异事。”⒉古代官名。为帝王、皇子讲学之官。其职务与侍读学士略同,然级别较其为低。宋 有翰林侍读之官,明 清 沿置翰林院侍读。亦作为
    • 2.
      去离释义:分离;离开。汉 班固《白虎通·谏诤》:“亲属諫不得放者,骨肉无相去离之义也。”《后汉书·献帝纪》:“今耆儒年踰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
    • 3.
      硕老释义:年高望重的博学之士。 汉 扬雄《剧秦美新》:“耆儒硕老,抱其书而远逊;礼官博士,卷其舌而不谈。”《晋书·刘寔传》:“可谓国之硕老,邦之宗模。”宋 梅尧臣《送京西转运李刑部移京东转运》诗:“统制连别京,守臣多硕老。”宋 沉辽《<苏州承天寺永安长老语录>序》:“余尝观古记所载名德硕老,多出于 荆、衡、襄、汉 之间。”
    • 4.
      耆儒硕德释义:年高德劭的儒者。唐 张九龄《论教皇太子状》:“必使耆儒碩德,爲之師保。”
    • 5.
      隐佚释义:隐逸者。明 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一·布衣拜大学士》:“洪武 十六年,以耆儒徵授 文华殿 大学士,赐敕致仕。盖国初之优礼隐佚,至以祕殿高秩处之。”

耆儒(qir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耆儒是什么意思 耆儒读音 怎么读 耆儒,拼音是qí rú,耆儒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耆儒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