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馑 [jī jǐn]
1.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例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英[famine; crop failure; distitution;]
饥馑 引证解释
⒈ 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飢,通“饥”。
引《史记·货殖列传》:“地埶饶食,无飢饉之患。”
宋 苏轼 《送孙勉》诗:“是时累飢饉,尝苦盗贼变。”
一本作“饥饉”。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 《诗·小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饉降臻。”
宋 司马光 《苦雨》诗:“连年困饥饉,此际庶和熟。”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国语词典
饥馑 [jī jǐn]
⒈ 荒年。也作「饥歉」。
引《左传·昭公元年》:「虽有饥馑,必有丰年。」
《西游记·第一四回》:「向日年程饥馑,也来外面求乞。」
反丰收
饥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灾九难释义:刀兵、瘟疫、饥馑。
- 2.
三灾八难释义:佛教指水灾、火灾、风灾为大三灾;刀兵、饥馑、疫疠为小三灾。八难指影响见佛求道的八种障碍,如作恶多端、安逸享受、盲哑残疾、自恃聪明才智等。后泛指各种灾难、疾病。
- 3.
三灾释义:佛教谓劫末所起的三种灾害。刀兵、疫疠、饥馑为小三灾,起于住劫中减劫之末;火、风、水为大三灾,起于坏劫之末。见《俱舍论·分别世品》。亦泛指灾难。
- 4.
兵饥释义:⒈见“兵饥”。⒉亦作“兵飢”。战争造成的饥馑。
- 5.
凶馑释义:灾荒,饥馑。
- 6.
告饥释义:⒈告以饥饿。元 尹廷高《巢燕行》:“乌衣失偶成孤飞,巢中黄口争告飢。”⒉告以饥馑。《左传·隐公六年》:“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糴於 宋、衞、齐、郑,礼也。”
- 7.
大有之年释义:丰收的年岁。 《幼学琼林·卷一·岁时类》:“岁歉曰饥馑之岁,年丰曰大有之年。”
- 8.
巴氐释义:氐 人的一支。东汉 末,自 巴西(治今 四川 阆中县)、宕渠(治今 四川 渠县 东北)郡北徙于 汉中 杨车板,号为 杨车巴。魏武帝 时,首领 李虎 率族众500余户附 魏,受封将军,并将族众尽迁 略阳 北(今 甘肃 秦安县 东南),遂号为 巴氐。西晋 元康(公元291-299年)年间,关西 连年饥馑,族人又大量流入 四川。首领 李特 乘机拥兵割据,于 西晋 太安 二年(公元303年)建立 成汉 政权,为十六国之一。后渐与当地汉族融合。
- 9.
得墨忒耳释义:希腊神话中的谷物女神。女儿普西芬尼失踪后,她悲痛欲绝。后得知是冥王哈得斯在宙斯同意下劫走其女儿,她便愤然离开奥林匹斯。于是土地荒芜,到处饥馑。宙斯乃准许她们母女每年团聚一次,此时大地回春,谷物茂盛。
- 10.
逐熟释义:旧指灾民往丰熟地区流亡乞食。 宋 司马光《赈济流民札子》:“遇有 河北路 流民逐熟经过,即大人每人支米一斗,小人支米五升。”宋 苏轼《论河北京东盗贼状》:“若夏税一例不放,则人户必至逃移。寻常逃移,犹有逐熟去处,今数千里无麦,去将安往?但恐良民举为盗矣。”《书林》1988年第7期:“伴随着每一次人口增长高峰而来的必然是长期的社会饥馑,大规模流徙的移民(其意在‘逐熟’、吃饭)和经久不息的社会动乱。”
- 11.
闹粜释义:谓饥民强迫粮主平价粜粮。 《彭德怀自述》一:“当年大旱,饥馑严重,地主富商囤积居奇,饥民自发闹粜,吃排饭,我也参加了。”编辑组注:“旧社会灾荒之年,官府、地主、商人常囤积粮食,抬高市价。饥民被迫起来斗争,强迫他们平价粜粮,叫闹粜。”
- 12.
饥耗释义:谓年岁饥馑,存粮损耗。汉 王充《论衡·治期》:“案 桀 紂 之时,无饥耗之灾。”
- 13.
饥馑荐臻释义:饥馑:饥荒;荐臻:接连到来。连年灾荒不断。
- 14.
饥馑释义:灾荒之年,庄稼没有收成。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管子·五辅》:“天时不祥,则有水旱;地道不宜,则有饥馑;人道不顺,则有祸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