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 [shǒu zhōng]
1. 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
守中 引证解释
⒈ 保持内心的虚无清静。
引《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王纯甫 注:“中也者,中也;虚也,无也,不可言且名者也。”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劲健》:“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
《云笈七籤》卷十:“夫守中自然之法,不能晓知天地人物所从出,不能知道之根源变化所由缘。”
守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覩是释义:同“不覩事”。 元 姚守中《粉蝶儿·牛诉冤》套曲:“被这廝添钱买我离桑枢,不覩是牵咱过前途,一声频叹气长吁,两眼悽惶泪如珠。”元 王氏《粉蝶儿·寄情人》套曲:“把一封正家书改做了诈休书,冯魁 不覩是将我来娶。”
- 2.
严守释义:⒈严格地遵守:严守中立。⒉严格地保守:严守国家机密。
- 3.
中立释义:处于对立的双方之间,不倾向于任何一方:严守中立。
- 4.
中行释义:⒈行为合乎中庸之道的人。 《论语·子路》:“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⒉泛指中庸之道。清 姚鼐《方侍庐先生墓志铭》:“先生默默,独守中行。”⒊中等德行。《荀子·子道》:“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篤,人之中行也。”⒋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御 狄,荀林父 将中行。”《吴越春秋·夫差内传》:“范蠡 在中行,左手提鼓,右手操枹而鼓之。”参见“三行”。⒌中列。《吴子·励士》:“於是 武侯 设坐庙廷,为三行饗士大夫。上功坐前行,餚席兼重器上牢;次功坐中行,餚席器差减。”⒍唐 宋
- 5.
买认释义:出钱买嘱他人认罪。明 海瑞《邵守愚人命参语》:“况 邵守正 亲兄弟 邵守中、守和 男 邵太礼,与 守愚 等係同宗兄弟,住址相邻,耳目切近,询访三年,杳无可据,则计供买认之情似虚。”
- 6.
制中释义:⒈犹言执中。谓恪守中正之道,无过与不及。⒉居丧期间。
- 7.
国子祭酒释义:古代学官名。晋武帝 咸宁 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晋 傅咸《赠何劭王济》诗序:“朗陵公 何敬祖,咸 之从内兄,国子祭酒 王武子,咸 从姑之外孙也。”唐 张说《素盘盂铭序》:“国子祭酒 韦公 好游山水。”《红楼梦》第四回:“这 李氏 亦係 金陵 名宦之女,父名 李守中,曾为国子祭酒。”清 光绪 三十二年,设学部,改“国子祭酒”为“学部尚书”。参见“祭酒”。
- 8.
定志释义:⒈集中意志;专心。汉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寡人﹞体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鐘鼓之音,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於兹矣。”《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夫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欲人定志专心之言也。”唐 钱珝《授秘书少监赐紫卢光启守中书舍人制》:“卢光启 励精不怠,处默有伦,定志而静专其谋,好古而敏求其要。”⒉立志;决意。《后汉书·苏竟传》:“人无愚智,莫不先避害然后求利,先定志然后求名。”许地山《东野先生》:“我已定志不离开她。”
- 9.
寺人释义:古代宫中的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诗·秦风·车邻》:“未见君子,寺人之令。”郑玄 注:“寺人,内小臣也。”《周礼·天官·序官》:“寺人,王之正内五人。”郑玄 注:“寺之言侍也。”贾公彦 疏:“云寺之言侍者,欲取亲近侍御之义,此奄人也。”《左传·僖公二年》:“齐 寺人 貂 始漏师于 多鱼。”杜预 注:“寺人,内奄官 竖貂 也。”自 东汉 始即以称宦官。《后汉书·宦者传序》:“閽人守中门之禁,寺人掌女宫之戒。”《新唐书·于志宁传》:“今殿下左右前后皆用寺人,轻忽高班,陵轢贵仕。”清 昭槤《啸亭续录·御前大臣
- 10.
履卦释义: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只要能做到刚健守中,就可以将坏事变为好事,让恶的事物也呈现出好的一面,那么再大的艰难也能平安度过。
- 11.
恪守释义:严格遵守:恪守中立。 恪守不渝。
- 12.
持中释义:持守中道。
- 13.
缘督释义:守中合道,顺其自然,引申为循理,折衷。
- 14.
翠发释义:黑而有光泽的头发。唐 王勃《采莲赋》:“復有 渚宫 年少,期门公子,翠髮蛾眉,頳脣皓齿。”唐 李贺《官街鼓》诗:“从君翠髮芦花色,独共 南山 守中国。”王琦 汇解:“人少髮色翠黑,老则白如芦花,由少而老,人人如此。”宋 周邦彦《西平乐》词:“追念朱颜翠髮,曾到处、故地使人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