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四方 四方的意思
fāng

四方

简体四方
繁体
拼音sì fāng
注音ㄙˋ ㄈㄤ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ì,(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组词】:四方。四边。四序(即“四季”)。四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四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四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fāng,(1) 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方形.长方形(2)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组词】:方根。平方。开方。(3) 人的品行端正。【组词】:方正。方直。(4) 一边或一面。【组词】:方向。方面。(5) 地区,地域。【组词】:地方。方志。方言。方物。方圆。方隅(边疆)。方舆(指领域,亦指大地)。(6) 办法,做法,技巧。【组词】:方式。方法。教导有方。贻笑大方。(7) 种,类。【组词】:变幻无方。仪态万方。(8) 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组词】:药方。(9) 违背。【组词】:方命。(10) 正在,正当。【组词】:方今盛世。方兴未艾。(11) 才,刚刚。【组词】:方才。如梦方醒。(12) 量词,多指一立方米。【组词】:土石方。(13) 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组词】:几方石章。(14) 姓。

基本含义

四个方向,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四方的意思

四方 [sì fāng]

1.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各个方面。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 four directions of north,south,west and east; ]

2. 正方形或正方体。

一只四方的木头匣子。

[ quadrilateral; ]

四方 引证解释

⒈ 指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礼记·射义》:“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水浒传》第六六回:“四下里,十数处火光亘天,四方不辨。”

⒉ 天下;各处。

《易·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淮南子·原道训》:“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於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
高诱 注:“抚,安也。四方,谓之天下也。”
《新唐书·吐蕃传上》:“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柳杞 《好年胜景》:“他的父辈是个爱交游的流浪汉,凭一付担子,走遍四方。”

⒊ 指四方诸侯之国。

《诗·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孔颖达 疏:“武王 既受得天之祜福,故四方诸侯之国皆贡献庆之。”
《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今 楚 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 楚国,不可救疗。”

⒋ 指京城以外的地区。

《东观汉记·马廖传》:“长安 语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⒌ 指四方之神。

《礼记·曲礼下》:“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岁徧。”
郑玄 注:“祭四方,谓祭五官之神於四郊也。 句芒 在东, 祝融、后土 在南, 蓐收 在西, 玄冥 在北。”
《礼记·祭法》:“四坎坛,祭四方也。”
郑玄 注:“四方,即谓山林、川谷、丘陵之神也。祭山林、丘陵於坛,川谷於坎。”
《汉书·礼乐志》:“练时日,侯有望,焫膋萧,延四方。”
颜师古 注:“四方,四方之神也。”

⒍ 指正方形或立方体。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

如:四方桌;四方匣子。


国语词典

四方 [sì fāng]

⒈ 东、南、西、北。泛指四处各地。

《论语·子路》:「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三国演义·第八回》:「招贤纳士,屈己待人,四方豪杰,渐渐投之。」

⒉ 四境的诸侯国。

《诗经·大雅·下武》:「受天之祜,四方来贺。」
《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⒊ 正方或立方形的物体。

《西游记·第一四回》:「有块四方大石,石上贴著一封皮。」
《儿女英雄传·第一五回》:「劣兄在此地住了冒冒的七十年了,也没见过那豪杰,是四方脑袋,八楞儿脑袋。」


四方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四面八方释义: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 我们小组里的人来自四面八方。

四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寸见方释义:一寸大小的四方形或正方形。
    • 2.
      一局释义:⒈谓全盘。局,指博戏或棋类的盘面。《魏书·尒朱世隆传》:“世隆 曾与吏部尚书 元世儁 握槊,忽闻局上歘然有声,一局之子尽皆倒立,世隆 甚恶之。”⒉下棋一次。《南史·萧惠基传》:“齐 高帝 使 思庄 与 王抗 交赌,自食时至日暮,一局始竟。”唐 司空图《题休休亭》诗:“一局棊,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⒊某些体育项目比赛一次也叫一局。⒋一个官署。《朱子语类》卷八四:“顷在朝欲奏乞专创一局,召四方朋友习礼者数人编修。”《宋史·职官志一》:“大观 三年,詔六曹删定官併入详定一司,敕令所为一局。”⒌同样局势
    • 3.
      丁方释义:四方。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余视此楼颇广,丁方可数丈。”《花城》1981年第4期:“长期以来,由于局促在一个丁方不够百呎的小房间,为了省地方……不得不把睡床向一列窗户边横摆着。”
    • 4.
      三刑释义: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新唐书·吕才传》:“长平 坑降卒,非俱犯三刑;南阳 多近亲,非俱当六合。”《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子刑卯,卯刑子。”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説,相传始於 唐 李虚中,然三刑六合,贞观 初已闢其説,似非起於 李 也。”
    • 5.
      三杀释义:⒈指上杀、下杀、旁杀。语本《礼记·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谓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旁及其兄弟,其服丧期限依亲疏之别而递减。《北史·张普惠传》:“窃闻三杀九亲,别疏昵之叙;五服六术,等衰麻之心。皆因事饰情,不易之道者也。”⒉古代天子诸侯无事,每年三次田猎射杀牲禽,一以供祭祀,二以享宾客,三以充君之庖厨,谓之“三杀”。《宋书·礼志四》:“今既无復四方之祭,三杀之仪,旷废来久,禽获牲物,面伤翦毛,未成禽不献。”参阅《礼记·王制》。⒊指喝杀、吓杀和饿杀。宋 周煇《清波别
    • 6.
      三面网释义:《史记·殷本纪》:“汤 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 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 德至矣,及禽兽。’”后遂以“网开三面”为宽刑和施行仁政之典实。
    • 7.
      上章释义:⒈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 太岁 ﹞在庚曰上章。”隋 许善心《神雀颂》:“岁次上章,律谐大吕,玄枵会节,玄英统时。”清 钱谦益《闻母邹太君七十序》:“谨书之以为序。时上章困敦十一月初五日。”鲁迅《祭书神文》序:“上章困敦之岁,贾子 祭诗之夕,会稽 戛剑生 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⒉向皇帝上书。《后汉书·百官志二》:“﹝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闕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徵诣公车者。”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伯美 为 湖南 宪,牟濚 叔清 知 衡阳,行移之间
    • 8.
      上第释义:⒈上等;第一。《后汉书·梁冀传》:“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於 冀。”李贤 注:“上第,第一也。”唐 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关外诸侯,公为上第,由是分掌选署,仕进之族知劝焉。”⒉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后汉书·献帝纪》:“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新唐书·选举志上》:“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清 吴伟业《送沉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君也读书致上第,传家翰墨閒游戏。”⒊及第
    • 9.
      下土释义:⒈大地。 《诗·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唐 张乔《试月中桂》诗:“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明 何景明《九咏》:“下土幽暗而嶮巇兮,需光泽之照临。”⒉四方;天下。《书·舜典》:“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孔 传:“言 舜 理四方,诸侯各设其官居其方。”《国语·吴语》:“余心岂忘忧恤,不惟下土之康靖。”韦昭 注:“不但忧四方,乃忧王室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故下土无壅滞之土,国朝无专贵之人。”宋 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渊谋远略,必中事几,善训嘉謨,可为世则者,传闻下土,虽仅得
    • 10.
      不终释义:⒈没有结果;没有到底。《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 齐 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宋 苏辙《龙川略志》卷二:“﹝ 赵生 ﹞家本 代州,名 吉,事 五臺 僧不终,弃之游四方。”⒉不得善终,不能终其天年。《汉书·晁错传赞》:“错 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宋 苏轼《东坡志林·裴頠对武帝》:“惠、怀、愍 皆不终,牛繫马后,岂及亡乎!”⒊犹不中,不合格,不好。《西游记》第四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会降龙伏虎,捉怪擒妖。”
    • 11.
      不获已释义:不得已。《后汉书·独行传·严授》:“﹝ 张显 ﹞蹙令进,授 不获已,前战,伏兵发,授 身被十创,殁於阵。”《新唐书·沉既济传》:“四方形势,兵未可去,资费虽广,不获已为之。”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妾兄 郑相 幼子 恒,年今二十,郑相 以亲见属,故相不获已,以 鶯 许之 恒。”清 王韬《淞隐漫录·田荔裳》:“若以非礼相干,虽死非所闻命……如不获已,焰坑血湖,刀山剑岭,皆我毕命所也,一任处置,何足惧哉!”
    • 12.
      丑慢释义:诋毁轻慢。晋 袁宏《后汉纪·和帝纪下》:“今君在位,八年于兹。‘康哉’之歌,既无闻焉,而於两观之下,有丑慢之者,伤 南山 之体,亏穆穆之风,将何以宣示四方,仪刑百寮!”
    • 13.
      丑徒释义:叛逆之徒。《宋书·礼志三》:“其 义宣 为逆,未经同告。舆驾将发,丑徒冰消。”《新唐书·元结传》:“往年逆贼,东穷海,南 淮 汉,西抵 函 秦,北彻 幽都,丑徒狼扈在四方者几百万。”清 赵翼《题<褒忠录>》诗:“大吏以县为邻壑,丑徒视城作外府。”
    • 14.
      专地释义:⒈谓擅自处置领地。《公羊传·桓公元年》:“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何休 注:“地皆不得专。”《汉书·匡衡传》:“《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地,所以壹统尊法制也。”汉 荀悦《申鉴·时事》:“大夫不专地。人买卖由己,是专地也。”⒉引申为割据。《新唐书·柳冕传》:“自 安 史 乱常,始有专地;四方多故,始有不朝。”宋 叶适《兵总论二》:“自 唐 至德 以后,节度专地以抗上令,喜怒叛服在於晷刻,而藩镇之祸,当时以为大论矣。”
    • 15.
      专对释义:⒈谓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 《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何晏 集解:“专,犹独也。”《汉书·王吉传》:“光禄勋 匡衡 亦举 骏 有专对材。”颜师古 注:“谓见问即对,无所疑也。”《明史·刘定之传》:“今宜择内藴忠悃,外工专对,若 陆贾、富弼 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⒉单独应对。《后汉书·马援传》:“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唐 元稹《翰林学士承旨记》:“大凡大誥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
    • 16.
      世纷释义:人世间的纷乱。《后汉书·班彪传赞》:“彪 识皇命,固 迷世纷。”宋 陆游《幽居杂题》诗之四:“独往成初志,安居谢世纷。”金 王若虚《茅先生道院记》:“公以高蹈闻四方,贤愚少长莫不仰其风。观其摆落世纷,悽心於冲漠之境,始终四十年。”
    • 17.
      丘园释义:⒈家园;乡村。《易·贲》:“六五,賁于丘园,束帛戔戔。”王肃 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 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以“丘园”指隐居之处。汉 蔡邕《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於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清 方文《宋遗民咏·刘会孟辰翁》:“羣荐不入官,丘园从所好。”⒉指隐逸。唐 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臣知其忠,然非是丘园之贤,道德之茂。”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上:“上每临朝,多令征四方丘园才能学术,直
    • 18.
      东播西流释义:指流落四方。
    • 19.
      东流西落释义:指流落四方。同“东播西流”。
    • 20.
      东西南北释义: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四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寸见方释义:一寸大小的四方形或正方形。
    • 2.
      一局释义:⒈谓全盘。局,指博戏或棋类的盘面。《魏书·尒朱世隆传》:“世隆 曾与吏部尚书 元世儁 握槊,忽闻局上歘然有声,一局之子尽皆倒立,世隆 甚恶之。”⒉下棋一次。《南史·萧惠基传》:“齐 高帝 使 思庄 与 王抗 交赌,自食时至日暮,一局始竟。”唐 司空图《题休休亭》诗:“一局棊,一炉药,天意时情可料度。”⒊某些体育项目比赛一次也叫一局。⒋一个官署。《朱子语类》卷八四:“顷在朝欲奏乞专创一局,召四方朋友习礼者数人编修。”《宋史·职官志一》:“大观 三年,詔六曹删定官併入详定一司,敕令所为一局。”⒌同样局势
    • 3.
      丁方释义:四方。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十章:“余视此楼颇广,丁方可数丈。”《花城》1981年第4期:“长期以来,由于局促在一个丁方不够百呎的小房间,为了省地方……不得不把睡床向一列窗户边横摆着。”
    • 4.
      三刑释义:古代星相家将十二支与五行四方相配,据其生克之理以推凶吉。子卯为一刑,寅巳申为二刑,丑戌未为三刑。凡逢三刑之地则凶。见《协纪辨方书·义例》。《新唐书·吕才传》:“长平 坑降卒,非俱犯三刑;南阳 多近亲,非俱当六合。”《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三刑:寅刑巳,巳刑申,申刑寅;丑刑戌,戌刑未,未刑丑;子刑卯,卯刑子。”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禄命之説,相传始於 唐 李虚中,然三刑六合,贞观 初已闢其説,似非起於 李 也。”
    • 5.
      三杀释义:⒈指上杀、下杀、旁杀。语本《礼记·丧服小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谓上至高祖,下至玄孙,旁及其兄弟,其服丧期限依亲疏之别而递减。《北史·张普惠传》:“窃闻三杀九亲,别疏昵之叙;五服六术,等衰麻之心。皆因事饰情,不易之道者也。”⒉古代天子诸侯无事,每年三次田猎射杀牲禽,一以供祭祀,二以享宾客,三以充君之庖厨,谓之“三杀”。《宋书·礼志四》:“今既无復四方之祭,三杀之仪,旷废来久,禽获牲物,面伤翦毛,未成禽不献。”参阅《礼记·王制》。⒊指喝杀、吓杀和饿杀。宋 周煇《清波别
    • 6.
      三面网释义:《史记·殷本纪》:“汤 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 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 德至矣,及禽兽。’”后遂以“网开三面”为宽刑和施行仁政之典实。
    • 7.
      上章释义:⒈十干中“庚”的别称,用以纪年。《尔雅·释天》:“﹝ 太岁 ﹞在庚曰上章。”隋 许善心《神雀颂》:“岁次上章,律谐大吕,玄枵会节,玄英统时。”清 钱谦益《闻母邹太君七十序》:“谨书之以为序。时上章困敦十一月初五日。”鲁迅《祭书神文》序:“上章困敦之岁,贾子 祭诗之夕,会稽 戛剑生 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⒉向皇帝上书。《后汉书·百官志二》:“﹝公车司马令﹞掌宫南闕门,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徵诣公车者。”宋 周密《齐东野语·赵伯美》:“伯美 为 湖南 宪,牟濚 叔清 知 衡阳,行移之间
    • 8.
      上第释义:⒈上等;第一。《后汉书·梁冀传》:“其四方调发,岁时贡献,皆先输上第於 冀。”李贤 注:“上第,第一也。”唐 李华《赠礼部尚书清河孝公崔沔集序》:“关外诸侯,公为上第,由是分掌选署,仕进之族知劝焉。”⒉考试成绩中的第一等。《后汉书·献帝纪》:“九月甲午,试儒生四十餘人,上第赐位郎中,次太子舍人,下第者罢之。”《新唐书·选举志上》:“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清 吴伟业《送沉绎堂太史之官大梁》诗:“君也读书致上第,传家翰墨閒游戏。”⒊及第
    • 9.
      下土释义:⒈大地。 《诗·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唐 张乔《试月中桂》诗:“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明 何景明《九咏》:“下土幽暗而嶮巇兮,需光泽之照临。”⒉四方;天下。《书·舜典》:“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孔 传:“言 舜 理四方,诸侯各设其官居其方。”《国语·吴语》:“余心岂忘忧恤,不惟下土之康靖。”韦昭 注:“不但忧四方,乃忧王室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故下土无壅滞之土,国朝无专贵之人。”宋 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渊谋远略,必中事几,善训嘉謨,可为世则者,传闻下土,虽仅得
    • 10.
      不终释义:⒈没有结果;没有到底。《左传·僖公十六年》:“明年 齐 有乱,君将得诸侯而不终。”宋 苏辙《龙川略志》卷二:“﹝ 赵生 ﹞家本 代州,名 吉,事 五臺 僧不终,弃之游四方。”⒉不得善终,不能终其天年。《汉书·晁错传赞》:“错 虽不终,世哀其忠。故论其施行之语著于篇。”宋 苏轼《东坡志林·裴頠对武帝》:“惠、怀、愍 皆不终,牛繫马后,岂及亡乎!”⒊犹不中,不合格,不好。《西游记》第四七回:“虽然相貌不终,却倒会降龙伏虎,捉怪擒妖。”
    • 11.
      不获已释义:不得已。《后汉书·独行传·严授》:“﹝ 张显 ﹞蹙令进,授 不获已,前战,伏兵发,授 身被十创,殁於阵。”《新唐书·沉既济传》:“四方形势,兵未可去,资费虽广,不获已为之。”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妾兄 郑相 幼子 恒,年今二十,郑相 以亲见属,故相不获已,以 鶯 许之 恒。”清 王韬《淞隐漫录·田荔裳》:“若以非礼相干,虽死非所闻命……如不获已,焰坑血湖,刀山剑岭,皆我毕命所也,一任处置,何足惧哉!”
    • 12.
      丑慢释义:诋毁轻慢。晋 袁宏《后汉纪·和帝纪下》:“今君在位,八年于兹。‘康哉’之歌,既无闻焉,而於两观之下,有丑慢之者,伤 南山 之体,亏穆穆之风,将何以宣示四方,仪刑百寮!”
    • 13.
      丑徒释义:叛逆之徒。《宋书·礼志三》:“其 义宣 为逆,未经同告。舆驾将发,丑徒冰消。”《新唐书·元结传》:“往年逆贼,东穷海,南 淮 汉,西抵 函 秦,北彻 幽都,丑徒狼扈在四方者几百万。”清 赵翼《题<褒忠录>》诗:“大吏以县为邻壑,丑徒视城作外府。”
    • 14.
      专地释义:⒈谓擅自处置领地。《公羊传·桓公元年》:“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何休 注:“地皆不得专。”《汉书·匡衡传》:“《春秋》之义,诸侯不得专地,所以壹统尊法制也。”汉 荀悦《申鉴·时事》:“大夫不专地。人买卖由己,是专地也。”⒉引申为割据。《新唐书·柳冕传》:“自 安 史 乱常,始有专地;四方多故,始有不朝。”宋 叶适《兵总论二》:“自 唐 至德 以后,节度专地以抗上令,喜怒叛服在於晷刻,而藩镇之祸,当时以为大论矣。”
    • 15.
      专对释义:⒈谓任使节时独自随机应答。 《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何晏 集解:“专,犹独也。”《汉书·王吉传》:“光禄勋 匡衡 亦举 骏 有专对材。”颜师古 注:“谓见问即对,无所疑也。”《明史·刘定之传》:“今宜择内藴忠悃,外工专对,若 陆贾、富弼 其人者,使备正介之选,庶不失辞辱国。”⒉单独应对。《后汉书·马援传》:“客卿 幼而岐嶷,年六岁,能应接诸公,专对宾客。”唐 元稹《翰林学士承旨记》:“大凡大誥令、大废置,丞相之密画,内外之密奏,上之所甚注意者,莫不
    • 16.
      世纷释义:人世间的纷乱。《后汉书·班彪传赞》:“彪 识皇命,固 迷世纷。”宋 陆游《幽居杂题》诗之四:“独往成初志,安居谢世纷。”金 王若虚《茅先生道院记》:“公以高蹈闻四方,贤愚少长莫不仰其风。观其摆落世纷,悽心於冲漠之境,始终四十年。”
    • 17.
      丘园释义:⒈家园;乡村。《易·贲》:“六五,賁于丘园,束帛戔戔。”王肃 注:“失位无应,隐处丘园。”孔颖达 疏:“丘谓丘墟,园谓园圃。唯草木所生,是质素之所。”后以“丘园”指隐居之处。汉 蔡邕《处士圂叔则铭》:“洁耿介於丘园,慕七人之遗风。”《旧唐书·刘黑闼传》:“天下已平,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清 方文《宋遗民咏·刘会孟辰翁》:“羣荐不入官,丘园从所好。”⒉指隐逸。唐 陈子昂《申宗人冤狱书》:“臣知其忠,然非是丘园之贤,道德之茂。”唐 苏鹗《杜阳杂编》卷上:“上每临朝,多令征四方丘园才能学术,直
    • 18.
      东播西流释义:指流落四方。
    • 19.
      东流西落释义:指流落四方。同“东播西流”。
    • 20.
      东西南北释义: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四方造句

1.青年人志在四方,何必一定要留在大城市才行呢?

2.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

3.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大都曾经是叱咤风云、威震四方的革命将领。

4.志在四方又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而又挑战极限。

5.好男儿志在四方,毕业后我们应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安家落户。

6.神鹰飞翔,志在四方;凤凰纹完,好运当前。

7.男儿志在四方,为信仰而奋斗,我是故我在。

8.好男儿志在四方,呆在家里是没出息的。

9.好男儿志在四方,整天守在家里有什么出息?

10.我们年青人,志在四方,四个现代化,哪儿不需要人哪!

11.牛羊迈着四方步在草地上悠闲得走着。

12.您的岗位永不调换,您的足迹却遍布四方;您的两鬓会有一天斑白,您的青春却百年不衰。

13.有人说,祖国是地图上那只高唱的雄鸡;有人说,祖国是各地上空飘扬的五星红旗;还有人说祖国是回响于四方的义勇军进行曲。而我却说,祖国是我手中的千千结,眼中的深深情,心中的浓浓爱。

14.网络像一片大海,能托着你的船旅行也会用激流将你吞没;网络像一个帆船,能带你遨游四方也会让你误入歧途;网络像一个图书馆,知识有好也有坏。

15.天,仿佛穹庐一般,笼罩着大地;山,仿佛仙境一般,令人向往;河水,仿佛一条白练,蜿蜒伸向远处;阳光,仿佛一个大火炉,光热散布四方

16.泰山真雄伟啊!一排排巍峨的山脉令我望而生畏;泰山真雄伟啊!像一位挺拔的战士,保卫着我们的家园;泰山真雄伟啊!如巨人一般威武雄壮,所向披靡,威震四方

17.武打片把婕婕看得神魂颠倒,整日里都想着做一个神游四方的侠客。

18.知识是拐杖,可以带领你们遨游四方;学识是眼睛,可以引领你们驰骋四方

19.美妙的歌声清晰的传到祖国的四方

20.为了救治这个捡来的孩子,老奶奶奔走四方,求医问药。

四方(sif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四方是什么意思 四方读音 怎么读 四方,拼音是sì fāng,四方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四方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