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章 [yǒu zhāng]
1. 有法度,有文采。
3. 有所显示。
有章 引证解释
⒈ 有法度,有文采。
引《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
郑玄 笺:“吐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杨伯峻 注:“有章,犹今言有条理。”
南朝 宋 颜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并命在位,展诗发志,则夫诵美有章,陈信无愧者歟。”
⒉ 有所显示。
引《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天之所命,表以符瑞,章明其德,不必谆谆然有语言也。”
国语词典
有章 [yǒu zhāng]
⒈ 具有文采或条理。
引《文选·张衡·南都赋》:「容止可则,出言有章。」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斑闲赋白,疏密有章。」
⒉ 有所章显。
引《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厥之有章,不必谆谆。」
有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交错纵横释义:交错:交叉错杂;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虽交叉杂乱,然纵横分明,紊而不乱,自有章法。
- 2.
出言释义:说出话来:出言有章(说话有条理)。出言不逊(说话不客气)。
- 3.
十二章纹释义: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 4.
士子释义:⒈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毛 传:“偕偕,强壮貌。士子,有王事者也。”郑玄 笺:“朝夕从事,言不得休止。”⒉士大夫官僚阶层。南朝 梁 沉约《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⒊学子;读书人。《北齐书·辛术传》:“天保 末,文宣 尝令 术 选百员官,参选者二三千人,术 题目士子,人无谤讟,其所旌擢,后亦皆致通显。”唐 杜甫《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闕,不知道里寒
- 5.
婉而成章释义:用词婉转曲折而有章法。形容文章写得美妙。
- 6.
庐井释义:⒈古代井田制,八家共一井,因称共一井的八家庐舍为庐井。《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 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汉书·王莽传中》:“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什一而税。”⒉泛指房舍田园。宋 司马光《送刘观察和洛州》诗:“畛封连故 赵,庐井带清 漳。”明 何景明《城南妇行》:“况復官军至,烧焚庐井荒。”
- 7.
无次释义:⒈没有秩序;没有章法。 《左传·桓公十三年》:“及 鄢,乱次以济,遂无次。”《文选·刘琨<答卢谌>书》:“不復属意於文,二十餘年矣,久废则无次。”刘良 注:“次,次序也。”唐 韩愈《新竹》诗:“纵横乍依行,烂漫忽无次。”⒉失去位次。⒊犹言不列等,最下等。汉 扬雄《法言·孝至》:“荒荒圣德,远人咸慕,上也;武义璜璜,兵征四方,次也;宗夷猾夏,蠢迪王人,屈国丧师,无次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遇贼不击,枉道自全,是谓无次。”
- 8.
有章可循释义:有章程或法律可以依据或遵守。
- 9.
有章释义:⒈有法度,有文采。 《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郑玄 笺:“吐口言语,又有法度文章。”《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杨伯峻 注:“有章,犹今言有条理。”南朝 宋 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并命在位,展诗发志,则夫诵美有章,陈信无愧者歟。”⒉有所显示。《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厥之有章,不必谆谆。”李善 注引《汉书音义》:“天之所命,表以符瑞,章明其德,不必谆谆然有语言也。”
- 10.
玉筯释义:⒈亦作“玉箸”。玉制的筷子;筷子的美称。唐 杜甫《野人送朱樱》诗:“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宋 黄庭坚《元明留别》诗:“桄榔笋白映玉箸,椰子酒清宜具觴。”清 汪懋麟《醉白以杭州韭见饷欣然命酌得诗》之一:“厨娘细斫银丝鱠,老子欢齐玉筯头。”⒉喻眼泪。南朝 梁 简文帝《楚妃叹》诗:“金簪鬢下垂,玉筯衣前滴。”唐 高适《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明 沉鲸《双珠记·从军别意》:“骤闻兰友戍天涯,不觉离愁锁两眉。作恶中年,玉筯并垂。”吴有章《清宫词》诗:“宫花依旧烂春红,玉筯双垂染血浓
- 11.
疑谬释义:亦作“疑繆”。可疑和谬误之处。三国 吴 韦昭《国语解叙》:“遭 秦 之乱,幽而復光,贾生、史迁 颇综述焉。及 刘光禄 於 汉成 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谬。”《三国志·吴志·顾谭传》:“每省簿书,未尝下筹,徒屈指心计,尽发疑谬,下吏以此服之。”《新唐书·崔义玄传》:“义玄 有章句学,先儒疑繆或音故不通者,輒采诸家,条分节解,能是正之。”《文献通考·经籍二二》:“杂史者,正史编年之外,别为一家,体制不纯,事多异闻,言或过实,然藉以质正疑谬,补缉闕遗,后之为史者,有以取资。”
- 12.
章台释义:秦宫殿名。 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
- 13.
素精释义:犹元精。《南齐书·乐志》:“百川若镜,天地爽且明。云冲气举,盛德在素精。”《宋史·乐志七》:“素精肇节,金行固藏。气冲炎伏,明河翻霜。功收有年,礼荐有章。”参见“元精”。
- 14.
缴奏释义:谓给事中行使职权,驳正制敕之违失而封还章奏。《宋史·刘一止传》:“﹝ 刘一止 ﹞迁给事中……居琐闥百餘日,缴奏不已,用事者始忌。”《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帝曰:‘去冬以宫中缺人使令,因召旧人十数辈,此何繫外廷利害,而 范祖禹、丰稷、文及甫 并有章疏陈古今祸福以动朕听,希纯 等又缴奏争之,何乃尔也!’”
- 15.
草书释义:汉字字体之一。 字形比隶、楷简化,笔画牵连曲折,便于迅速书写。从汉代以来,体势屡有变迁,有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等。
- 16.
都鄙释义:⒈周 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郑玄 注:“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孙诒让 正义:“凡公卿大夫贵戚有功德,得世禄者,皆颁邑以为其禄,是谓采邑;在王子弟无官者,虽无禄,而得以恩泽食邑。”⒉京城和边邑。《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 使都鄙有章。”杜预 注:“国都及边鄙。”《国语·吴语》:“天夺吾食,都鄙荐饥。”韦昭 注:“都,国也,鄙,边邑也。”借指全国。宋 苏辙《西掖告词·张元方权发遣府界提点》:“然朝廷置使以纠察政刑,则与诸道比。盖所以详治都鄙
- 17.
铨补释义:选补官职。《北齐书·文宣帝纪》:“其国子学生亦仰依旧銓补,服膺师説,研习《礼经》。”《资治通鉴·晋简文帝咸安元年》:“新政俟才,官速銓补。”《清史稿·兵志六》:“银米有稽,銓补有章,训练有规。”
- 18.
雄英释义:犹言出类拔萃。 三国 魏 曹植《大司马曹休诔》:“年没弱冠,志在雄英。高揖名师,发言有章。”明 陈继儒《珍珠船》卷三:“四海脱有微风摇之者,雄英之魁,卿其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