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形 [dùn xíng]
1. 隐藏形迹;隐身。
例无所遁形。
英[hide;]
遁形 引证解释
⒈ 亦作“遯形”。
⒉ 犹言隐藏形体。
引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鬼无隐謨,物无遁形。”
晋 郭璞 《江赋》:“岷 精垂曜於东井, 阳侯 遯形乎大波。”
宋 苏舜钦 《永叔石月屏图》诗:“有如君上明,下烛万类无遁形,光艳百世无亏盈。”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三章:“如今把事实指出,愈使魑魅魍魎无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⒊ 古代方士称有法术能隐身。
引《艺文类聚》卷三七引 南朝 齐 孔稚珪 《褚先生百玉碑》:“亦有羽化蜕蝉,触影遁形,神翥帝宫,迹留剑杖。”
《太平广记》卷七八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茅安道》:“二子径往修謁,意者脱为 晋公 不礼,即当遁形而去。”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汉 时, 解如辜、张貂 皆能隐沦,出入不由门户,此后世遁形之祖也。”
国语词典
遁形 [dùn xíng]
⒈ 隐藏形迹。
例如:「无所遁形」。
遁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遁释义:⒈五种逸乐。指沉湎于金(如器物之用)、木(如宫室之盛)、水(如泛舟之乐)、火(如烹调之美)、土(如楼台之高)五种物质享受。⒉道教所称仙人五种借物遁形的方术。即金遁、木遁、水遁、火遁、土遁。
- 2.
修谒释义: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周书·柳霞传》:“梁 西昌侯 深藻 镇 雍州,霞 时年十二,以民礼修謁,风仪端肃,进止详雅。”唐 薛用弱《集异记·茅安道》:“二子径往修謁,意者脱为 晋公 不礼,即当遁形而去。”清 恽敬《答伊扬州书》:“前月得舍弟书,知过岭修謁,重蒙嘉惠,感谢感谢。”
- 3.
无处遁形释义: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广东话语言学方面也有相关的歇后语:无所遁形,一看就穿。遁,隐藏、逃避、躲闪、隐匿。形,形迹,踪迹、身影。
- 4.
无所循形释义:无所遁形,词语,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广东话语言学方面也有相关的歇后语:无所遁形,一看就穿。遁,隐藏、逃避、躲闪、隐匿。形,形迹,踪迹、身影。
- 5.
无所遁形释义: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广东话语言学方面也有相关的歇后语:无所遁形,一看就穿。遁,隐藏、逃避、躲闪、隐匿。
- 6.
木遁释义:谓借木遁形隐身之术。
- 7.
渺漫释义:⒈广远;幽长。 唐 张九龄《故刑部李尚书挽歌词》之三:“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唐 高适《东征赋》:“连山鬱其漭荡,大泽平乎渺漫。”明 高濂《玉簪记·会友》:“山深路渺漫,更板萝捫壁,直上层峦。”⒉模糊;虚幻。南朝 宋 宗炳《明佛论》:“物无遁形,但或结于身,或播于事,交赊纷纶,显昧渺漫,熟覩其际哉。”《全元散曲·一枝花·香绵》:“梨云梦渺漫,柳絮春零乱。”清 抟沙拙老《闲处光阴》卷上:“《盘古坟诗》:‘名字虚无姓渺漫,当年谁与葬衣冠。’”⒊稀少;消失。唐 唐彦谦《无题》诗之五:“谁知别易会应难,目断
- 8.
火遁释义:方士所称的遁形术之一,从火中隐形遁去。
- 9.
葛麻释义:多年生藤本植物,叶子为三片小叶组成的复叶,小叶菱形或遁形,花紫红色,荚果上有黄色细毛。根肥大,叫葛根,可制淀粉,也可入药。茎皮可制葛布。简称葛。
- 10.
遁身释义:⒈犹隐居。⒉谓用遁形术隐藏身体。评弹《白蛇传·发配》:“他勿晓得白秀英这辰光早已遁身在一边,将王十千变成自己的模样。”
- 11.
金遁释义:五遁之一。道教遁形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