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回 [jiǔ huí]
1. 亦作“九回”。多次翻转或萦绕。多形容愁思起伏,郁结不解。迂回曲折。用以形容波浪翻腾起伏。
九回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九迴”。 多次翻转或萦绕。多形容愁思起伏,郁结不解。
引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如仁夕惕之志,中夜九廻。”
宋 欧阳修 《黄溪夜泊》诗:“楚 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⒉ 迂回曲折。
引《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陇头流水歌辞》:“西上陇阪,羊肠九回。”
明 何景明 《自武陵至沅陵杂诗》之五:“脩阪接飞翼,百步仍九廻。”
⒊ 用以形容波浪翻腾起伏。
引唐 杨巨源 《同薛侍御登黎阳县楼眺黄河》诗:“九回紆白浪,一半在青天。”
九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下下释义:⒈一下又一下。表示动作接连不断。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打的我昏迷,一下下骨节都敲碎。”《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山冈上一个少年在那里打弹子,山洞里嵌着一块雪白的石头,不过铜钱大,那少年覷的较近,弹子过处,一下下都打了一个準。”张天翼《春风》:“外面那个篮球--给一下下拍在水泥地上,发出了一种又麻木又沉重的声音。”⒉一下子,一会儿。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你到俺屋里去一下下。”路翎《王兴发夫妇》:“没得关系,一下下就转来!”
- 2.
一变释义:一度变化;一次变故或变革。《周礼·春官·大司乐》:“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川泽之示。”《论语·雍也》:“齐 一变,至於 鲁;鲁 一变,至於道。”《景德传灯录·谭空和尚》:“龙女有十八变,你试一变。”《宋史·李好义传》:“曦 死后若无威望者镇抚,恐一变未息,一变復生。”《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如今,距国初进关时节,曾不百年,风气为之一变。”
- 3.
一年三节释义:指一年中的端午、中秋、春节。《海上花列传》第九回:“耐搭我一年三节生意包仔下来。”
- 4.
一年大,二年小释义:原谓去年虽小,今年已大,俗语相传,遂致颠倒。 亦谓年纪已大却反变得幼稚。多指言语行动等不够得体或庄重。《红楼梦》第五七回:“从此咱们只可説话,别动手动脚的。一年大二年小的,叫人看着不尊重。”《红楼梦》第七九回:“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
- 5.
一班释义:⒈表数量。用于人群。常含贬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也有一班妒忌 魏生 少年登高科的,将这桩事,只当做风闻言事的一个小小新闻,奏上一本。”元 无名氏《度翠柳》第二折:“待我辞别那一班儿姊妹兄弟,就跟的去。”《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进到厅上,一伙人在那里围着一张桌子赌钱,潘三 駡道:‘你这一班狗才,无事便在我这里胡闹!’”鲁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⒉古代官吏等级,品以下又分若干班,以班多者为贵;转则进一班,黜则退一班。见
- 6.
一联释义:⒈律诗中相对的两句称“一联”。亦指对联的一幅。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秦会之 丞相卒,魏道弼 作参政,委任颇专,且大拜矣,翰苑欲先作白麻,又不能办,假手於士人 陈丰。丰 以其姓 魏,遂以‘晋絳 和戎’对‘郑公 论諫’……予在史院,欲删此一联,会去国不果。”《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两壁书画丹青,琴书消酒,左右泥金隶书一联。”⒉犹一队。《旧五代史·唐景思传》:“愿赐臣坚甲一联,以观臣之効用。”⒊一连串。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七:“《穷汉的穷谈》、《共产与共管》、《马克思进文庙》、《文艺家的觉悟》、《
- 7.
一言既出,如白染皂释义:谓一言既出,即不能反悔,如白之染黑,不可复白。《西游记》第八五回:“何出此言?大将军一言既出,如白染皂。”《荡寇志》第八九回:“大丈夫一言既出,如白染皂,那有不信之理?”
- 8.
一鼓释义:⒈古以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四石为一鼓,合四百八十斤。《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晋 赵鞅、荀寅 帅师城 汝 滨,遂赋 晋国 一鼓铁,以铸刑鼎,著 范宣子 所为刑书焉。”《孔子家语·正论解》:“赵简子 赋 晋国 一鼓鐘,以铸刑鼎,著 范宣子 所为刑书。”王肃 注:“三十斤谓之鐘,鐘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⒉击鼓一次。引申谓一举,一战。《晋书·温峤传》:“峻(苏峻)勇而无谋,藉骄胜之势,自谓无前,今挑之战,可一鼓而擒也。”《三国演义》第十九回:“操 若攻将军,宫 引兵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於后;不过旬
- 9.
七品黄堂释义:对县令的美称。 《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他是想长念你的好处,人家把七品黄堂的前程都扔了,辞官不作,亲自到这个地方特为找你。”详“ 七品琴堂 ”。
- 10.
七纵八跳释义:形容任性好动,不受拘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九回:“姊姊道:‘这小孩子怪可怜的……此刻不知怎样了?’我道:‘此刻好了,很沉静!不象从前那样七纵八跳的了。’”
- 11.
三场释义:科举时代考试须经三次,叫初场、二场、三场。亦总称三场。《宋史·选举志二》:“﹝ 建炎 ﹞二年,定诗赋、经义取士,第一场诗赋各一首,习经义者本经义三道,《语》、《孟》义各一道;第二场并论一道;第三场并策三道。”《明史·选举志二》:“初设科举时,初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西游记》第九回:“不拘军民人等,但有读书儒流,文义明畅,三场精通者,前赴 长安 应试。”
- 12.
三牙释义:⒈指三岁的牲口。宋 洪迈《容斋随笔·买马牧马》:“而 江、淮 之间,本非骑兵所能展奋,又三牙遇暑月,放牧於 苏、秀 以就水草,亦为逐处之患。”⒉犹三丫。《水浒传》第九回:“马上那人生得龙眉凤眼,皓齿朱唇;三牙掩口髭鬚,三十四五岁年纪。”《水浒传》第五七回:“团团的一箇白脸,三牙细黑髭鬚,十分腰围膀阔。”
- 13.
三策释义:⒈三道计谋。 《史记·苏秦列传》:“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⒉汉 董仲舒 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 武帝 所赏识,任为 江都 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宋 范成大《乙未元日书怀》诗:“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明 汪廷讷《种玉记·赠玉》:“空埋没天人三策,枉思量谈笑封侯。”⒊三篇策论。《西游记》第九回:“及廷试三策,唐王 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 14.
三花聚顶释义:精为玉花,气为金花,神为九花。道家重修炼,以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后聚之于顶,可以万劫不侵。明 张鼎思《琅邪代醉编》卷三十:“三花聚顶,五气朝元,道家修养之法也。三花落则死矣。三花未落,乘兴来过,言有生之年,未死之日,犹有再会之期也。”《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彻。”
- 15.
上上下下释义:⒈对一个集体中从上到下所有人的总称。《水浒传》第四九回:“他又上上下下都使了钱物,早晚间要教 包节级 牢里做翻他两箇。”《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这样商量定了,过了明日后日两天,就可上路,也省得伯父上上下下,人马山集的在此久坐。”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心地慈祥,口里唠叨,知悉 曾 家事最多,有话就说,曾 家上上下下都有些惹他不起。”⒉谓从头到脚。《红楼梦》第九三回:“众人拿眼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儒林外史》第二七回:“那少年把 鲍廷璽 上上下下看了一遍。”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一:“八仙桌前,豆
- 16.
上山捉虎,下海擒龙释义:比喻极难办的事情。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姑娘,你有什么为难的事只管説,漫讲‘上山捉虎,下海擒龙’,就是‘赴汤蹈火,碎骨粉身’,我 安龙媒 此时都敢替你去作。”
- 17.
下断语释义:作出判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在我们旁观的呢,实在不敢下断语。”
- 18.
不当家花拉释义:不当家。犹言罪过。“花拉”,语助词。《红楼梦》第二八回:“王夫人 听了道:‘阿弥陀佛,不当家花拉的!就是坟里有,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儿女英雄传》第七回:“阿弥陀佛!説也不当家花拉的!这位大嫂一拉就把我拉在那地窨子里。”《醒世姻缘传》第四九回:“我又没给他哩,真是长昧心痞,不当家豁拉的。”
- 19.
不断头释义:连续不断。《金瓶梅词话》第八九回:“出了城门,只见那郊原野旷,景物芳菲,花红柳緑,仕女游人不断头的走的。”臧克家《六机匠》诗:“把长长的年月,不断头的酸辛,一缕一缕地织入了布纹。”
- 20.
不瞑释义:不合眼。 《左传·文公元年》:“諡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三国 魏 曹丕《与吴质书》:“行年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晋 嵇康《养生论》:“内怀隐忧,则达旦不瞑。”《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他二位老人家一灵不瞑,眼睁睁只望了你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