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可而 可而的意思
ér

可而

简体可而
繁体
拼音kě ér
注音ㄎㄜˇ ㄦ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kě kè,(1) 允许。【组词】:许可。认可。宁可。(2) 能够。【组词】:可见。可能。可以。不可思议。(3) 值得,认为。【组词】: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歌可泣。(4) 适合。【组词】:可身。可口。可体。(5) 尽,满。【组词】:可劲儿干。(6) 大约。【组词】:年可二十。“潭中鱼可百许头”。(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8) 表示强调。【组词】:他可好了。(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可谁见过呢?(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可同意?(11) 姓。 ◎ 〔可汗(hán)〕中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

ér,(1) 同“尔”,代词,你或你的。【例句】:“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2) 连词(①表平列,如“多而杂”。②表相承,如“取而代之”。③表递进,如“而且”。④表转折,如“似是而非”。⑤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⑥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⑦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3) 表(从……到……)。【组词】:从上而下。

基本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具备某种特质或条件。

可而的意思

可而 [kě ér]

1. 犹可以。

可而 引证解释

⒈ 犹可以。参见“可以”。

《墨子·尚贤下》:“使天下之为善者可而劝也,为暴者可而沮也。”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一》:“可而,犹可以也。”
《吕氏春秋·功名》:“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


可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笔不休释义:原形容动笔写文章思路顺着行文漫延无边,不能紧扣主题适可而止。后多形容文思充沛而敏捷。
    • 2.
      不为已甚释义:《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原意是不做过头的事。后来泛指对人的责难批评,要适可而止。已甚:太过分。
    • 3.
      专利合同释义:当事人就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的转让以及就专利实施许可而明确当事人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合同的统称。
    • 4.
      优许释义:允可而优待之。 《后汉书·刘恺传》:“视事五岁,永寧 元年,称病上书致仕,有詔优许焉,加赐钱三十万,以千石禄归养。”
    • 5.
      去太去甚释义:适可而止,不可过分。同“去泰去甚”。
    • 6.
      去泰去甚释义:泰、甚:过分。 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 7.
      善刀而藏释义: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 8.
      善政释义:⒈妥善的法则。《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⒉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后汉书·臧宫传》:“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南史·垣护之传》:“木连理,上有光如烛,咸以善政所致。”明 唐顺之《廷试策》:“要之,官得其人,则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唐顺宗 即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⒊良好的政绩。《新五代史·杂传·史圭》:“﹝ 史圭 ﹞为 寧晋、乐寿 县令,有善
    • 9.
      工师释义:⒈古官名。上受司空领导,下为百工之长。专掌营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郑玄 注:“工师,工官之长也。”《荀子·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不敢专造於家,工师之事也。”《史记·五帝本纪》:“讙兜 进言 共工,尧 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 果淫辟。”张守节 正义:“工师,若今大匠卿也。”⒉工匠。汉 王充《论衡·量知》:“铜锡未采,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炉橐铸鑠乃成器。”清 赵翼《和钱竹
    • 10.
      得休便休释义:休:停止。 能停止就停止,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 11.
      止足之分释义:止:停止;分:本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的本分。
    • 12.
      止足之戒释义:止:停止;戒:戒心。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戒心。
    • 13.
      止足之计释义:止:停止;计:心计。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心计。
    • 14.
      画可释义:旧时帝王在臣属奏章上批个“可”字。表示允准可行。《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是时,大治 洛阳宫,起 昭阳、太极殿”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帝常游宴在内,乃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画可,画从其所奏。”《新唐书·高宗三女传》:“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间不朝,则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画可而已。”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要事对稟,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
    • 15.
      知止不殆释义:殆:危险。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 16.
      知止释义:⒈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 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唐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宋程颐《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⒉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 17.
      知足知止释义: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 18.
      莫为已甚释义: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适可而止。
    • 19.
      见好就收释义:原意:看见差不多就收手;指做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不可太贪心。新意:见好的就收下,多指收礼。引申意:比喻人的一种人生态度,悠然自得而非拼个头破血流。“好”意为经过全力后取得预期想要得收获。收指的是短暂的停止后审时度势的同时养精蓄锐,确保现在的成果不受任何损失。
    • 20.
      负义释义:⒈背弃恩义。《后汉书·冯衍传上》:“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破军残众,无补於主,身死之日,负义於时,智者不为,勇者不行。”李贤 注:“负,犹失也。”前蜀 杜光庭《贺收陇州表》:“自 岐 郊负义,关 外隳盟,深辜敦好之仪,遽絶睦邻之分。”清 徐士銮《宋艳·果报》:“魁 竟渝盟,桂英 忿 魁 负义。”《花城》1981年第5期:“她在责骂我不告而别,负义薄情!”⒉仗义;讲义气。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六:“至 师鲁 卒,丧归 洛,义琛 哭柩前,纳其券於 师鲁 家。师鲁 素贫,子孙赖此以生。乌乎!在 仁宗 朝,一

可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笔不休释义:原形容动笔写文章思路顺着行文漫延无边,不能紧扣主题适可而止。后多形容文思充沛而敏捷。
    • 2.
      不为已甚释义:《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原意是不做过头的事。后来泛指对人的责难批评,要适可而止。已甚:太过分。
    • 3.
      专利合同释义:当事人就专利申请权及专利权的转让以及就专利实施许可而明确当事人双方之间的权利义务而订立的合同的统称。
    • 4.
      优许释义:允可而优待之。 《后汉书·刘恺传》:“视事五岁,永寧 元年,称病上书致仕,有詔优许焉,加赐钱三十万,以千石禄归养。”
    • 5.
      去太去甚释义:适可而止,不可过分。同“去泰去甚”。
    • 6.
      去泰去甚释义:泰、甚:过分。 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 7.
      善刀而藏释义: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 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 8.
      善政释义:⒈妥善的法则。《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⒉清明的政治;良好的政令。《书·大禹谟》:“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后汉书·臧宫传》:“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南史·垣护之传》:“木连理,上有光如烛,咸以善政所致。”明 唐顺之《廷试策》:“要之,官得其人,则善政行而天下蒙其福。”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唐顺宗 即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⒊良好的政绩。《新五代史·杂传·史圭》:“﹝ 史圭 ﹞为 寧晋、乐寿 县令,有善
    • 9.
      工师释义:⒈古官名。上受司空领导,下为百工之长。专掌营建工程和管教百工等事。《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是月也,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必功致为上。”郑玄 注:“工师,工官之长也。”《荀子·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不敢专造於家,工师之事也。”《史记·五帝本纪》:“讙兜 进言 共工,尧 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 果淫辟。”张守节 正义:“工师,若今大匠卿也。”⒉工匠。汉 王充《论衡·量知》:“铜锡未采,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炉橐铸鑠乃成器。”清 赵翼《和钱竹
    • 10.
      得休便休释义:休:停止。 能停止就停止,适可而止,留有余地。
    • 11.
      止足之分释义:止:停止;分:本分。知道适可而止,知道满足的本分。
    • 12.
      止足之戒释义:止:停止;戒:戒心。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戒心。
    • 13.
      止足之计释义:止:停止;计:心计。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心计。
    • 14.
      画可释义:旧时帝王在臣属奏章上批个“可”字。表示允准可行。《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是时,大治 洛阳宫,起 昭阳、太极殿”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帝常游宴在内,乃选女子知书可付信者六人,以为女尚书,使典省外奏事,处当画可。”《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画可,画从其所奏。”《新唐书·高宗三女传》:“朝廷大政事非关决不下,间不朝,则宰相就第咨判,天子殆画可而已。”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本朝要事对稟,常事拟进入,画可然后施行,谓之‘熟状’。”
    • 15.
      知止不殆释义:殆:危险。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 16.
      知止释义:⒈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 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唐柳宗元《酬娄秀才寓居开元寺》诗:“味道怜知止,遗名得自求。”宋程颐《四箴·听箴》:“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⒉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 17.
      知足知止释义: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 18.
      莫为已甚释义: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适可而止。
    • 19.
      见好就收释义:原意:看见差不多就收手;指做事要掌握分寸,适可而止,不可太贪心。新意:见好的就收下,多指收礼。引申意:比喻人的一种人生态度,悠然自得而非拼个头破血流。“好”意为经过全力后取得预期想要得收获。收指的是短暂的停止后审时度势的同时养精蓄锐,确保现在的成果不受任何损失。
    • 20.
      负义释义:⒈背弃恩义。《后汉书·冯衍传上》:“若夫知其不可而必行之,破军残众,无补於主,身死之日,负义於时,智者不为,勇者不行。”李贤 注:“负,犹失也。”前蜀 杜光庭《贺收陇州表》:“自 岐 郊负义,关 外隳盟,深辜敦好之仪,遽絶睦邻之分。”清 徐士銮《宋艳·果报》:“魁 竟渝盟,桂英 忿 魁 负义。”《花城》1981年第5期:“她在责骂我不告而别,负义薄情!”⒉仗义;讲义气。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六:“至 师鲁 卒,丧归 洛,义琛 哭柩前,纳其券於 师鲁 家。师鲁 素贫,子孙赖此以生。乌乎!在 仁宗 朝,一

可而造句

1.他非常注重保健,吃东西都适可而止,绝不暴饮暴食。

2.知其不可而为之,愚不可及也。

3.可而止,回头是岸,勉强无幸福。

4.他善于保养身体,吃什么东西都适可而止,从不暴饮暴食。

5.其实,并不都是那样,你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所以你的论断不对。

6.孔子的精神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仁者精神。

7.知其不可而为之,你能说它不勇敢吗?

8.诸葛亮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也是明显的悲剧形象。

9.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要注意自我调节,适可而止,不能过度疲劳。

10.酒可以喝,但要适可而止,以免损害健康。

11.可而止的运动,对促进健康才有好处。

12.可而止的玩笑,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

13.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能过分。

14.每餐饭不必吃得太多,最好是适可而止。

15.凡事都应该适可而止,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

16.但要注意虾仁的胆固醇含量略高,份量要适可而止。

17.开玩笑要适可而止,才不会伤人感情。

18.话说到这里就可以了,批评人要适可而止。

19.但由于干瑶柱的胆固醇偏高,份量要适可而止。

20.报纸必须懂得适可而止,不能越界侵犯他人的私生活。

可而(keer)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可而是什么意思 可而读音 怎么读 可而,拼音是kě ér,可而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可而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