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吐蕃 吐蕃的意思

吐蕃

简体吐蕃
繁体
拼音tǔ bō
注音ㄊㄨˇ ㄅㄛ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tǔ tù,(1) 使东西从口里出来。【组词】:吐痰。吞吐。吐刚茹柔(吐出硬的,吃下软的;喻欺软怕硬)。(2) 放出,露出。【组词】:高粱吐穗。吐故纳新。(3) 说出。【组词】:吐话。一吐为快。(1) 内脏里的东西从口里涌出。【组词】:呕吐。上吐下泻。(2) 把吞没的东西退出来。【例句】:吐还不义之财。

fān fán bō,(1) 茂盛。【组词】:蕃茂。蕃昌。蕃芜。(2) 繁多。【例句】:蕃衍(同“繁衍”)。

基本含义

指虚张声势,吹嘘自己的实力或成就。

吐蕃的意思

吐蕃 [tǔ bō]

1. 中国藏族古代奴隶制政权。 7世纪初建立于拉萨。和唐朝联系密切。9世纪中叶崩溃。唐以后,汉文史籍中也有称藏族和藏族地区为吐蕃的。蕃(bō)。

吐蕃 引证解释

⒈ 公元七至九世纪,我国古代藏族所建政权。据有今 西藏 地区全部,盛时辖有 青藏高原 诸部,势力达到西域、 河陇 地区。其赞普 松赞干布、弃隶缩赞 先后与 唐 文成公主、金成公主 联姻,与 唐 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 吐蕃 政权崩溃后, 宋、元、明 史籍仍习惯沿称 青藏高原 及当地土著族为 吐蕃,一作 吐番。元 中统 间改称 乌斯藏。


国语词典

吐蕃 [tǔ bō]

⒈ 我国唐代时西方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青康藏高原。其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并有冶铁、毛织等手工业。信奉佛教。为唐代西方的主要外患。文成、金城二公主先后与吐蕃赞普联姻,促进了唐、蕃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吐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帝释义:⒈东方的帝王。 战国 时 齐湣王 自称。《吕氏春秋·孝行》:“齐 以东帝困於天下。”高诱 注:“齐 湣 王僭 号於东,民不顺之,故困於天下。”《史记·魏世家》:“﹝ 魏昭王 ﹞八年,秦昭王 为西帝,齐湣王 为东帝,月餘,皆復称王归帝。”⒉东方的帝王。汉景帝 时 吴王 刘濞 自称。《汉书·吴王刘濞传》:“宗正以亲故,先入见,諭 吴王 拜受詔。吴王 ……笑而应曰:‘我已为东帝,尚谁拜?’”⒊东方的帝王。唐 代 南诏 閤罗凤 的称号。《新唐书·南诏传》:“閤罗凤 敛战胔,筑京观,遂北臣 吐蕃,吐蕃 以为弟……
    • 2.
      乞和释义:求和。 《梁书·侯景传》:“景 自岁首以来乞和,朝廷未之许,至是事急乃听焉。”《旧唐书·张延赏传》:“﹝ 李晟 ﹞大败 吐蕃,结赞 仅免,数遣使乞和。”鲁迅《坟·摩罗诗力说》:“拿破仑 大挫 普鲁士 军,翌年七月,普鲁士 乞和,为从属之国。”
    • 3.
      令主释义:贤德的君主。《左传·昭公十三年》:“若见 费 人,寒者衣之,飢者食之,为之令主,而共其乏困,费 来如归,南氏 亡矣。”《新唐书·吐蕃传上》:“帝召见问曰:‘赞普 孰与其祖贤?’对曰:‘勇果善断不逮也,然勤以治国下无敢欺,令主也。’”严复 夏曾佑《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事莫难於取人之天下,而 黄帝、顓頊、帝嚳、尧、舜、禹、汤、文、武、高、光 以至列朝之令主,莫不以得内助而兴。”
    • 4.
      佛男释义:宋 时 吐蕃 别族 青堂 羌 人首领 唃廝囉 的自称,意为“天子”。
    • 5.
      傜戍释义:谓服劳役与戍守边疆。《资治通鉴·唐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吐蕃 百姓疲於傜戍,早愿和亲。”
    • 6.
      八思巴释义:(1235—1280)藏传佛教萨斯迦派首领。本名罗追坚赞,号八思巴(圣者),元代乌思藏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1264年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和吐蕃地区军政事务。1268年为忽必烈(元世祖)创造八思巴体蒙古新字,对蒙族文化的发展和加强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及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 7.
      八蕃释义:⒈谓八方蛮夷之地。⒉唐代谓高丽、真腊、波斯、吐蕃、坚昆、突厥、契丹、靺鞨为八蕃。
    • 8.
      冯陵释义:⒈亦作“冯凌”。进迫;侵陵。《左传·襄公八年》:“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於时 宋 兵冯陵,旗鼓侵逼。”《新唐书·郭子仪传》:“比 吐蕃 冯陵而不能抗者,臣能言其略。”《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楚 自 若敖 蚡冒 以来,世修其政,冯陵 江 汉,积岁年。”清 李渔《奈何天·攒羊》:“敌势冯凌,那杀气漫天説也惊。”清 夏燮《中西纪事·天津新议续议》:“今以数万里外不宾之荒服,一旦冯陵中夏,竟使爝火争明,十日并生。”⒉凌驾,超越。宋 沉遘《代人奏请更定科场约束状》:“剽薄后
    • 9.
      化流释义:德化传布。汉 严遵《道德指归论·大成若缺篇》:“则天之心,顺地之意,政举化流,如日之光。”《汉书·谷永传》:“无敖戏骄恣之过,则左右肃艾,羣僚仰法,化流四方。”《后汉书·和帝纪》:“元首不明,化流无良,政失於民,讁见於天。”《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吐蕃 聋昧顽嚚,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
    • 10.
      北庭都护府释义:唐代设于天山北路的军政机构。公元702年,武则天为加强对西北边疆控制而设立,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辖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直至咸海(一说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安史之乱后先后为回纥、吐蕃攻占。
    • 11.
      北庭释义:⒈指 汉 代北单于所统治之地。 《后汉书·南匈奴传》:“南单于復上求灭北庭。”⒉泛指塞北少数民族所统治之地。宋 陆游《记九月三十日夜半梦》诗:“东阁羣英鸣佩集,北庭大战捷旗来。”明 都穆《都公谈纂》卷下:“景泰 间,广陵伯 刘安 守 大同,郭登 为参将,时 英宗 在北廷。”清 孙枝蔚《春晚》诗:“送春画阁如南浦,缺雨良苗似北庭。”⒊唐 方镇名。属 陇右道。以其治所在 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 北庭 都护,故通称 北庭。辖西北 伊、西、庭 三州及 北庭都护府 境内诸军镇、守捉。其地后入 回纥,继入 吐蕃。唐
    • 12.
      十二辰属释义:即十二相属。前蜀 冯鉴《续事始》:“黄帝 立子丑十二辰,以名月,以名兽,配十二辰属之。”《宋史·外国传八·吐蕃》:“涣 至,廝囉 迎导供帐甚厚……道旧事则数十二辰属,曰兔年如此,马年如此。”
    • 13.
      反乱释义:⒈叛乱。 《后汉书·滕抚传》:“建康 元年,九江 范容、周生 等相聚反乱,屯据 歷阳,为 江 淮 巨患。”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下》:“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惊动丑类,遂成反乱。”《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僕射闻 吐蕃 王反乱,即乃点兵,鏨凶门而出,取西南上把疾路进军。”⒉方言。犹言翻腾。《金瓶梅词话》第二九回:“如今为一隻鞋子,又这等惊天动地反乱。”
    • 14.
      吐浑释义:即 吐谷浑。 唐 张说《拨川郡王碑》:“圣历 二年,以所统 吐浑 七千帐归于我。”《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三》:“吐浑,本号 吐谷浑,或曰 乞伏乾归 之苗裔。自 后魏 以来,名见中国,居於 青海 之上。当 唐 至德 中,为 吐蕃 所攻,部族分散,其内附者,唐 处之 河西。其大姓有 慕容、拓拔、赫连 等族。”
    • 15.
      吐蕃释义:中国藏族古代奴隶制政权。 7世纪初建立于拉萨。和唐朝联系密切。9世纪中叶崩溃。唐以后,汉文史籍中也有称藏族和藏族地区为吐蕃的。蕃(bō)。
    • 16.
      吐谷浑释义:中国古代居住在西北部的民族。 原是鲜卑族的一支,活动于今辽宁,后迁居今甘肃、青海一带,南北朝隋唐时强大起来,唐后期为吐蕃所灭。谷(yù)。
    • 17.
      和亲释义:汉族封建朝廷与少数民族首领,以及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联姻。 如汉和匈奴、西域的和亲,唐与吐蕃的和亲。在客观上起了促进民族间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
    • 18.
      唃厮啰释义:亦作“唃廝罗”。藏语译音,意为“佛子”。原名 斯南陵温。北宋 青海 东部藏族首领。宋 天禧 四年(公元1020年)后,据有 湟水 流域及今 甘肃、青海 接邻地区,属民数十万。宝元 元年(公元1038年)加封保顺军节度使。宋 沉括《梦溪笔谈·杂志二》:“青堂羌 本 吐蕃 别族……国初,有胡僧 立遵 者,乘乱挟其主 籛逋 之子 唃廝囉 东据 宗哥邈川城。唃廝囉,人号 瑕萨籛逋 者,胡言赞普也。”《宋史·吐蕃传》作“唃廝罗”。
    • 19.
      唐蕃会盟碑释义:碑名。 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唐 长庆 三年(公元823年)吐蕃 赞普 可黎可足 为纪念 唐 蕃 会盟所建。在今 西藏 拉萨市 大昭寺 前。碑上以 藏 汉 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及 唐 蕃 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
    • 20.
      啓颡释义:即稽颡。 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以额触地。《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子张 有父之丧,公明仪 相焉;问启顙於 孔子。”《晋书·苻坚载记下》:“晋主 自当衔璧舆櫬,启顙军门。”《新唐书·于休烈传》:“侍中 裴光庭 曰:‘吐蕃 不识礼经,孤背国恩,今求哀启顙,许其降附。’”

吐蕃(tuf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吐蕃是什么意思 吐蕃读音 怎么读 吐蕃,拼音是tǔ bō,吐蕃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吐蕃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