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衙 [nèi yá]
1. 唐代紫宸殿的别称。
2. 内衙指挥使的简称。掌宫廷警卫。
3. 旧时衙门的内院。
5. 内屋。
内衙 引证解释
⒈ 唐 代 紫宸殿 的别称。
引《宋史·宋庠传》:“唐 有大内,又有 大明宫 …… 大明宫 之正南门曰 丹凤门,门内第一殿曰 含元殿,大朝会则御之;第二殿曰 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第三殿曰 紫宸殿,谓之上閤,亦曰内衙,隻日常朝则御之。”
⒉ 内衙指挥使的简称。掌宫廷警卫。 《新五代史·唐臣传·赵凤》:“明宗 为内衙指挥使, 重诲 欲试 玄豹,乃使佗人与 明宗 易服,而坐 明宗 於下坐,召 玄豹 相之。
引玄豹 曰:‘内衙,贵将也,此不足当之。’”
⒊ 旧时衙门的内院。
引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堂规式》:“本县内衙黎明击云板七声,外传头梆,该役领城门钥匙,各书房齐集公廨办事。”
⒋ 内屋。
引许地山 《处女底恐怖》:“我心知道 小坡 底妹子醒了,看见院里有客,紧紧要迴避,所以不敢回头观望,让她安然走入内衙。”
内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内号释义:⒈关重犯的牢房。 因警卫较普通牢房严密,多在监狱深处,故称。⒉内部编号。⒊内号簿的省称。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号簿。
- 2.
内簿释义:即内号簿。旧时衙门登记上司公文、各房稿案及一应差票的簿子凡一式两本,放在内衙的称“内簿”。
- 3.
内衙释义:⒈唐代紫宸殿的别称。 ⒉内衙指挥使的简称。掌宫廷警卫。⒊旧时衙门的内院。⒋内屋。
- 4.
外宅释义:外衙。在牙城(主将住的内衙的卫城)外,所以称外宅。
- 5.
容放释义:容纳置放。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发各告示》:“川堂逼近内衙,务须严肃,不许容放一人后堂站立窥听。”《老残游记》第十一回:“不要一年,这地球便容不得了,又到哪里去找块空地容放这些物事呢?”
- 6.
收掌释义:⒈收存掌管。宋 曾巩《请给中书舍人印及合与不合通签中书外省事》:“印合係散骑常侍收掌。”《元典章·朝纲一·政纪》:“今后行省别置匠官勘合文簿,发付工部收掌。”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酬答书札》:“其内衙收掌书札之人,置簿掛号亦同。”⒉清 代职官名。科举考试时,掌管试卷的分发和收取。《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二回:“一个已经分定了房的,凭空又撤了,换了一个收掌。”
- 7.
正衙释义:唐 宋 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唐 白居易《紫毫笔》诗:“臣有奸邪正衙奏,君有动言直笔书。”《旧唐书·地理志一》:“明堂 之西有 武成殿,即正衙听政之所也。”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八:“丹凤 之内曰 含光殿,每至大朝会,则御之。次曰 宣政殿,谓之正衙,朔望大册拜,则御之。次曰 紫宸殿,谓之上閤,亦曰内衙,奇日视朝则御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丁巳,初令百官正衙常朝外,五日一赴内殿起居。”《续资治通鉴·宋太宗淳化二年》:“今之 文德殿,即 唐 之 宣政殿 也,在 周 为中朝,在 汉 为前朝,在
- 8.
牙城释义:⒈古时军队中主将居住的内衙的卫城。⒉李进诚攻牙城。
- 9.
钉封文书释义:旧时一种用特殊方法封合的文书。 它用钉子先在文书上扎眼,而后用纸捻子穿上,以示文书的机密和紧要。一般用于寄递处决囚犯的公文。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款犯》:“上司拿访,必係钉封。凡钉封文书,不可当堂轻拆,须携入内衙密看。”《官场现形记》第九回:“这是我的‘钉封文书’到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八回:“凡是钉封文书,总是斩决要犯的居多,拆开来一看,内中却是 云南 的一个案件。”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承事上司》:“遇有钉封,即係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