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 [chì méi]
1. 亦作“赤糜”。
2. 指汉末以樊崇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
4. 泛指农民起义军。
赤眉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赤糜”。
⒉ 指 汉 末以 樊崇 等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因以赤色涂眉为标志,故称。
引《汉书·王莽传下》:“赤眉 樊崇 等众数十万人入 关,立 刘盆子,称尊号。”
《汉书·王莽传下》:“赤糜闻之,不敢入界。”
颜师古 注:“糜,眉也。以朱涂眉,故曰赤眉。古字通用。”
唐 李白 《上云乐》诗:“赤眉立 盆子,白水 兴 汉光。”
清 邓汉仪 《枕烟亭听白三琵琶》诗之一:“赤眉铜马千秋恨,谱入鵾絃最感人。”
⒊ 泛指农民起义军。
引清 申涵光 《闻淮扬凶荒》诗:“昨岁 淮 扬 雨,秋禾掩碧涛。赤眉连 楚 塞,白骨乱江皋。”
清 陈偕灿 《闻粤西警》诗:“碧血青燐虚郡邑,赤眉黄雾满乡村。”
国语词典
赤眉 [chì méi]
⒈ 西汉末年的流贼,以瑯琊樊崇为首。为与王莽的军队区别,将眉涂成赤红色,故称为「赤眉」。
赤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乘舋释义:同“乘衅”。《后汉书·邓禹传》:“光武 筹 赤眉 必破 长安,欲乘舋并 关中 ……以 禹 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 2.
内戚释义:宫内的亲属。 多指皇帝的姬妾。《后汉书·赵憙传》:“﹝ 建武 ﹞二十六年,帝延集内戚讌会,欢甚。诸夫人各各前言‘赵憙 篤义多恩,往遭 赤眉 出 长安,皆为 憙 所济活。’”
- 3.
冯异释义:(?-34)东汉大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从刘秀安定河北,为偏将军。性谦让,诸将争功时,常退避树下,军中号为“大树将军”。刘秀称帝后,被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战败赤眉起义军。后病死军中。明帝时,被列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 4.
大尹释义:⒈春秋、战国 时 宋 官名。《左传·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听政,因大尹以达。”杜预 注:“大尹,近官有宠者。六卿因之以自通达於君。”《战国策·宋策》:“谓大尹曰:‘君日长矣,自知政,则公无事。公不如令 楚 贺君之孝,则君不夺太后之事矣,则公常用 宋 矣。’”⒉新莽 时称郡太守为大尹。《汉书·王莽传中》:“改郡太守曰大尹。”《后汉书·刘盆子传》:“赤眉 遂寇 东海,与 王莽 沂平 大尹战,败,死者数千人。”⒊对府县行政长官的称呼。唐 韩愈《唐故朝散大夫董府君墓志铭》:“﹝ 董溪 ﹞选参军 京兆府 法
- 5.
小却释义:⒈亦作“小却”。稍稍后退。《后汉书·冯异传》:“异 与 禹 合兵救之,赤眉 小却。”《梁书·康绚传》:“遣其子 悦 挑战,斩 魏 咸阳王 府司马 徐方兴,魏 军小却。”《旧唐书·太宗纪上》:“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宋 陆游《题郭太尉金州至喜堂》诗:“十年宿卫功第一,小却卧护长 淮 边。”⒉稍后,过些时候。晋 王羲之《与人书》:“实望投老得尽田里骨肉之欢……不知小却得遂本心不?”《宋书·武帝纪下》:“谢晦 数从征伐,若有同异,必此人也。小却,可以 会稽、江洲 处之。”⒊稍稍推辞。宋 郭应祥《虞美人·送张
- 6.
手剑释义:⒈持剑。《公羊传·庄公十二年》:“仇牧 闻君弑,趋而至,遇之于门,手剑而叱之。”何休 注:“手剑,持技剑叱駡之。”《汉书·曹竟传》:“竟 不受侯爵。会 赤眉 入 长安,欲降 竟,竟 手剑格死。”《后汉书·种暠传》:“暠 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係。今常侍来无詔信,何以知非姦邪?今日有死而已。’”⒉击剑。唐 段成式《剑侠传·老人化猿》:“越王 问 范蠡 手剑之术。蠡 曰:‘臣闻 赵 有处女,国人称之,愿王问之。’於是王乃请女…… 袁公 问女曰:‘闻女善为剑,愿得一观之。’”
- 7.
探符释义:⒈据《后汉书·刘盆子传》:赤眉军 樊崇 等欲立帝,求得军中 景王 的近属后代 盆子、茂 及 孝。 乃书木片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木片置笥中,盆子 等三人依次抽出木片。盆子 得符,遂立为帝。后因以“探符”为选立皇帝的典故。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七月》:“所幸探符之未获,奈何援笔以遽书。”清 陶澂《登恒山》诗:“凭高莫问探符事,昔日 嬴秦 亦已徂。”⒉泛指抽签。《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元年》:“天雄 军闻 辽 师将至,闔城遑遽,王钦若 与诸将议探符分守诸门。”
- 8.
搆难释义:结仇交战。《韩非子·内储说下》:“宋石,魏 将也。卫君,荆 将也。两国搆难,二子皆将。”《史记·燕召公世家》:“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后汉书·冯异传》:“今 长安 坏乱,赤眉 临郊,王侯搆难,大臣乖离,纲纪已絶,四方分崩,异姓并起。”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土司·土官承袭》:“而 贵州、广西 诸土官,竟自以所藏谱牒上请,以致彼此纷争,累年不决,称兵搆难。”严复《论世变之亟》:“即如今日 中 倭 之搆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 9.
熊耳兵释义:汉光武帝 镇压 赤眉 军,兵压 宜阳,刘盆子 等肉袒降,积兵甲 宜阳城 西,与 熊耳山 齐。 见《后汉书·刘盆子传》。后用为降兵的典实。
- 10.
生得释义:生获,活捉。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吾闻之,虫莫知於龙,以其不生得也。”《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参 ﹞击 魏王 於 曲阳,追至 武垣,生得 魏王 豹。”《后汉书·刘玄传》:“更始 守城,使 李松 出战,败,死者二千餘人,赤眉 生得 松。”
- 11.
碧眼释义:⒈绿色的眼睛。唐 李咸用《临川逢陈百年》诗:“麻姑山 下逢真士,玄肤碧眼方瞳子。”宋 苏轼《佛日山荣长老方丈》诗之二:“何处霜眉碧眼客,结为三友冷相看。”朱锡梁《白门咏史》之二:“虽然陵墓残薪采,碧眼 孙郎 是可儿。”⒉旧指胡人,后指白种人。明 陈汝元《金莲记·焚券》:“金鼓连天,喊声震地,不是赤眉啸聚,定为碧眼横行。”明 徐渭《沉叔子解番刀为赠》诗:“鏤金小字半欲灭,付与碧眼译不出。”清 黄遵宪《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祇增人愁。”
- 12.
苍头释义:⒈指以青巾裹头的军队。《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 婴 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清 赵翼《拟老杜诸将》诗:“萑苻未扫一年迟,特起苍头又几支。”⒉指奴仆。《汉书·鲍宣传》:“使奴从宾客浆酒霍肉,苍头庐儿皆用致富。”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汉 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於良人也。”前蜀 贯休《少年行》:“却捉苍头奴,玉鞭打一百。”《老残游记》第九回:“
- 13.
赤眉释义:西汉末年樊崇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用赤色涂眉做记号,所以叫赤眉。
- 14.
赤糜释义:见“赤眉”。
- 15.
赤绿释义:西汉 末年农民起义军“赤眉”、“绿林”的并称。明 夏完淳 《讨降贼大逆檄》:“德深九世,亦来赤緑之羣。”
- 16.
路倒释义:路上倒毙。亦指路上倒毙的人。林汉达《东汉故事·赤眉起义》:“难民上千上万地死去,长安街 上每天都有路倒的。”宋之的《故乡》:“难,难,难喽!你想,咱也翻身这几年了,她但要有口气,爬也得爬回家呀!不知道去那儿做了路倒喽!”
- 17.
逼立释义:⒈强迫登上帝王之位。 《晋书·石勒载记下》:“弘 大惧,让位於 季龙 ……遂以 咸和 七年逼立之,改年曰 延熙。”《晋书·慕容宝载记》:“长上 段速骨、宋赤眉 因众军之惮役也,杀司空、乐浪王 宙,逼立 高阳王 崇。”《辽史·食货志上》:“会 天祚 播迁,耶律敌烈 逼立 梁王 雅里。”⒉指山崖等像墙壁一样陡立。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庐山日记》:“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
- 18.
遐昌释义:久盛不衰。唐 陈子良 《隋新城郡东曹掾萧平仲诔》序:“赤眉作梗,黄屋云亡, 有嬀 之后,应运遐昌。”《宋史·乐志十五》:“重衣紫极,圣寿保遐昌。”《金瓶梅词话》第三九回:“桃延合康寿龄,永保富贵遐昌。”
- 19.
青犊释义:⒈青牛。清 吴伟业《通元老人龙腹竹歌》:“吁嗟乎 崑崙 以外流沙西,当年 老子 驱青犊。”参见“青牛”。⒉新莽 末年 河 北地区较为强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建武 三年(公元27年)为 刘秀 所镇压。《东观汉记·邓禹传》:“今 山东 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后泛称农民起义军。唐 崔涂《己亥岁感事》诗:“正闻青犊起葭萌,又报黄巾犯 汉 营。”清 吴伟业《田家铁狮歌》:“省中忽唱 田蚡 死,青犊明年食龙子。”⒊宝刀名。晋 崔豹《古今注·舆服》:“吴大皇帝 有宝刀三,宝剑六……刀一曰百鍊,二曰青犊,三曰
- 20.
黄巾释义:⒈东汉 末年 张角 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头包黄巾而得名。《后汉书·皇甫嵩传》:“角(张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勑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三国志平话》卷上:“黄巾併聚三十六万。”清 赵翼《读史》诗之七:“康成 居 北海,黄巾拜其门。”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从 秦 朝的 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起,中经 汉 朝的新市、平林、赤眉、铜马和黄巾……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⒉借指作乱者,寇盗。唐 杜甫《遣忧》诗:“纷纷乘白马,攘攘著黄巾。”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