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科 [sì kē]
1. 孔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 南朝宋东观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3. 汉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4. 指汉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5. 唐高宗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6. 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8. 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四科 引证解释
⒈ 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引《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后汉书·郑玄传》:“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
⒉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
引《南史·王俭传》:“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置东观祭酒一人, 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
⒊ 汉 代举士的四种科目。
引《通典·选举一》:“﹝ 汉武帝 ﹞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限以四科:一曰德行高洁,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习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决断,材任三辅县令。”
⒋ 指 汉 代以德行举士的四条标准。
引《汉书·元帝纪》:“﹝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举质朴、敦厚、逊让、有行者,光禄岁以此科第郎、从官。”
李贤 注引 颜师古 曰:“始令丞相、御史举此四科人以擢用之。而见在郎及从官,又令光禄每岁依此科考校,定其第高下,用知其人贤否也。”
⒌ 唐高宗 时举荐人才的四条标准。即孝悌力行、经史儒术、藻思词锋、廉平强直。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制度·四科》。
⒍ 人品四等。即容悦之凡臣、社稷之臣、天民、大人。
引《孟子·尽心上》:“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於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人伦·四科》:“容悦凡臣,社稷股肱,天民行道,大人正身。 《孟子》章旨,凡此四科优劣之差。”
⒎ 诗文的四种形式。即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引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誄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国语词典
四科 [sì kē]
⒈ 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引《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宋·邢昺·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⒉ 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
引《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四科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立释义:谓立德、立功、立言。语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穆叔 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节操》:“论曰:范宣 之三立,德居其首;夫子之四科,行在其先。”按:“三立”乃 穆叔 之言,王定保 误作 范宣子。参见“三不朽”。
- 2.
三道释义:⒈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 《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⒉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⒊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南朝 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⒋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
- 3.
四科释义:⒈孔 门四种科目。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邢昺 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惟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后汉书·郑玄传》:“仲尼 之门,考以四科。”⒉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指儒学、玄学、文学、史学。《南史·王俭传》:“宋明帝 泰始 六年,置 总明观,以集学士,或谓之 东观。置东观祭酒一人,总明 访举郎二人,儒、玄、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十人,其餘令史以下各有差。”⒊汉 代举
- 4.
孔门释义:孔子 的门下,借指儒家。汉 王充《论衡·问孔》:“论者皆云:‘孔 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此言妄也。”唐 李乔《赠边将》诗:“翻师平 碎叶,掠地取 交河。应笑 孔 门客,年年羡四科。”唐 魏仁归《宴居赋》:“孔 门之道,一以贯之。”宋 朱熹《道统一·颜曾思孟》:“孔 门只一箇 颜子,合下天资纯粹;到 曾子 便过於刚,与 孟子 相似。”
- 5.
寿民释义:⒈谓造福于民。《管子·轻重己》:“教民樵室钻鐩,墐灶泄井,所以寿民也。”宋 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非仕人利俗致君寿民者,其政不用。”⒉长寿的人。有时特指男性长寿者。宋 叶廷珪《海录碎事·圣贤人事下》:“病变而药不变,嚮之寿民,今为殤子矣。”《清会典·礼部·仪制清吏司四》:“寿民给予‘昇平人瑞’字样,寿妇给予‘贞寿之门’字样。”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定例:凡寿民、寿妇年登百岁者,由本省督抚题请恩赏,奉旨给扁建坊,以昭人瑞。”
- 6.
总明观释义:南朝 宋 时的官署名,总管儒、玄、文、史四学。《宋书·明帝纪》:“戊寅,立总明观,徵学士以充之,置东观祭酒。”《南齐书·百官志》:“总明观祭酒一人。右 泰始 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玄、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正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干一人,门吏一人,典观吏二人。”《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六年》:“戊寅,立总明观,置祭酒一人,儒、玄、文、史学士各十人。”胡三省 注:“文帝 元嘉 十五年,立儒、玄、文、史四学,今置总明观祭酒以总之。”
- 7.
指爪释义:⒈指甲。⒉趾甲;爪子。⒊喻痕迹。语本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復计东西。”清张四科《忆旧游·春窗剪烛》词:“似踏雪飞鸿,空留指爪,回首茫然。”
- 8.
甲科释义:⒈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 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序》:“平帝 时 王莽 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⒉唐 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唐 宋 进士分甲乙科。唐 白行简《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闈。”唐 王建《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宋 苏轼《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始以进士甲科事 仁宗皇帝。”⒊明 清 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 四川 新建县 有一乡宦,姓 杨,是本朝甲科。”清 方苞《重订<礼
- 9.
离坚合异释义:先 秦“离坚白”和“合异同”两大哲学命题的并称。比喻善辩、诡辩。语出《鲁连子》:“齐 辩士 田巴,服 徂丘,议 稷下,毁五帝,罪三王,服五霸,离坚白,合同异,一日服千人。”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沉鬱淡雅之思,离坚合异之谈。”宋 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不离坚合异以侈其言,不乱常变古以施其政。”参见“离坚白”。
- 10.
衆材释义:⒈各种材木。 《文选·潘尼<赠侍御史王元贶>诗》:“崐山积琼玉,广厦构众材。”李善 注引《慎子》:“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宋 陈景沂《全芳备祖·木部·石楠》:“大朴既一剖,众材争万殊。”⒉各种人才。三国 魏 刘劭《<人物志>自序》:“序门人以为四科,汎论众材以辨三等。”
- 11.
追数释义:追计,追算。唐 韩愈《李公墓志铭》:“成王 讳 皋,有功 建中、贞元 间,以多才能,能行赏诛,为名至今,追数当时内外文武大臣,成王 必在其閒。”宋 陆游《贺曾秘监启》:“旧闻入 洛 之盛事,疑於古人;追数过 江 之诸贤,屹然独在。”清 邵廷采《遗命》:“追数六十四年中,蹉跎举场凡十四科。”
- 12.
骁壮释义:勇猛强壮。《宋书·孝义传·卜天生》:“天生 始受戎任,甫造寇垒,而投轮越堑,率果先腾,驍壮之气,嘉叹无已。”《隋书·炀帝纪上》:“﹝ 大业 五年六月﹞辛亥,詔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驍壮、超絶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