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讨 [zhāo tǎo]
1. 招抚征讨。
3. 比喻魁首。
招讨 引证解释
⒈ 招抚征讨。
引《新五代史·唐臣传·西方邺》:“荆南 高季兴 叛, 明宗 遣 襄州 节度使 刘训 等招讨,而以 东川 董璋 为西南面招讨使。”
⒉ 比喻魁首。
引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秀才家那箇不风魔,大抵这箇酸丁忒劣角,风魔中占得箇招讨。”
招讨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身释义:⒈中年。 《书·无逸》:“文王 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郑玄 注:“中身谓中年。”南朝 宋 颜延之《陶徵士诔》:“年在中身,疚维痁疾。”唐 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讨副使邓君墓志铭》:“年极中身,葬兹高岸。”章炳麟《悲先戴》:“寿不中身,愤时以陨,岂无故耶?”⒉身体的中部。《战国策·魏策四》:“有虵於此,击其尾,其首救;击其首,其尾救;击其中身,首尾皆救。”
- 2.
军檄释义:军中檄文;军事方面的招讨文书。
- 3.
吏目释义:古官名。元 于儒学提举司及各州设吏目为参佐官。明 之翰林院、太常寺、太医院,留守、安抚、招讨、市舶、盐课诸司及都指挥司、各长官司、各千户所、各州均有设置。清 唯太医院、五城兵马司及各州置之。其职除太医院吏目与医士类似外,其余或掌文书,或佐理刑狱及官署事务。《红楼梦》第八三回:“贾赦 道:‘方才风闻宫里头传了一个太医院御医,两个吏目去看病。’”《官场现形记》第四三回:“新选 蘄州 吏目 随太爷 特来稟见。”
- 4.
哨船释义:巡逻警戒的船只。 元 张之翰《再到上海》诗:“下海人迴蕃货贱,巡盐军集哨船多。”《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似道 尚未及对,哨船来报道:‘夏招讨 舟已解缆先行,不知去向。’”《清史稿·兵志六》:“外海战船哨船,自新造之年为始,三年后,以次小修大修。”
- 5.
奸凶释义:⒈亦作“姦兇”。亦作“姧凶”。亦作“奸兇”。亦作“奸凶”。指奸诈凶恶的人。三国 蜀 诸葛亮《出师表》:“庶竭駑钝,攘除姦凶。”唐 李翱《祭中书韦相公文》:“升俊良之滞淹,摧姦兇之炽盛。”唐 元稹《招讨镇州制》:“便合兴师进讨,以翦姧凶。”宋 苏舜钦《苦调》诗:“姦凶喜欺罔,放意快目前。”海上闲人《上海罢市实录·粤侨学校学生联合分会宣言》:“比者 京 津 学子,吴 楚 生徒,反 日 挥戈,抽刀断水,亟联团体,先扫奸兇。”⒉奸诈凶恶。晋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河东 太守 董卓 慕其名,使兄遗 奂(张奂)
- 6.
孩名释义:为婴儿命名。引申为婴儿时期。语出《礼记·内则》:“子生三月,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陆德明 释文:“孩字又作咳。”唐 元稹《招讨镇州制》:“因念自孩名之逮于羈丱,十三年不能为成人,岂忍一朝之忿,驱而杀之。”
- 7.
敚攘释义:宋 梅尧臣《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守而勿追彼自困,境上未免小敚攘。”元 王逢《天门行》:“去年官饟私敚攘,今年私鹺官价偿。”清 魏源《圣武记》卷七:“而内地敚攘越货鬭狠之事,无一不出於花门。”
- 8.
枯耗释义:谓耗费殆尽。唐 罗隐《谗书·与招讨宋将军书》:“朝廷以简陵九年 彭 虺肆螫,而东南一臂为之枯耗。”
- 9.
桀奡释义:⒈桀,相传为 夏 的暴君;奡,即 浇,相传为 夏 时残暴好斗的人。泛指凶残蛮横的人。明 吴骐《感时书事寄计子山陆孝曾》诗:“中朝容 桀 奡,羣丑益鴟张。”⒉蛮横不驯。《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甲子,辽 招讨使 萧达兰 以 準布部 长 阿鲁端,叛而復降,桀奡难制。”清 洪昇《长生殿·权哄》:“他不拜储君,公然桀奡,这无礼难容圣朝。”
- 10.
满假释义:自满自大。《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孔 传:“满,谓盈实;假,大也。”孔颖达 疏:“言己无所不知,是为自满;言己无所不能,是为自大。”唐 元稹《招讨镇州制》:“逮我长理,何其远哉!岂朕之满假荒寧,自圣而不可教耶?”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封禪,帝王之盛事,然愿陛下慎于盈成,不可遂自满假。”清 王晫《今世说·品藻》:“陆丽京 年德转升,往往领袖羣彦,然虚怀冲挹,不自满假。”
- 11.
白棓释义:亦作“白棒”。大棍;大杖。《北史·王罴传》:“羆 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 羆 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唐 罗隐《与招讨宋将军书》:“江 南水,钟陵 火,缘 淮 饥,汴 滑 以东螟,故无赖辈一食之不饱,一衣之不覆,则磨寸铁,挺白棒,以望朝廷姑息。”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武士数十骑,背雕弧,荷白棓,晃耀填拥。”章炳麟《思乡原下》:“明 用 程 朱 之道,其小臣能极諫以干君怒,伏白棓、戴土囊而不悔,此所谓奇节也。”
- 12.
警巡释义:警卫巡视。唐 白居易 《除军使邠宁节度使制》:“自领军卫,为爪牙,夙夜警巡,不懈于位。” 宋 徐铉 《招讨妖贼制》:“仍委诸县长吏,安存编户,宣示国恩,防护警巡,勿令扰动。”
- 13.
讨召释义:犹招讨。 招抚征讨。
- 14.
诲翰释义:对对方书信的敬称。宋 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治平四年)》:“忽辱诲翰,感慰兼深。”宋 尹洙《答秦凤路招讨使文龙图书》之一:“伏承诲翰,乃有颁遗,不任悚荷之至。”
- 15.
超奖释义:破格奖擢。唐 元稹《招讨镇州制》:“必当超奖三品正员官,并与实封二百户。”
- 16.
超奬释义:破格奖擢。唐 元稹《招讨镇州制》:“必当超奬三品正员官,并与实封二百户。”《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七年》:“曏缘旧恩,已获优改,今若再蒙超奬,遂於诸人不类。”
- 17.
边堡释义:边境上的城堡。《魏书·彭城王勰传》:“致小竖 伯之,驱率蚁徒,侵扰边堡。”《金史·地理志上》:“边堡,大定 二十一年三月,世宗 以 东北路 招讨司十九堡在 泰州 之境,及 临潢路 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 蒲察张家奴 等往视其处署。”明 卢象昇《参玩防明侦哨疏》:“至分遣侦役,或有违玩疏失,其罪先究边堡守备。”《报告文学》1984年第5期:“人们发现了修筑于 金 代的边堡。边堡的一个瞭望哨位上,遗存了一两米厚的灰烬。”
- 18.
金虎符释义:古代发兵或表明身份的凭证。 《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授君印綬、册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九。”吕向 注:“金虎、竹使符,汉 家符名。”《元史·兵志一》:“万户佩金虎符。符趺为伏虎形,首为明珠,而有三珠、二珠、一珠之别。”《元史·地理志六》:“至元 十七年,命 都实 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 河 源。”亦省称“金虎”。元 萨都剌《送管监司升广西宣慰使》诗:“花驄一日行千里,金虎三珠照百蛮。”
- 19.
齿牙爲猾释义:谓谗言造成灾祸。《国语·晋语一》:“献公 卜伐 驪戎,史苏 占之,曰:‘胜而不吉。’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韦昭 注:“齿牙,谓兆端左右衅坼,有似齿牙。中有从画,故曰衔骨。骨在口中,齿牙弄之,以象谗口之为害也。”亦作“齿牙为祸”、“齿牙之猾”。《史记·晋世家》:“初,献公 将伐 驪戎。卜曰:‘齿牙为祸。’及破 驪戎,获 驪姬,爱之,竟以乱 晋。”唐 柳宗元《唐故邕管招讨副使试大理司直兼贵州刺史邓君墓志铭》:“然以忧慄间於多虞,卒成耳目之塞,道致齿牙之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