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备忘 备忘的意思
bèiwàng

备忘

简体备忘
繁体備忘
拼音bèi wàng
注音ㄅㄟˋ ㄨㄤ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bèi,(1) 具备;完备。【组词】:具备。完备。求全责备(要求全面、完美)。(2) 预备;准备。【组词】:预备。防备。准备。筹备。备案(向主管机关做书面报告,以备查考)。备注。备忘录。(3) 设备。【组词】:设备。装备。军备。

wàng, ◎ 不记得,遗漏。【组词】:忘记。忘却。忘怀。忘我。忘情。忘乎所以。

基本含义

备忘指将要记住的事情写下来,以便日后查看或提醒自己。

备忘的意思

备忘 [bèi wàng]

1. 谓记录下以备遗忘时查阅。明海瑞撰有《备忘集》。

备忘 引证解释

⒈ 谓记录下以备遗忘时查阅。 明 海瑞 撰有《备忘集》。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二)》:“所记更为简略,系备忘性质。”


备忘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商约释义:国家、地区间订立的相互通商的条约或备忘录。
    • 2.
      国中释义:⒈指王城之内。《周礼·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孙诒让 正义:“凡经言‘国中’,并谓王城之中。”清 姚鼐《郡县考》:“周 之制,王所居曰国中。”清 段玉裁《再与顾千里书论学制备忘之记》:“《周礼》之制,王城方九里,谓之国;城中谓之国中……经文未有谓城外为国中者。”⒉国内。《史记·吴王濞列传》:“﹝ 吴王 ﹞下令国中曰:‘寡人年六十二,身自将。’”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豪友》:“长安 富民 王元寳、杨崇义、郭万金 等,国中巨豪也。”清 方苞《读齐风》:“齐 自 襄公 鸟兽
    • 3.
      备忘录释义:⒈一种外交文书。其内容通常是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详细说明和据此提出的论点或辩驳。格式不像照会那样正式。外交会谈的一方,为了使自己所作的口头陈述明确或不致引起误解而在会谈末了当面交给另一方的书面纪要,也是一种备忘录。⒉随时记载、帮助记忆的笔记本。
    • 4.
      大圭释义:佩玉,作丁字形,用途如笏,插在腰带间以记事备忘。
    • 5.
      如意结释义:如意状似灵芝,传说中灵芝为长生不老之药,乃吉祥瑞草。佛门中僧侣说法时抄录要点备忘所用的物件被称为如意,是菩萨所持的法具之一。如意结即取此意,吉祥如意、四季如意、平安如意。如意结是中国古老结饰-中国结的变化结之一。是由四个酢浆草结 (三环结)组合而成,应用很广,几乎各种结饰都可搭配。
    • 6.
      掌记释义:⒈掌管记载。 ⒉唐代官名。观察使或节度使的属官掌书记的省称。⒊唐代官名。宫官的属官。⒋备忘的记事纸片;用于随手记录的本子。⒌抄写戏曲脚本的手册。亦借指传奇。
    • 7.
      搢笏释义:⒈亦作“搢忽”。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阳穀 之会,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清 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⒉引申指朝见。明 董谷《碧里杂存·宝志公》:“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 8.
      经折释义:⒈折迭式的狭长小簿本。 旧时多用以记录备忘事宜。《水浒传》第十八回:“只见何清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摺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⒉又特指记帐的小折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每日叫我拿这经摺去讨些赊帐。”《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季恬逸这三个人在寺门口聚昇楼起了一个经摺,每日赊米买菜和酒喫,一日要喫四五钱银子。”
    • 9.
      经摺释义:⒈折迭式的狭长小簿本。旧时多用以记录备忘事宜。《水浒传》第十八回:“只见 何清 去身边招文袋内摸出一个经摺儿来,指道:‘这伙贼人都在上面。’”⒉又特指记帐的小折子。《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每日叫我拿这经摺去讨些赊帐。”《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季恬逸 这三个人在寺门口 聚昇楼 起了一个经摺,每日赊米买菜和酒喫,一日要喫四五钱银子。”
    • 10.
      记事册释义:记录史事的册籍。今称随事记录备忘的笔记。
    • 11.
      记录本释义:开会记录发言或个人备忘的本子。
    • 12.
      记録本释义:指开会记录发言或个人随事记录备忘的本子。

备忘(beiw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备忘是什么意思 备忘读音 怎么读 备忘,拼音是bèi wàng,备忘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备忘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