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额 [lì é]
1. 官吏的员额。
吏额 引证解释
⒈ 官吏的员额。
引宋 苏辙 《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自官制以来,六曹、寺、监,吏额累经增添,人溢於事,实为深弊。”
《宋史·职官志一》:“﹝ 元祐 ﹞四年,又别立吏额。”
吏额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分厘释义:⒈亦作“分厘”。划分整理。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庆历 四年,贾魏公 建议修《唐书》,始令在馆学士人供《唐书》外故事二件。积纍既多,乃请 曾鲁公 掌侍郎 唐卿 分釐,附於本传。”宋 苏辙《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臣既详定,即依先降指挥,取逐司已行两月生事分定七等,因其分釐,以立人数。”宋 叶适《长溪修学记》:“县初设学不置粮,士虽居,不能食也。先令 黄君 龟朋,自出新意,分釐收拾良苦,然后始得食。”⒉一分一厘。形容数量很少。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钱穀·解给》:“分釐皆关国帑。”清 梁章鉅《浪迹丛谈
- 2.
压酒囊释义:宋 时一些官吏额外支领作酿酒用的粮食。囊,指粮袋。亦泛指俸给。
- 3.
吏额释义:官吏的员额。宋 苏辙《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自官制以来,六曹、寺、监,吏额累经增添,人溢於事,实为深弊。”《宋史·职官志一》:“﹝ 元祐 ﹞四年,又别立吏额。”
- 4.
消尽释义:⒈谓用尽无馀。《三国志·蜀志·姜维传》:“官给费用,随手消尽。”⒉完全消除,完全消失。宋 苏辙《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如此施行,不过十年,自当消尽。”《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听了这话,心里便暗暗的着实敬服这位先生,早把那盛气消尽。”鲁迅《彷徨·祝福》:“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
- 5.
补填释义:补充空缺。 《旧唐书·李德裕传》:“每年支用,犹欠十三万贯不足,常须是事节俭,百计补填,经费之中,未免悬欠。”宋 苏辙《论吏额不便二事札子》:“竢将来吏人年满转出,或死亡事故,更不补填,及额而止。”
- 6.
贴司释义:宋 时掌管文贴的行政组织。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二:“贴司,建隆 初,诸州惟有私名书手,在京及监司,即置贴司…… 绍兴 五年,州县贴司,每案不得过五人。二十七年,言者请以吏额之半置贴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