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文徵明 文徵明的意思
wénzhēngmíng

文徵明

简体文徵明
繁体
拼音wén zhēng míng
注音ㄨㄣˊ ㄓㄥ ㄇㄧㄥˊ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wén,(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组词】:灿若文锦。(2) 刺画花纹。【组词】:文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组词】:文字。文盲。以文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组词】: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组词】:文化。文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组词】:天文。水文。(7) 旧时指礼节仪式。【组词】: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组词】:文质彬彬。(9) 温和。【组词】:文火。文静。文雅。(10) 指非军事的。【组词】: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组词】:文言。文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组词】:文科。(13) 掩饰。【组词】:文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组词】:一文不名。(15) 姓。

zhǐ zhēng,(1) 召,征召。《爾雅•釋言》。【组词】:“徵,召也。”(2) 求;取。《左傳•哀公七年》。【组词】:“夏,公會吴于鄫,吴來徵百牢。”(3) 敛取;征收。《周禮•地官•閭師》。【组词】:“以時徵其賦。”(4) 徭役;租税。《管子•治國》。【组词】:“而上徵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徵矣。”(5) 证验;效应。《廣韻•蒸韻》。【组词】:“徵,證也。”(6) 征兆;迹象。《左傳•昭公十七年》。【组词】:“往年吾見之,是其徵也。”(7) 证明。《廣雅•釋詁四》。【组词】:“徵,明也。”(8) 征聘;纳币以成婚礼。《集韻•蒸韻》。【组词】:“徵,成也。”(9) 追究;责问。《左傳•僖公四年》。【组词】:“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又指征询。唐沈既濟《任氏傳》:“徵于小僮,小僮笑曰:‘無之。’”(10) 典,主管。《莊子•天道》。【组词】:“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11) 虚。《爾雅•釋詁上》。【组词】:“徵,虚也。”(12) 姓(旧读zhǐ)。《三國志•吴志•程秉傳》。【组词】:“秉為傅時,率更令河南徵崇亦篤學立行云。”(1) 古代五声音阶的第四音,又名“迭”。相当于工尺谱上的“六”,现在简谱上的“5”。《爾雅•釋樂》。【例句】:“徵謂之迭。”《正字通•彳部》:“徵,五聲之一,絃用五十四絲,其聲清。”(1) 通“懲”。《荀子•正論》。【组词】:“凡刑人之本,禁暴惡惡,且徵其未也。”(2) 用同“澂”。澄清。《資治通鑑•漢桓帝延熹二年》。【组词】:“陛下不加清徵,審别真偽。”(3) 古地名。在今陕西省澄城县西南。《集韻•蒸韻》。【组词】:“徵,縣名,在同州。”

míng,(1) 亮,与“暗”相对。【组词】:明亮。明媚。明净。明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组词】: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3) 懂得,了解。【组词】: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4) 公开,不隐蔽。【组词】:明说。明讲。明处。(5) 能够看清事物。【组词】: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6) 睿智。【组词】:英明。贤明。明君。(7) 视觉,眼力。【组词】:失明。(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例句】: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组词】:明日。明年。(10) 中国朝代名。【组词】:明代。(11) 姓。

文徵明的意思

文徵明 [wén zhēng míng]

1. 明代书画家、诗文家。原名璧,字徵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吴县)人。贡生。官翰林院待诏,辞归。工行草书,清俊秀雅,与祝允明、王宠并称“吴中三家”。擅画山水,苍润秀雅,亦工人物、花卉。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诗文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有《万壑争流图》等存世。著有《甫田集》。


国语词典

文徵明 [wén zhēng míng]

⒈ 人名。(西元1470~1560)​初名璧,以字行,别字征仲,号衡山,明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诗、文、书、画皆清远有致,与徐祯卿等四人称吴中四才子。正德末授翰林院待诏。世称文待诏,私谥贞献先生,著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乞退释义:请求辞职。 《宋书·谢晦传》:“臣 羡之 总録百揆,翼亮三世,年耆乞退。”明 文徵明《跋东坡学士院批答》:“后乃同知枢密乞退时所答,当在二首之前,不知何故,反列於后。”
    • 2.
      井市释义:⒈做买卖的市街。 古代因井为市,故称。唐 李绅《入扬州郭》诗:“堤绕门津喧井市,路交村陌混樵渔。”明 文徵明《饮子畏小楼》诗:“君家在 皐桥,諠闐井市区。”⒉代称商贾。宋 梅尧臣《李审言相招令开宝塔院》诗:“又效井市态,屈强体非雅。”
    • 3.
      仇英释义:(约1502—1552)明代画家。 字实父,号十洲,太仓(今属江苏)人。出身工匠。所作人物、仕女、山水,赋色艳丽,刻画精微,尤擅临摹古画,在江南颇负盛名。与沈周、文徵明、唐寅合称“明四家”。
    • 4.
      仕版释义:旧指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 亦借指仕途,官场。宋 苏舜钦《应制科上省使叶道卿书》:“某为性本迂拙,不喜事人事,名虽在仕版,而未尝数当涂之门,窃服於道二十年矣!”元 揭徯斯《故赠奉训大夫滕州知州飞骑尉追封滕县男文君墓铭》:“滕州君 之为人也,勤俭朴素,既辱在田野,不得列名仕版,效才当时,浑浑乎若无异于常人也。”明 文徵明《题庐山图》诗:“名通仕版偶服吏,癖在泉石终难医。”《花月痕》第一回:“读书人做秀才时,三分中却有一分真面目。自登甲科,入仕版,蛇神牛鬼麕至沓来。”
    • 5.
      依约释义:⒈依据;沿袭。 《隋书·王劭传》:“採民间歌謡,引图书讖讳,依约符命,捃摭佛经,撰为《皇隋灵感誌》,合三十卷,奏之。”唐 元稹《告祀曾祖文》:“今谨依约庙则,每岁以二至、二分暨正旦,与宗 积 彼此奉祀於治所。”明 梅鷟《尚书考异》:“出 孔 壁中者,尽后儒伪作,大抵依约诸经《论》《孟》中语,并窃其字句而缘饰之。”⒉仿佛;隐约。唐 刘兼《登郡楼书怀》诗:“天际寂寥无雁下,云端依约有僧行。”宋 晏殊《少年游》词:“风流妙舞,樱桃清唱,依约驻行云。”明 文徵明《庚辰除夕》诗:“醉墨淋灕玉雨株,澹痕依约两行书。”
    • 6.
      侵刻释义:⒈侵害,剥夺。《诗·曹风·下泉序》:“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后汉书·刘隆传》:“十五年,詔下州郡检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虽大木亦枯死,有一夕伤数百株者。此多大姓侵刻细民,故以此报之也。”明 文徵明《周康僖公传》:“太监 李兴 提督山陵,言者论其侵刻誖谩。有旨下公勘问,公尽法探竟,得其侵渔僨事诸不法,按劾抵罪。”⒉苛重。宋 沉作喆《寓简》卷十:“抑又蕃舶之征过於侵刻,遂不復至中华耶?”
    • 7.
      僩然释义:亦作“僴然”。狂妄貌;自大貌。《尚书大传》卷二:“桀 僩然叹,哑然笑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也。’”僩,一本作“僴”。《旧唐书·于頔传》:“於是广军籍,募战士,器甲犀利,僴然专有 汉南 之地。”宋 张唐英《蜀檮杌》:“而乃僴然自帝,不復顾忌。”宋 孔平仲《续世说·奸佞》:“凡其党,僩然自得,谓天下无人。”明 文徵明《题希哲手稿》:“于时年少气铣,僴然皆以古人自期。”
    • 8.
      儗似释义:模仿,仿照。明 文徵明《送周君还吉水叙》:“詔以公与故户部尚书 夏忠靖公 并祠於 吴 ……明年庙成,庙有像设;而公去 吴 久,蔑所儗似。”
    • 9.
      六如居士释义:明 唐寅 别号。寅 字 伯虎,一字 子畏。长于诗文,擅书画,与 沉周、祝枝山、文徵明 号称“江南四才子”。晚年皈依佛教,号 六如居士。著有《六如居士全集》。参阅《明史》本传。
    • 10.
      关决释义:⒈报请决定。《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事不关决於丞相,丞相醇谨而已。”《金史·左企弓传》:“辽 故事,军政皆关决北枢密院,然后奏御。”明 文徵明《陕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卢君墓表》:“君立朝未数年,凡閲三部,皆在本科。本科者,凡诸曹章奏,悉从关决。”⒉指决断。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格言·读书五失》:“经术隐奥,茫乎其无所适从,泛然而无所关决。”⒊参与决策。唐 刘禹锡《国学新修五经壁记》:“时余为礼部郎,凡瞽宗之事得以关决。”唐 柳宗元《潞州兵曹柳君墓志》:“其勾稽摘发,毗赞关决,无不胜职。”
    • 11.
      胜期释义:犹胜日。明 文徵明《人日停云馆》诗:“花枝未动临佳节,饭菜相淹亦胜期。”清 吴敏树《君山月夜泛舟记》:“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 君山 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参见“胜日”。
    • 12.
      名卿释义:有声望的公卿。 《管子·幼官》:“三年名卿请事,二年大夫通吉凶。”《汉书·翟方进传》:“三人皆名卿,俱在选中。”明 文徵明《沉府君石表》:“府君之葬,一时文学名卿为志铭,为誄,为挽悼之词。”清 方东树《书惜抱先生墓志后》:“树 慨先生名在海内,而当时名卿学士无铭辞,於事义为闕。”
    • 13.
      吓怒释义:震怒;大怒。 语出《诗·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郑玄 笺:“赫,怒意。”明 文徵明《廷尉汤公赞》:“会朝廷有疑狱,议久不决,天子吓怒。”
    • 14.
      唐伯虎释义:明 代画家、文学家 唐寅,字 伯虎,一字 子畏,号 六如居士、桃花庵主 等。吴县(今属 江苏)人。学画于 周臣。年二十九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涉及科场舞弊案而遭革黜,遂愤弃功名,寄情山水,以卖画作文为生。平生擅山水、人物、花鸟,与 沉周、文徵明、仇英 合称“明四家”。又善书法,工诗文,有《六如居士全集》。因落拓不羁,且负才名,故小说、戏曲中多敷演其故事。
    • 15.
      奄弃释义:忽然舍弃。 犹永别,谓死亡。唐 韩愈《宪宗崩慰诸道疏》:“上天降祸,大行皇帝,奄弃万国。”《元史·文宗纪二》:“朕以先皇帝奄弃方新,摧怛何忍。”明 文徵明《先叔父中宪大夫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文公行状》:“盛年奄弃明时,有可惜者。”
    • 16.
      宂散释义:⒈亦作“冗散”。闲散,无固定职守。《后汉书·蔡邕传》:“而今在任无復能省,及其还者,多召拜议郎、郎中。若器用优美,不宜处之冗散。”晋 葛洪《抱朴子·广譬》:“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宋 陆游《辞免赐出身状》:“欲望敷奏,特赐追寝,以安冗散之分。”明 王世贞《辛日之郊外小饮河亭即事》诗:“所欣居冗散,况此乐游年。”⒉指闲散的人。明 文徵明《送周君振之宰高安叙》:“乡贡率起自冗散,其得邑往往鄙小。”⒊疲沓涣散。《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兵在精不在众,宂散坐食,非计也。”⒋
    • 17.
      尘面释义:⒈尘污的脸面。唐 梁鍠《代征人妻喜夫还》诗:“千日废臺还挂镜,数年尘面再新妆。”清 曹寅《十八夜对月与子猷作》诗:“自窥尘面几经缺,閒握颠毛相向谈。”⒉指尘俗的面目。明 文徵明《游醉翁亭》诗:“曾有题名留坏壁,羞将尘面见青山。”
    • 18.
      展拓释义:⒈开辟,扩充。 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汴梁杂事》:“汴 之外城,周世宗 时所筑,神宗 又展拓,其高际天,坚壮雄伟。”明 文徵明《记长洲县重修儒学》:“歷 元 及国朝数有建置,而踵其庳陋,无所展拓。”《清史稿·礼志二》:“﹝ 乾隆 ﹞十四年,展拓两郊坛宇,更新幄次。”⒉豁达,开阔。《朱子语类》卷一○一:“张思叔 敏似 和靖,伊川 称其朴茂,然亦狭,无展拓气象。”清 陈光淞《庸盦笔记·幽怪一·江南某生神游兜率天宫》按语:“前后约六千餘字,融会贯通,思议展拓超迈,均为前人所未及。”⒊施展,作为。宋 文天祥《
    • 19.
      屠酤释义:亦作“屠沽”。宰牲和卖酒。亦泛指职业微贱的人。《墨子·迎敌祠》:“举屠酤者置厨给事,弟之。”《后汉书·郭太传》:“召公子、许伟康 并出屠酤。”明 唐寅《与文徵明书》:“计僕少年居身屠酤,鼓刀涤血,获奉吾卿周旋,頡頏婆娑,皆欲以功名命世。”清 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得》诗之五:“朝从屠沽游,夕拉騶卒饮。”《鲁迅》坟·论“他妈的!”:“唐 以后,自夸族望的风气渐渐消除;到了 金 元,已奉夷狄为帝王,自不妨拜屠沽作卿士。”
    • 20.
      干运释义:谓运筹干办。明 文徵明《送周君还吉水叙》:“公以干运之材,操富民之术,以拓赋财之源。”《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二年》:“自国家有事於 西戎,关右 之民未能息肩,而一旦薄伐无功,河西 路阻,则必干运飞輓,大兴征讨以通粮道。”
文徵明是什么意思 文徵明读音 怎么读 文徵明,拼音是wén zhēng míng,文徵明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文徵明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