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躬 [fěi gōng]
1. 谓忠心耿耿,不顾自身。
匪躬 引证解释
⒈ 谓忠心耿耿,不顾自身。
引《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孔颖达 疏:“尽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 比干 匪躬而剖心於精忠, 田丰 见微而夷戮於言直。”
唐 权德舆 《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诗:“圣言在推诚,臣职惟匪躬。”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至于 倭文端 之守正不阿,清操絶俗, 文文忠 之匪躬尽瘁,驯扰强蕃,方之 姚 宋 忠 唐、范 韩 翊 宋,殆无恧色。”
国语词典
匪躬 [fěi gōng]
⒈ 不顾自身利害。
引《易经·蹇卦·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匪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匪躬释义:谓忠心耿耿,不顾自身。《易·蹇》:“王臣蹇蹇,匪躬之故。”孔颖达 疏:“尽忠於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故曰:匪躬之故。”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 比干 匪躬而剖心於精忠,田丰 见微而夷戮於言直。”唐 权德舆《奉和圣制丰年多庆九日示怀》诗:“圣言在推诚,臣职惟匪躬。”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至于 倭文端 之守正不阿,清操絶俗,文文忠 之匪躬尽瘁,驯扰强蕃,方之 姚 宋 忠 唐、范 韩 翊 宋,殆无恧色。”
- 2.
淟涊释义:⒈污浊;卑污。《楚辞·刘向<九叹·惜贤>》:“拨諂諛而匡邪兮,切淟涊之流俗。”王逸 注:“淟涊,垢浊也。”宋 梅尧臣《矮石榴树子赋》:“勿淟涊以自抑,勿犹豫而失处。”王闿运《上征赋》:“徒淟涊以临位,俾义勇之气闭。”⒉指污浊之人或流俗。《宋书·臧质传》:“伏愿陛下先鉴元辅匪躬茂节,末録庸琐奉国微诚,不遂淟涊之情,以失四海之望。”⒊软弱;懦怯。《宋史·欧阳修传》:“宋 兴且百年,而文章体裁,犹仍 五季 餘习,鎪刻駢偶,淟涊弗振,士因陋守旧,论卑气弱。”《金史·祁宰传》:“当时居高官、食厚禄者,不为无人,皆
- 3.
省侍释义:探望,侍奉。 宋 苏轼《与子安兄书》之一:“拜违十八年,终未有省侍之期。岁行尽,但有怀仰。”清 陈梦雷《抒哀赋》:“省侍莫余亲兮,药石莫余供;徒跋涉以閲年兮,岂王事之匪躬。”
- 4.
蹇之匪躬释义:指为君国而忠直谏诤。同“蹇蹇匪躬”。
- 5.
蹇蹇匪躬释义:蹇,通“謇”。 指为君国而忠直谏诤。亦作“蹇谔匪躬”。
- 6.
蹇谔匪躬释义:指为君国而忠直谏诤。同“蹇蹇匪躬”。
- 7.
阅年释义:经历年岁。清 陈梦雷《抒哀赋》:“徒跋涉以閲年兮,岂王事之匪躬。”
- 8.
风宪释义:⒈风纪法度。《后汉书·皇后纪序》:“爰逮 战国,风宪逾薄,适情任欲,颠倒衣裳,以致破国身亡,不可胜数。”唐 窦常《和裴端公枢芜城秋夕简远近亲知》:“汉 廷风宪在,应念匪躬人。”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国 从古以来,本有御史臺主持风宪,然亦不过君主的奴僕,没有中用的道理。”⒉古代御史掌纠弹百官,正吏治之职,故以“风宪”称御史。唐 元结《辞监察御史表》:“臣自布衣,未踰数月,官忝风宪,任廉戎旅。”宋 司马光《初除中丞上殿札子》:“臣蒙陛下圣恩,拔於众臣之中,委以风宪,天下细小之事,皆未足为陛下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