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中夏 中夏的意思
zhōngxià

中夏

简体中夏
繁体
拼音zhōng xià
注音ㄓㄨㄥ ㄒㄧㄚ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ōng zhòng,(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组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组词】:暗中。房中。中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例句】: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组词】:在研究中。(5) 特指“中国”。【组词】:中式。中文。(6) 适于,合于。【组词】:中看。(1) 恰好合上。【组词】:中选。中奖。中意(会意,满意)。(2) 受到,遭受。【组词】:中毒。中计。(3) 科举考试被录取。【组词】:中举。中状元。

xià,(1) 一年的第二季。【组词】: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2) 中国朝代名。【组词】:夏代。夏历。(3) 指中国。【组词】:华夏。(4) 姓。

基本含义

指夏天中间或夏天的中期。

中夏的意思

中夏 [zhōng xià]

1. 中国;华夏。

[China;]

中夏 引证解释

⒈ 指华夏; 中国。

《文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稜。”
吕向 注:“中夏, 中国。”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法流中夏,自 法显 始也。”
唐 白居易 《册新回鹘可汗文》:“克保大义,永藩中夏。”
孙犁 《秀露集·戏的梦》:“虽然在这些年,样板戏以独霸中夏的势焰充斥在文、音、美、剧各方面,直到目前,我还没有正式看过一出、一次。”

⒉ 指中原地区。

晋 陆机 《辨亡论》:“魏 人据中夏, 汉 氏有 岷 益,吴 制 荆 扬 而奄 交 广。”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李平阳,秦州 子,中夏名士。”
刘师培 《南北文学不同论》:“河、济 之间,古称 中夏,故北音谓之 夏 声,又谓之雅言。”

⒊ 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

《淮南子·说林训》:“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
唐 皮日休 《吴中苦雨》诗:“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宋 苏轼 《答湖守滕达道》:“忽復中夏,永日杜门。”

⒋ 指夏季的第二个月。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告振旅之陈。”


国语词典

中夏 [zhōng xià]

⒈ 华夏、中国。

《后汉书·卷六〇上·马融传》:「是以明德曜乎中夏,威灵畅乎四荒。」
《文选·班固·东都赋》:「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⒉ 中原地区。

《文选·陆机·辩亡论下》:「魏人据中夏,汉氏有岷益,吴制荆扬而奄交广。」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李平阳,秦州子,中夏名士。」

⒊ 盛夏。

《淮南子·说林》:「中夏用箑快之,至冬而不知去。」
唐·皮日休〈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须权元化柄,用拯中夏酷。」

⒋ 夏季的第二个月。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


中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丕基释义:巨大的基业。唐 张绍《冲佑观》诗:“赫赫烈祖,再造丕基。”《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朕虔承顾命,获嗣丕基,常惧颠危,不克负荷。”太平天囯 洪秀全《誓师檄文》:“佇见澄清区宇,復千百年 中夏 丕基。”
    • 2.
      他心释义:别的打算;异心。《战国策·赵策一》:“知伯 曰:‘兵箸 晋阳 三年矣,旦暮当拔之而饗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復言。’”《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有所思》:“双珠玳瑂簪,用玉绍繚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上:“靖 曰:‘此 君集 反耳。今中夏乂安,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矣。而求尽臣之术者,是将有他心焉。’”郭希仁《从戎纪略》:“若彼不去,即有他心无疑,当另设法办理。”
    • 3.
      入主释义:谓外族进入中原作统治者。 曹亚伯《武昌起义》:“此 满清 入主二百六十余年来,凡属旗籍,只知虐杀 汉 人,旗人杀人,亦无官府敢究,今始知天道之好还也。”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外来的事物,都要‘用夷变夏’,必须排除的,但待到这‘夷’入主中夏,却考订出来了,原来连这‘夷’也还是 黄帝 的子孙。”
    • 4.
      冯陵释义:⒈亦作“冯凌”。进迫;侵陵。《左传·襄公八年》:“焚我郊保,冯陵我城郭。”北周 庾信《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於时 宋 兵冯陵,旗鼓侵逼。”《新唐书·郭子仪传》:“比 吐蕃 冯陵而不能抗者,臣能言其略。”《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楚 自 若敖 蚡冒 以来,世修其政,冯陵 江 汉,积岁年。”清 李渔《奈何天·攒羊》:“敌势冯凌,那杀气漫天説也惊。”清 夏燮《中西纪事·天津新议续议》:“今以数万里外不宾之荒服,一旦冯陵中夏,竟使爝火争明,十日并生。”⒉凌驾,超越。宋 沉遘《代人奏请更定科场约束状》:“剽薄后
    • 5.
      右衽释义:⒈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因以“右衽”谓中夏风习。 ⒉泛指衣襟。
    • 6.
      土利释义:⒈指土地上的出产。 《左传·襄公九年》:“大国不加德音,而乱以要之,使其鬼神不获歆其禋祀,其民人不获享其土利。”⒉指耕种等事。汉 袁康《越绝书·吴人内传》:“王者以下至於庶人,非暮春中夏之时,不可以种五穀,兴土利。”
    • 7.
      土贡释义:古代臣民或藩属向君主进献的土产。语出《书·禹贡》:“禹 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汉书·匈奴传下》:“物土贡,制外内。”颜师古 注:“物土贡者,各因其土所生之物而贡之也。”宋 曾巩《福州拟贡荔枝状》:“臣窃以《禹贡》扬州‘厥包橘柚锡贡’,则百果之实列於土贡,所从来已久。”宋 赵昇《朝野类要·土贡》:“土贡,诸州岁贡土产之物也。即 夏禹‘任土作贡’之义。”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田制三》:“嘉靖 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起运之额,均徭、里甲、土贡、顾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徵之。”
    • 8.
      循省释义:⒈考察。 《公羊传·僖公三年》“何以书?记异也”汉 何休 注:“﹝ 僖公 ﹞飭过求己,循省百官,放佞臣 郭都 等,理寃狱四百餘人。”⒉检查;省察。唐 韩愈《潮州谢孔大夫状》:“欲致辞为让,则乖伏属之礼;承命苟贪,又非循省之道。”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今臣自循省,一无可取,乃与之同被选擢,比肩并进,岂不玷朝廷之举,为士大夫所羞哉!”清 龚玉晨《紫姬小传》卷二:“虽重亲高堂,矜其不逮,夙夜循省,心何不安!”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吾尝纵览本朝入主中夏以来二百餘年之往事,若者为失机,若者为养痈
    • 9.
      微疴释义:亦作“微痾”。小病。三国 魏 应璩《与阴中夏书》:“乃知郎君顿微疴,告祠社神。将有祈福,闻之悵然。”宋 陆游《病中绝句》:“造物今年悯我劳,微痾得遂闭门高。”
    • 10.
      戎虏释义:古时对西方或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汉 蔡琰《胡笳十八拍》:“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唐 温庭筠《伤温德彝》诗:“昔年戎虏犯 榆关,一败 龙城 匹马还。”宋 张元干《水调歌头》词:“戎虏乱中夏,星歷一周天。”
    • 11.
      暑假释义:学校中夏季的假期,在七八月间。
    • 12.
      槃互释义:⒈相互勾结。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今大将军 爽 背弃顾命……欲置新人以树私计,根据槃互,纵恣日甚。”⒉各自盘踞,相互为敌。《三国志·吴志·陆瑁传》:“至于中夏鼎沸,九域槃互之时,率须深根固本,爱力惜费,务自休养,以待邻敌之闕。”卢弼 集解:“《通鑑》作‘盘互’,胡三省 曰:‘盘互,谓各盘据而互为敌也。’”
    • 13.
      清严释义:⒈清廉严正;清正严肃。《三国志·魏志·王基传》:“为政清严有威惠。”《北齐书·崔昂传》:“昂 本性清严,凡见黷货辈,疾之若讐。”宋 惠洪《冷斋夜话·韩欧范苏嗜诗》:“范文正公 清严而喜论兵。”《天讨·军政府<讨满洲檄>》:“汉 士在朝,习其淫慝,人为雄狐,家有麀鹿,使中夏清严之俗,扫地无餘。”⒉清新浓烈。清 龚自珍《寒月吟》之五:“其香何清严,腊供今年足。”
    • 14.
      疑冰释义:引例中夏虫指生长在夏天的昆虫,天一冷就死去,因此不知冰为何物,却主观地怀疑冰的存在,故用以喻无知而妄加臆断。
    • 15.
      经像释义:佛像。 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汉明帝 梦见神人,形垂二丈,身黄金色,项佩日光,以问羣臣,或对曰:‘西方有神,其号曰佛,形如陛下所梦,得无是乎?’於是发使 天竺,写致经像,表之中夏。”南朝 梁 王屮《头陀寺碑文》:“宋 大明 五年,始立方丈茅茨,以庇经像。”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崇真寺》:“虽造作经像,正欲得人财物。”
    • 16.
      茇舍释义:⒈言军队芟除草莽,即于野地宿息。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郑玄 注:“茇舍,草止之也。军有草止之法。”唐 苏晋《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算车申夏政,茇舍启戎田。”⒉指草屋。宋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鄂 营昔皆茇舍,今始易以瓦屋。”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十:“顷僦数椽茇舍於 无锡。”⒊犹跋涉。王闿运《胡公祠碑》:“勤劳茇舍,靡有定处,在官七年,六年于外。”章炳麟《哀山东赋》:“昔余茇舍此都兮,楼櫓鬱其駔庄。”
    • 17.
      虎视鹰瞵释义: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清 陈天华《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朱明 爲 漢 驅 元,一家天下,滿洲 從而攘之,以民族之公而行其私,君主專制,政敝而不能久存也。而况虎視鷹瞵,環于四鄰者,其爲優勝,百倍 滿 蒙,奈何爲之敝耶!”孙中山《兴中会宣言》:“方今强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於 中華 五金之富、物産之饒,蠶食鯨吞,已效尤於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於目前。”邓中夏《新诗人的棒喝》诗:“青年们!醒来哟!谁在你们的四围,虎视鹰瞵的,磨牙吮血的?你们是处在一种什么环境?你们是负了一种什么责任?”
    • 18.
      虔刘释义:劫掠;杀戮。 《左传·成公十三年》:“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南朝 陈 徐陵《司空章昭达墓志铭》:“黑山 巨盗,凭陵上国;白水 强胡,虔刘中夏。”明 归有光《论御倭书》:“自 倭 奴入寇,於今三年,虔刘我人民,淫污我妇女。”郭沫若《前茅·暴虎辞六》:“我弟 李陵 失救陷 匈奴,为何母子遭虔刘?”
    • 19.
      襟带释义:⒈衣襟和腰带。《后汉书·蔡邕传》:“邕 性篤孝,母常滞病三年,邕 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⒉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似带。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汉 张衡《东京赋》:“苟民志之不谅,何云巖险与襟带。”唐 杨炯《后周青州刺史齐贞公宇文公神道碑》:“三秦 六辅之奥区,五岳四瀆之襟带。”清 侯方域《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⒊比喻切于实用,不可暂离之物。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夫《尔雅》者,孔 徒之所纂,而《诗》《书》之襟带也。”唐 柳宗元《送豆卢膺秀
    • 20.
      车徒释义:⒈兵车和步卒。 《周礼·夏官·大司马》:“中夏,教茇舍,如振旅之陈,羣吏撰车徒。”《汉书·刑法志》:“连帅比年简车,卒正三年简徒,羣牧五载大简车徒。”宋 梅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戢戢车徒九门盛,寥寥烟火万家微。”《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宣王 御驾亲征,败绩於 千亩,车徒大损。”⒉车马和仆从。《文选·李康<运命论>》:“故遂絜其衣服,矜其车徒,冒其货贿,淫其声色,脉脉然自以为得矣。”刘良 注:“车徒,谓车马侍从也。”宋 文天祥《知韶州刘容斋墓志铭》:“出入不设车徒,间步行井陌中,不以为苦。”

中夏(zhongxia)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中夏是什么意思 中夏读音 怎么读 中夏,拼音是zhōng xià,中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中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