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ù fǒu,(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组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例句】:不,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shí zhì,(1) 记住。【组词】:博闻强识。(2) 标志,记号。
yī,(1)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2) 纯;专。【组词】:专一。一心一意。(3) 全;满。【组词】:一生。一地水。(4) 相同。【组词】:一样。颜色不一。(5) 另外的。【例句】:蟋蟀一名促织。(6)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组词】:算一算。试一试。(7) 乃;竞。【组词】:一至于此。(8) 部分联成整体。【组词】:统一。整齐划一。(9) 或者。【组词】:一胜一负。(10) 初次。【组词】:一见如故。(11)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dīng zhēng,(1) 天干的第四位,用于作顺序第四的代称。【例句】:丁是丁,卯是卯。(2) 成年男子。(3) 人口。(4) 从事某种劳动的人。【组词】:园丁。(1) 〔丁丁〕象声词,形容伐木、下棋、弹琴的声音。
1. 不识一个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
例他财产万千,而目不识一丁。
英[do not know the simplest character; be completely illiterate;]
⒈ 不识一个字。形容人不识字或文化水平低。参见“一丁”。
引明 焦竑 《焦氏笔乘·不识一丁》:“苻坚 宴群臣赋诗, 姜平子 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 坚 怪问之, 平子 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 坚 悦,擢上第。夫 庄子 云:丁子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 坚 与 平子,正不识一丁者。”
明 胡应麟 《诗薮·六朝》:“嵇喜,叔夜 之兄, 吕安 所为题凤, 阮籍 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清 吴趼人 《俏皮话·送死》:“某紈袴,拥巨资,而目不识一丁。”
⒈ 丁,比喻极易认识的字。语本形容人不识字或毫无学问。也作「目不识丁」、「目不识字」、「一丁不识」、「未识一丁」。
引《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延赏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村夫不识一丁,愚者岂无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