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说明 说明的意思
shuōmíng

说明

简体说明
繁体說明
拼音shuō míng
注音ㄕㄨㄛ ㄇㄧ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uō yuè shuì, ◎ 古同“悦”。

míng,(1) 亮,与“暗”相对。【组词】:明亮。明媚。明净。明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组词】: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3) 懂得,了解。【组词】: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4) 公开,不隐蔽。【组词】:明说。明讲。明处。(5) 能够看清事物。【组词】: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6) 睿智。【组词】:英明。贤明。明君。(7) 视觉,眼力。【组词】:失明。(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例句】: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组词】:明日。明年。(10) 中国朝代名。【组词】:明代。(11) 姓。

基本含义

[释义]
(1) 基本义:(动)解释明白。说明原因。(作谓语)
(2) (名)解释意义的话。图片下边附有说明。(作宾语)
(3) (动)证明。事实充分说明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作谓语)
[构成]
动补式:说〈明
[同义]
阐明

说明的意思

说明 [shuō míng]

1. 解释清楚,讲明。

说明书。
说明理由。

[ explain; illustrate; show; ]

2. 说明的文字。

附有机器使用说明。

[ explanation; directions; caption; ]

3. 证明。

他当时不在场,这足以说明事不是他干的。

[ prove; restify; ]

说明 引证解释

⒈ 解说明白。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争奈 满生 讳言的是前日孟浪出游光景,恰像 凤翔 的事是私下做的,不肯当场説明。”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那 安公子 问了半天,跑堂儿的才説明是要两吊钱。”
毛泽东 《矛盾论》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应当着重地加以研究,并用足够的篇幅加以说明。”

⒉ 解释文意的话。

梁启超 《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第十一章:“《大清律例》卷首,于律中文辞之用法,虽有説明,然其细已甚,且不完备。”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释名》:“《<古谣谚>凡例》里有一段说明,可供参考。”

⒊ 证明。

王西彦 《乡下朋友》:“他提出许多理论上的论证,说明如果忽略了这一起点,那么其他一切就都成为舍本逐末、缘木求鱼的空想。”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牌子的残破模样说明它已经历过多少寒暑。”
魏巍 《壮行集·做新型的知识分子》:“这说明害怕艰苦,追求安适,是怎样障碍着我们的事业。”


国语词典

说明 [shuō míng]

⒈ 用言语或文字来解释明白。

《初刻拍案惊奇·卷五》:「今当与公说明,公前生是个大商,有二千万赀财。」
《红楼梦·第六八回》:「你就愿意给,也要三媒六证,大家说明,成个体统才是。」

表明 评释 解释 解说 讲明 证明 注解 注脚 注明 阐明 声明

⒉ 解释的文字。

如:「新机器上附有一张用法说明。」


说明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声明释义:⒈公开说明。⒉特指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对某问题、事件表明立场、主张而发表的文件或发言。也有以会议的名义发表的。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就会谈的问题发表的文告,有时其中包含有关于这些国家间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具有条约的性质。
    • 2.
      注明释义:注解说明。
    • 3.
      注脚释义:解释字句的文字。
    • 4.
      注解释义:⒈用文字来解释字句:注解古籍。⒉解释字句的文字:凡是书内难懂的字句,都有注解。
    • 5.
      表明释义:表示清楚:表明态度。 表明决心。
    • 6.
      解说释义:解释说明:解说词。讲解员给观众解说这种机器的构造和性能。
    • 7.
      解释释义:⒈分析阐明:经过无数次的研究和实验,这种自然现象才得到科学的解释。 ⒉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解释词句。解释误会。
    • 8.
      讲明释义:解释,说明。
    • 9.
      证明释义:⒈用一定的材料来表明事物的真实性: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是对的。⒉法律上指人民法院和诉讼参加人依照法定程序,运用证据查明和证实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⒊证明书或证明信。⒋也叫论证。形式逻辑中指根据一些真实的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由论题、论据和论证过程三部分组成。
    • 10.
      评释释义:评论解释。
    • 11.
      阐明释义:讲明白(道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阐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说明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暗示释义:⒈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他用眼睛暗示我,让我走开。⒉一种心理影响,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件事,如催眠就是暗示作用。

说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分为二释义: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关系的命题。 指统一物的可分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都包含着这一命题的内容。《黄帝内经·太素·知石》:“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明确使用了这一命题。毛泽东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通俗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 2.
      一经释义: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下文说明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一经批准,马上可以动工。
    • 3.
      一览释义:⒈看一眼:一览无余。 ⒉放眼观看:登山临水,一览江南春色。⒊用图表或简明的文字做成的关于概况的说明(多用于书名):《北京名胜古迹一览》。
    • 4.
      一览表释义:说明概况的表格:行车时间一览表。
    • 5.
      一言而喻释义:一句话就使人了解或说明白。
    • 6.
      七十二候释义: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据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纵説万类不齐,那礼家记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断为‘爵入大水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难也。”按,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汉 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
    • 7.
      万重大山释义:可以用万来形容的大山,说明大山很重。 指困难非常大。
    • 8.
      上奏释义:向君王进言。臣子口头或书面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 9.
      不一释义:⒈不一样;不相同:内容不一。好坏不一。⒉也说不具。不再一个一个地详列或说明。多用于书信或公文:其余均此,不一。
    • 10.
      不予评论释义:对于某些问题不给予明确意向的评论或说明也不发表任何意见。
    • 11.
      不受欢迎的人释义:外交用语。 接受国拒绝接受或要求派遣国召回的外交代表。宣布某一外交代表为不受欢迎的人是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接受国无须向派遣国说明理由。
    • 12.
      不可言喻释义:喻:说明,告知。 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 13.
      不浸润释义: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接触面趋于缩小、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如水银不能附着在玻璃上,把水银倒入玻璃容器内,水银与玻璃壁接触处的角度大于90°,表明接触面趋于缩小,即水银不浸润玻璃。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说明水不浸润石蜡。
    • 14.
      不落于言筌释义: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言筌:就是解释说明。筌:捕鱼的竹器。
    • 15.
      东扯西唠释义:形容漫无中心地说闲话。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九:“刘桂兰 上炕,还是不困。她东扯西唠,说明年一定要拴一挂小车,上山拉套,不用求人。”
    • 16.
      临风挺立释义:指遇到风浪也不屈服,昂然挺立。多用于借物喻人说明这个人坚强。
    • 17.
      举世皆敌释义:身边全部都是你的敌人,说明这个人很孤立。
    • 18.
      举例释义:提出例子来:举例说明。
    • 19.
      举例发凡释义: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 20.
      乐典释义:条举音乐乐谱的构造、组织、性质等并加以说明的书。

说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分为二释义: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对立统一关系的命题。 指统一物的可分性。《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都包含着这一命题的内容。《黄帝内经·太素·知石》:“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明确使用了这一命题。毛泽东说:“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 通俗地说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普遍性的原理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 2.
      一经释义: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下文说明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一经批准,马上可以动工。
    • 3.
      一览释义:⒈看一眼:一览无余。 ⒉放眼观看:登山临水,一览江南春色。⒊用图表或简明的文字做成的关于概况的说明(多用于书名):《北京名胜古迹一览》。
    • 4.
      一览表释义:说明概况的表格:行车时间一览表。
    • 5.
      一言而喻释义:一句话就使人了解或说明白。
    • 6.
      七十二候释义: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节气。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七十二候。它是根据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作为农事活动的依据。《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七十二候纵説万类不齐,那礼家记事者,何以就敢毅然断为‘爵入大水为蛤’哉?此格物之所以难也。”按,七十二候之说,最初见于《逸周书》、《吕氏春秋》十二纪,汉 儒列于《礼记·月令》,又见于《淮南子·时则训》,《魏书》始入《律历志》。但各书所举月令物候互有出入,即 唐 王冰 注《素问》所引《吕氏春秋》七十二候,亦与今本《吕氏春秋》及历中所载
    • 7.
      万重大山释义:可以用万来形容的大山,说明大山很重。 指困难非常大。
    • 8.
      上奏释义:向君王进言。臣子口头或书面向帝王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 9.
      不一释义:⒈不一样;不相同:内容不一。好坏不一。⒉也说不具。不再一个一个地详列或说明。多用于书信或公文:其余均此,不一。
    • 10.
      不予评论释义:对于某些问题不给予明确意向的评论或说明也不发表任何意见。
    • 11.
      不受欢迎的人释义:外交用语。 接受国拒绝接受或要求派遣国召回的外交代表。宣布某一外交代表为不受欢迎的人是属于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接受国无须向派遣国说明理由。
    • 12.
      不可言喻释义:喻:说明,告知。 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 13.
      不浸润释义:固体与液体接触时,接触面趋于缩小、液体不能附着在固体上的现象。如水银不能附着在玻璃上,把水银倒入玻璃容器内,水银与玻璃壁接触处的角度大于90°,表明接触面趋于缩小,即水银不浸润玻璃。水不能附着在石蜡上,说明水不浸润石蜡。
    • 14.
      不落于言筌释义:指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言筌:就是解释说明。筌:捕鱼的竹器。
    • 15.
      东扯西唠释义:形容漫无中心地说闲话。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九:“刘桂兰 上炕,还是不困。她东扯西唠,说明年一定要拴一挂小车,上山拉套,不用求人。”
    • 16.
      临风挺立释义:指遇到风浪也不屈服,昂然挺立。多用于借物喻人说明这个人坚强。
    • 17.
      举世皆敌释义:身边全部都是你的敌人,说明这个人很孤立。
    • 18.
      举例释义:提出例子来:举例说明。
    • 19.
      举例发凡释义: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 20.
      乐典释义:条举音乐乐谱的构造、组织、性质等并加以说明的书。

说明造句

1.这位老人两鬓斑白,黝黑的脸上刻满了风刀霜剑,说明老人受过不少磨练。

2.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说明幸福不是永恒的。

3.看他那副痛苦的模样,说明他还不是一个全无心肝的人。

4.南橘北枳,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5.俗话说源清流洁,这说明做领导的应起带头作用。

6.他们不曾说明,这是我的管窥蠡测。

7.你的发言背本趋末,我听了半天也没弄明白你想说明什么。

8.展览会的说明书写得简明扼要,使人对展览内容一目了然。

9.这问题没那么单纯,他一知半解地说明只会让人更加糊涂。

10.而成语三令五申就是由孙武反复说明他的命令而来。

11.小明违反考场纪律,老师念他是初犯,认错态度又较好,决定不给处分,但向他说明下不为例。

12.我看这事的根由得等事过境迁以后,再来慢慢向他说明

13.他们的所作所为,说明人心叵测,我们不能不防啊!

14.打仗主是要战胜敌人,兵不厌诈,敌人越骂我们狡猾,越说明我们做得对极了。

15.会议一开始,主席便单刀直入地说明此次会议主题。

16.说明白一点吧,不要含糊其辞。

17.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兴衰史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18.说明这样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小题大作,繁征博引,只须简明扼要地解说一下就够了。

19.在这本书的首章,作者开宗明义地说明了他的创作旨意。

20.该条开宗明义的说明了美国总统的行政大权。

说明(shuom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说明是什么意思 说明读音 怎么读 说明,拼音是shuō míng,说明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说明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