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输 [juān shū]
1. 犹捐纳。指因国家有困难而捐献财物。
捐输 引证解释
⒈ 犹捐纳。
引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国朝捐输助餉,始於 康熙 初三藩之变。”
《清史稿·选举志七》:“光绪 二十一年,新海防例展限,议增武职捐,於拣发外别立一班,俾捐输踊跃。”
⒉ 指因国家有困难而捐献财物。
引邹韬奋 《抗战以来》二四:“仅就南洋侨胞而言,据南侨总会的报告,他们自抗战以来,对于祖国的捐输,总数已达三万万元以上。”
国语词典
捐输 [juān shū]
⒈ 将财物捐助缴纳给公家。
引《清史稿·卷一一二·选举志七》:「光绪二十一年,新海防例展限,议增武职捐,于拣发外别立一班,俾捐输踊跃。」
捐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光学钱释义:唐 代 咸通 年间由宰相等大臣捐输的兴学钱。《新唐书·刘允章传》:“﹝ 章 ﹞又建言:‘羣臣输光学钱治庠序,宰相五万,节度使四万,刺史一万。’”
- 2.
厘金局释义:亦称“釐捐局”。 征收厘金的机关。又名厘局。《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贵州省 设釐金局二十五处。”《清会典事例·户部·厘税》:“﹝ 同治 ﹞十年,直隶省 天津府,改捐输义馆为 天津 釐捐局,抽收百货釐金。”《文明小史》第九回:“有的因为手中提的礼包分量过重,有的因为篮中所买的菜过多了些,按照釐捐局颁下来的新章,都要捐过,方许过去。”沈从文《边城》二:“地方还有个釐金局。”亦省作“釐局”。《清史稿·食货志六》:“是年(咸丰 三年)苏 常 叠陷,丁、漕无收,乃设釐局於 上海,藉资接济。”钱仲联《黄公度先生
- 3.
学额释义:科举时代每次考试录取的府县学生的名额。后指学校收录学生的一定名额。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六:“军兴,各省捐输量加学额,自 咸丰 二年太常少卿 雷以諴 奏请始。”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四:“惟东南兵燹之后,市廛寥落,邨聚凋残,学额虽增,而应试之人转减。”
- 4.
屝屦释义:草鞋。常泛指行旅用品。《左传·僖公四年》:“若出於 陈 郑 之间,共其资粮屝屨,其可也。”杜预 注:“屝,草屨。”唐 独孤及《谏表》:“以其粮储屝屨之资,充疲人贡赋。”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四:“自军兴以来,资粮屝屨,不能不取给於捐输。”
- 5.
开捐释义:谓由官府出面令有关方面捐输。
- 6.
捐输释义:捐献:解囊捐输。
- 7.
毁家释义:毁掉家庭,捐输家产。
- 8.
集腋释义:比喻聚集零散的财物。清 黄辅辰《戴经堂日钞·九月十四日》:“本年二月,同官纷纷出都,市井萧索,称货无门。幸京外旧友集腋谋分发,方具呈户部,而官绅捐输之命下矣。”参见“集腋成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