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安 [gǒu ān]
1. 苟且偷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例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英[be content with momentary ease and comfort;]
苟安 引证解释
⒈ 苟且偷安。
引《后汉书·西羌传论》:“朝议惮兵力之损,情存苟安。”
宋 苏轼 《乞开杭州西湖状》:“臣以侍从,出膺宠寄,目睹 西湖 有必废之渐,有五不可之忧,岂得苟安岁月,不任其责。”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二》:“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
巴金 《春》二十:“他当初误于苟安的思想,一步走错,就被逼着步步走错。”
国语词典
苟安 [gǒu ān]
⒈ 苟且偷安。
例如:「我们不可只图一时的苟安,必须随时提高警觉,以防敌人偷袭。」
反奋发
苟安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偷安释义:只贪图自己眼前或局部的安逸:苟且偷安。
苟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偏安释义:指封建王朝失去国家的中心地带(多指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偏安一隅。
- 2.
偷息释义:⒈犹偷生。清 陈田《明诗纪事辛籤·黄端伯》:“或劝削髮为僧归 江西,答曰:‘临难毋苟免,圣人之言也,可藉口释氏偷息人间耶!’”⒉媮息:偷生;苟安。清 唐孙华《夏重谈金陵旧事》诗:“江 表张黄旗,王气销赤帜。媮息仅一年,传闻有二异。”金一《心声》:“于斯时也,僝焉媮息,简焉不得日,乃有警旦之士,唤大魘而使之觉。”
- 3.
偷生释义:苟且地活着:偷生苟安。
- 4.
因循苟安释义:因循:沿袭;苟安:暂且偷生。指因袭旧套,搪塞应付,不思长进。
- 5.
婚啓释义:议婚的书信。明 陶宗仪《辍耕录·婚启》:“至元 间,平原郡公 赵氏 与芮,宋 福王 也。其子娶 全竹斋 少保之女。婚啟内一联云,‘休光 蓟 北,苟安公位之居;回首 江 南,惟重母家之念。’”
- 6.
媮息释义:偷生;苟安。 清 唐孙华《夏重谈金陵旧事》诗:“江 表张黄旗,王气销赤帜。媮息仅一年,传闻有二异。”金一《心声》:“于斯时也,僝焉媮息,简焉不得日,乃有警旦之士,唤大魘而使之觉。”
- 7.
安于一偶释义:安于一隅是一个成语,隅:角落。意思为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8.
安于一隅释义: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 9.
安志释义:⒈苟安之心。 ⒉犹安心。
- 10.
徧安释义:谓封建王朝不能统治全国而苟安于一方。
- 11.
怠安释义:懈怠;苟安。
- 12.
恬惰释义:犹苟安。
- 13.
濡需释义:苟安一时。
- 14.
畏难苟安释义:害怕困难,苟且偷安。《老残游记》第八回:“只此一聲,人人精神震動,不但人行脚下覺得輕了許多,即驢子亦不似從前畏難苟安的行動。”《清史稿·食货志二》:“大學士 倭仁 疏陳黑地升科,州縣畏難苟安,請申明賞罰。”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图大事、成大业者不可畏难苟安。”
- 15.
穨丧释义:消极;颓唐。章炳麟《俱分进化论》:“吝惜身命希於苟安而止者,所在皆是。风教陵迟,志节穨丧,其进於恶也,盖已甚矣。”
- 16.
群虱处裈中释义:喻俗人苟安于世。
- 17.
翫岁愒月释义:谓苟安岁月。 本作“翫歲而愒日”。见《左传·昭公元年》。明 张敬修《张文忠公行实》:“乃當事者翫歲愒月,卒不能以實應。”参见“翫愒”。
- 18.
翫愒释义:苟安岁月。语本《左传·昭公元年》:“主民,翫岁而愒日,其与几何!”宋 叶适《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凡八年,徙屋 苕霅,翫愒水石,诵读悠然。”清 冯桂芬《孝妇单孺人传》:“先 谢恭人 孝慈温良,食贫毕世,今弃养且廿年,迴忆半生爱日,蹉跎翫愒,曾未伸一朝之养,此恨曷极。”愿云《四客政论》:“呜呼!彼之抱热诚者可悯也,饕昏虐者可恨也,沉翫愒者可悲也,作奸细者可殊也。”
- 19.
胡服释义:指古代西方和北方各族的服装。后亦泛称外族的服装。《后汉书·五行志一》:“灵帝 好胡服、胡帐、胡牀、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族皆竞为之。”《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 齐显祖 ﹞或身自歌舞,尽日通宵,或散髮胡服,杂衣锦綵。”《宣和遗事》后集:“自屏后呼其妻出拜二帝曰:‘此女汝家人也。’妇人出拜已,衣胡服,二帝不能识之。”陈去病《论戏剧之有益》:“我伯叔,我昆弟,我亲戚故旧,固犹是冠胡冠服胡服,以苟安其奴隶也。”参见“胡服骑射”。
- 20.
自表释义:⒈自示其独特别致。《庄子·天下》:“﹝ 宋鈃 尹文 ﹞作 华山 之冠以自表。”《后汉书·崔駰传》:“叫呼衒鬻,县旌自表,非 随 和 之宝也。”《新唐书·李晟传》:“晟 每与贼战,必锦裘绣帽自表,指顾阵前。”⒉自上奏章;自己上表呈请。《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二年》:“侍御史 蜀郡 景毅 子 顾 为 膺 门徒,未有録牒,不及於谴。毅 慨然曰:‘本谓 膺 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脱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 自表 后主 曰:‘成都 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餘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