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应 [xuán yīng]
1. 神妙的感应。
玄应 引证解释
⒈ 神妙的感应。
引晋 郗超 《奉法要》:“犹形正则影直,声和而响顺,此自然玄应,孰有为之者哉!”
南朝 梁 沉约 《瑞石像铭》:“帝上眷幽关之易啟,咨玄应之无方。”
唐 白居易 《画元始天尊赞》:“通玄应於希夷,集灵祐於肸蠁。”
玄应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切经释义:佛教经书的总称,又叫大藏经,简称藏经、佛藏、释藏。《隋书·经籍志四》:“开皇 元年 高祖 普詔天下,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而京师及 并州、相州、洛州 等诸大都邑之处,并官写一切经,置於寺内;而又别写,藏於 秘阁。”唐 玄应 著有《一切经音义》,其后 慧琳 诸人尚有续作。
- 2.
七条释义:即郁多罗僧,僧人之上着衣。 因衣有横截七条,故称。见 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
- 3.
伽陀释义:亦作“伽他”。 梵语译音。偈。佛经中的赞颂之词。伽陀为十二部经之一,亦译句颂、孤起颂、不重颂。参阅《翻译名义集·十二分教》。南朝 陈 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言无重颂,句备伽陀。”吴兆宜 注引《祖珽事苑》:“梵言伽陀,此言讽诵。”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旧曰偈,梵文略也。或曰偈陀,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伽陀者,唐 言颂,颂三十二言。”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三“伽他”:“此方当颂,或云摄言,诸圣人所作,莫问重颂字之多少。四句为颂者,皆名伽他。”宋 黄庭坚《题万松亭》:“二十年前
- 4.
塔庙释义:塔。 亦泛指寺塔。《魏书·释老志》:“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岂令罄井田而起塔庙,穷编户以为僧尼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塔庙:塔婆,或义译为庙。”唐 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龙宫塔庙涌,浩劫浮云衞。”《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五年》:“自佛法入中国,塔庙之盛,未之有也。”胡三省 注:“佛弟子收奉舍利,建宫宇,号为塔,亦胡言,犹宗庙也,故世称塔庙。”参见“塔”。
- 5.
杜多释义:梵文Dhūta的译音,亦译作“头陀”。谓除去衣、食、住三种贪欲。也用以称行脚乞食的僧人。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三:“杜多……谓去其衣服、饮食、住处三种欲贪也。旧言头陀者,讹也。”宋 王安石《次韵叶致远》之四:“若遇好花须一笑,岂妨 迦叶 杜多身。”《翻译名义集·僧伽众名》:“我説彼人,名为杜多,今讹称头陀。”宋 赞宁《高僧传·唐成都净众寺无相传》:“后来入城市,昼在冢间,夜坐树下,真行杜多之行也。”
- 6.
溥天释义:遍天下。 《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左传·昭公七年》引作“普天之下”。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溥天,今作‘普’,同匹古反。《诗》云:‘溥天之下。’传曰:‘溥,大也’,亦遍也。”《三国志·吴志·张温传》:“功冒溥天,声贯罔极。”宋 王禹偁《谢转刑部郎中表》:“荼蓼之情既遵于易月,《蓼萧》之泽遂洽于溥天。”清 唐孙华《闲居写怀》诗之八:“溥天同偪仄,穷岂独我遭?”
- 7.
燋悴释义:同“憔悴”。 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燋悴,《三苍》作顦顇,《广雅》:憔卒,愁患忧也,亦病也。”
- 8.
犂铧释义:⒈亦作“犁鏵”。安装在犁的下端,用来翻土的金属器。略呈三角形。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八:“犁鏵,犁刃也。”⒉铧式犁。碧野《我怀念的是牛》:“小青牦开年第一次被套上了犁铧。”
- 9.
真丹释义:古 印度 对我国的称谓。与 振旦、震旦、神旦 同为Cīnisthāna的译音。《宋书·夷蛮传·天竺迦毗黎国》:“元嘉 五年,国王 月爱 遣使奉表曰:‘……圣贤承业,如日月天,於彼 真丹,最为殊胜。’”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振旦 或言 真丹,并非正音,应言 支那。此言 汉国 也。”明 杨慎《词品》卷二:“王半山 和 俞秀老《禪思》辞曰:‘茫然不肯住林间,有处即追攀。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 真丹。’…… 真丹,即 震旦 也。”
- 10.
童竖释义:⒈未成年的宦官。 《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汉 郑玄 注:“使童竖通王内外之命,给小事者,以其无与为礼,出入便疾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五:“童竖,寺人未冠者之名也。”⒉小孩。晋 张载《七哀诗》之一:“蒙蘢荆棘生,蹊逕登童竖。”唐 刘知几《史通·言语》:“至如《鶉賁》、《鸜鵒》,童竖之謡也。”
- 11.
米潘释义:淘米水。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五:“《字林》:淅米汁也。江 南名潘,关中 名泔也。”《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越睒 之西多荐草,产善马,世称 越睒 骏。始生若羔,岁中纽莎縻之,饮以米潘,七年可御,日驰数百里。”
- 12.
罗诃释义:即罗汉。梵语“阿罗汉”或“阿罗诃”之省。宋 王谠《唐语林·企羡》:“文宗 为 庄恪太子 选妃,朝臣家子女,悉令进名,中外为之不安。上知之,谓宰臣曰:‘朕欲为太子求 汝 郑 间衣冠子女为新妇,扶出来田舍齁齁地,如闻朝臣皆不愿与朕作亲情,何也?朕是数百年衣冠,无何神 尧 打朕家事罗訶去。’遂罢其选。”按,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八:“真人,是阿罗汉也。或言阿罗訶。”参见“罗汉”。
- 13.
耶维释义:梵语音译。 也译作“茶毗”、“闍维”、“耶旬”等。意为焚烧。佛教称僧众死后之火葬。见 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四、《翻译名义集·名句文法》。
- 14.
醴酒释义:甜酒。《礼记·丧大记》:“始食肉者,先食乾肉;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二:“醴,甜美也,言其水甘如醴酒。”唐 元稹《祭淮渎文》:“维 元和 九年岁次甲午十二月朔甲辰某日辰,使谨遣某,用少牢醴酒之奠,昭祷于 淮瀆 长源公 之灵。”《东周列国志》第三八回:“晋文公 闻 太叔 和 隗氏 俱已伏诛,乃命驾亲至 王城,朝见 襄王 奏捷。襄王 设醴酒以饗之。”
- 15.
金刹释义:⒈佛地悬幡的塔柱。《法华经·授记品》:“诸佛灭后,起七寳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金刹,梵言掣多罗。案,西域别无旙竿,即於塔覆鉢柱头悬旙,今言刹者,应讹略也。”⒉指宝塔。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金刹与 灵臺 比高,广殿共 阿房 等壮。”周祖谟 校释:“金刹者,旛柱也。此指浮图而言。”唐 李白《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⒊指佛寺。唐 白居易《重修香山寺毕题十二韵以纪之》:“再莹新金刹,重装旧石楼。”明 唐顺之《松江金泽寺》诗之三:“何年此地
- 16.
鉢特摩释义:红莲花。 梵语padma的音译。《大宝积经·菩萨藏会·金毗罗天受记品》:“时 金毗罗 与其部从,即持种种天曼陀罗华、殟鉢罗华、鉢特摩华、拘贸陀华、奔荼利华。”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一:“鉢特,徒得反。旧言波头摩,又作波头暮,此云赤莲花也。”
- 17.
钵特摩释义:红莲花。 梵语padma的音译。《大宝积经·菩萨藏会·金毗罗天受记品》:“时 金毗罗 与其部从,即持种种天曼陀罗华、殟鉢罗华、鉢特摩华、拘贸陀华、奔荼利华。”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一:“鉢特,徒得反。旧言波头摩,又作波头暮,此云赤莲花也。”
- 18.
阿伽释义:⒈北齐 高长弼 的小名。《北齐书·阳州公永乐传》:“永乐 弟 长弼,小名 阿伽。性粗武,出入城市,好殴击行路,时人皆呼为 阿伽郎君。”⒉佛教语。无碍之意。《阿毗达磨俱舍论》卷一:“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四:“阿伽。伽,此云碍;阿有二义,或言无,或云极,犹含两释,故立本名也。”⒊即阿伽陀药。清 卓发之《祴园嫘史·药草畦》诗:“痼疾无烦疗,阿伽秀满畦。《法华》吐新蕚,一任白云迷。”卓尔堪 注:“西域以阿伽一药总治诸病。”参见“阿伽陀药”。
- 19.
须陀释义:梵语的音译。指甘露。《法苑珠林》卷六:“四天王天并食须陀味。朝食一撮,暮食一撮。食入体,已转成身。是须陀味园林池苑并自然生。”《大方便佛报恩经·优波离品》:“天须陀食自然百味,百千伎乐以自娱乐。”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四:“须陀食,或云修陀,此天食也。修陀,此译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