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迁 [dōng qiān]
1. 向东迁移。特指周平王将京都由镐京东迁到洛邑。
东迁 引证解释
⒈ 向东迁移。特指 周平王 将京都由 镐京 东迁到 洛邑。
引《左传·隐公六年》:“我 周 之东迁, 晋 郑 焉依。”
《国语·周语上》:“三川竭, 岐山 崩,十一年, 幽王 乃灭, 周 乃东迁。”
《汉书·地理志下》:“幽王 为 犬戎 所败, 平王 东迁 雒邑。”
东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徙西迁释义:指四处迁移,居止不定。 同“东迁西徙”。
- 2.
东徙释义:向东迁移。
- 3.
东迁释义:向东迁移。特指 周平王 将京都由 镐京 东迁到 洛邑。《左传·隐公六年》:“我 周 之东迁,晋 郑 焉依。”《国语·周语上》:“三川竭,岐山 崩,十一年,幽王 乃灭,周 乃东迁。”《汉书·地理志下》:“幽王 为 犬戎 所败,平王 东迁 雒邑。”
- 4.
凋缺释义:残缺;受损。《后汉书·皇后纪序》:“周 室东迁,礼序凋缺。”唐 柳宗元《祭万年裴令文》:“屡闻凋缺,互见迁黜,契阔伶俜,分形间质。”
- 5.
周室衰微释义:经过西周末年的战乱后,王室实力大减,平王东迁依靠诸侯的力量才得以实现。
- 6.
宿冤释义:⒈积久的冤屈。《后汉书·陈元传》:“臣 元 愚鄙,尝传师言。得以褐衣召见,俯伏庭下,诵 孔 氏之正道,理 丘明 之宿冤;若辞不合经,事不稽古,退就重诛,虽死之日,生之年也。”⒉前世的冤仇。唐 谷神子《博异志·崔无隐》:“噫!乃宿冤之动作徵应,委曲如是。”宋 张师正《括异志·毛郎中》:“言与邑君有宿冤。”《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从来人死魂不散,况復生前有宿冤。”⒊前世的冤家。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东迁道人》:“夜,梦大士告曰:‘吾何所虑?恐汝不免。盖汝前生曾杀人,今来者正宿冤也。’”
- 7.
异政释义:⒈各自为政。《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三国 魏 锺会《檄蜀文》:“江山之外,异政殊俗。”清 王夫之《论秦始皇废分封立郡县》:“而若东迁以后,交兵毒民,异政殊俗……迄之数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⒉不同往常的政令措施。《东观汉记·张湛传》:“﹝ 湛 ﹞为光禄大夫,数正諫威仪不如法度者。湛 常乘白马,帝每有异政,輒曰:‘白马生且復諫矣。’”《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显宗 器重 兴,每有异政,輒乘驛问焉。”⒊优异
- 8.
服享释义:服从和进贡。《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诸侯服享,二世共职。”孔颖达 疏:“服享,言诸侯服从,献国之所有。”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三》:“苏子瞻 论 周 之失计,莫甚东迁,而以 灵王 神圣,诸侯服享为証。”
- 9.
牲用释义:犹牺牲。 《左传·襄公十年》:“昔 平王 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騂旄之盟。”杨伯峻 注:“牲用为一词,义犹牺牲。”参见“牺牲”。
- 10.
西周释义:朝代,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自周武王(姬发)灭商起,至周平王(姬宜臼)东迁前一年止。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 11.
西虢释义:古国名。 周文王 弟 虢仲(一说 虢叔)的封地,故城在今 陕西省 宝鸡县 东。平王 东迁,随徙 上阳(今 河南省 陕县),改称 南虢。公元前655年为 晋 所灭。《左传·隐公元年》“虢叔 死焉”唐 孔颖达 疏:“虢国 有二,而《经》《传》不言东西者,於时 东虢 已灭,故 西虢 不称西。”
- 12.
西镐释义:西周 国都 镐京。故址在今 陕西省 西安市 西。周平王 东迁 洛邑,因称 镐京 为“西镐”。后亦用以泛指国都。唐 韩休《驾幸华清宫赋》:“素秋归兮元冬早,王是时兮出 西镐。”唐 皎然《岘山送裴秀才赴举》诗:“王师出 西镐,虏寇避 东平。”
- 13.
青城释义:⒈宋 斋宫名。一在 南薰门 外,为祭天斋宫,谓之 南青城;一在 封丘门 外,为祭地斋宫,谓之 北青城。宋 吴自牧《梦粱录·郊祀年驾宿青城端诚殿行郊祀礼》:“所谓 青城,止以青布为幕,画甃砌之文,旋结城闕。”元 刘祁《归潜志》卷七:“大梁城 南五里号 青城,乃 金国 初 粘罕 驻军受 宋 二帝降处。当时后妃皇族皆诣焉,因尽俘而北。后 天兴 末,末帝 东迁,崔立 以城降,北兵亦于 青城 下寨,而后妃内族復诣此地,多僇死,亦可怪也。”清 钱谦益《向言上》:“宋 之亡也以 青城,金之亡也亦以 青城。”⒉指 青城山
- 14.
頿王释义:指 周灵王。相传其生而有髭,故名。《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在 定王 六年,秦 人降妖,曰:‘周 其有 頿王,亦克能修其职,诸侯服享,二世共职。王室其有间王位,诸侯不图,而受其乱灾。’”宋 苏轼《东坡志林·周东迁失计》:“自 平王 至於亡,非有大无道者也。頿王 之神圣,诸侯服享。”
- 15.
骍旄释义:亦作“騂毛”。 赤色的牛。古代重要盟会时所用牲。《左传·襄公十年》:“瑕禽 曰:‘昔 平王 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备具。王赖之,而赐之騂旄之盟。’”杜预 注:“騂旄,赤牛也。举騂旄者,言得重盟,不以犬鸡。”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騂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范文澜 注:“‘騂毛’当依《左传》作‘騂旄’,唐 写本正作‘騂旄’。”北周 庾信《燕射歌辞·商调曲四》:“世不失职,受騂毛之盟。”倪璠 注:“《左传》作‘旄’,此作‘毛’,省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