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采 [wǔ cǎi]
1. 即“五色”
例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项羽本纪》
须臾成五采。——清·姚鼐《登泰山记》
英[the five colors;]
五采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五彩”。亦作“五綵”。
⒉ 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引荀子 《赋》:“五采备而成文。”
《山海经·中山经》:“祈酒大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彩惠之。”
《史记·田单列传》:“田单 及收城中得千餘牛,为絳繒衣,画以五綵龙文,束兵刃於其角,而灌脂束苇於尾,烧其端。”
⒊ 泛指多种颜色。
例如:五彩缤纷。
国语词典
五采 [wǔ cǎi]
⒈ 本指黄、赤、白、黑、青五种颜色。后泛指多种颜色。也作「五彩」。
引《书经·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山海经·中山经》:「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
五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丝绳释义:⒈丝编之绳。 汉 辛延年《羽林郎》诗:“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唐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絶。”《宋史·舆服志三》:“﹝冕﹞以金饰版侧,以白玉珠为旒,贯之以五采丝绳。”⒉指钓丝。《红楼梦》第八一回:“探春 把丝绳抛下,没十来句话的工夫,就有一个杨叶窜儿,吞着钩子,把漂儿坠下去。”
- 2.
五正释义:⒈射仪用的五色箭靶,正中朱色,依次向外为白、苍、黄、玄诸色。《周礼·夏官·射人》:“王以六耦射,三侯、三获、三容,乐以《騶虞》,九节五正。”郑玄 注:“五采之侯,即五正之侯也。正之言正也,射者内志正,则能中焉。画五正之侯,中朱,次白,次苍,次黄,玄居外。”汉 张衡《东京赋》:“张大侯,制五正。”《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大射登歌》:“巾车整三乏,司裘饰五正。”⒉五行官长。《左传·隐公六年》:“翼 九宗五正 顷父 之子 嘉父 逆 晋侯 于 随。”杜预 注:“五正,五官之长。”孔颖达 疏:“言五官之长者,谓於
- 3.
五章释义:⒈指服装上的五种不同文采。用以区别尊卑。《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孔 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服也。尊卑彩章各异,所以命有德。”《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杜预 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谓之绣。集此五章,以奉成五色之用。”清 沉育《皋陶祠》诗:“主德宽三宥,臣心慎五章。”⒉泛指五采。唐 李白《古风》诗之四:“凤飞九千仞,五章备綵珍。”⒊兵卒的五色徽号,用以分别队伍的行列。《尉缭子·经卒令》:“卒有五章
- 4.
五道释义:⒈五路、五个方面。《南史·吕僧珍传》:“建武 二年,魏 军南攻,五道并进。”唐 王昌龄《塞上曲》:“五道分兵去,孤军百战塲。”⒉五种方法。《吕氏春秋·孝行》:“养有五道:脩宫室,安牀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龢煎调,养口之道也;龢颜色,説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⒊佛教谓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处轮迴之所。见《菩萨处胎经》。道教亦承袭此说。见《云笈七籤》卷十。南朝 宋 鲍照《佛影颂
- 5.
再就释义:两成,两套。 《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子执穀璧,男执蒲璧,繅皆二采再就,以朝覲宗遇会同于王。” 林尹 今注:“就,成也。谓采色备为一成,即一就,犹朱緑二采为一就,则朱緑朱緑为二就也。”参见“ 三就 ”。
- 6.
刍吾释义: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刍吾,乘之日行千里。
- 7.
合欢结释义:⒈以绣带结成双结,象征夫妇和好恩爱。 ⒉辽俗之一。端午节以五采丝带缠臂,谓之合欢结。
- 8.
土符释义:首翼均为黄色的鸾鸟。旧题 周 师旷《禽经》:“鸞,瑞鸟,一曰鸡趣。首翼赤曰丹凤,青曰羽翔,白曰化翼,元曰阴翥,黄曰土符。”张华 注:“别五采而为名也。”
- 9.
夏缦释义:古代卿所乘坐的五采车。
- 10.
天子气释义:帝王头上显现的瑞气。旧谓帝王出生或活动的地方有此气。《史记·项羽本纪》:“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帝 常曰‘东南有天子气’,於是因东游以厌之。”《晋书·天文志中》:“天子气,内赤外黄,四方:所发之处当有王者。若天子欲有游外处,其地亦先发此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他每天晚上,约了 张百万 在园里指天划地的,説望天子气。”
- 11.
擘絖释义:指漂絮。语本《庄子·逍遥游》:“我世世为洴澼絖。”成玄英 疏:“澼,漂也。絖,絮也。”《南史·后妃传下·梁武帝丁贵嫔》:“乡人 魏益德 将娉之,未及成,而 武帝 镇 樊城,尝登楼以望,见 汉 滨五采如龙,下有女子擘絖,则贵嬪也。”
- 12.
方山冠释义:古冠名。汉 代祭宗庙时乐舞人所戴之冠。汉 蔡邕《独断》卷下:“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汉 祀宗庙,《大予》、《八佾乐》、《五行》舞人服之。衣冠各从其行之色,如其方色而舞焉。”《后汉书·舆服志下》:“方山冠似进贤。”《资治通鉴·汉昭帝元平元年》:“王尝见大白犬,颈以下似人,冠方山冠而无尾,以问 龚遂。”胡三省 注:“方山冠以五采縠为之,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乐舞人服之。”
- 13.
方繖释义:伞的一种,形方,故称。古代用作仪仗。宋 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方伞》:“《宋朝会要》曰:‘古张帛避雨之制,今有方繖大繖。’则是繖之制,始於古张帛也。”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殿中省排列官一名,扇二,方繖一。”《清会典图录·舆卫·方伞》:“方繖,缎殊红紫二色,皆方五尺,不施绣纹,四角出铜龙首,垂五采流苏,直柄,顶及柄尺寸,俱如九龙曲盖之制。”
- 14.
朵云释义:《新唐书·韦陟传》:“常以五采笺为书记,使侍妾主之,以裁答,受意而已,皆有楷法。
- 15.
杂英释义:⒈谓五采相映。 ⒉各色花卉。
- 16.
毛羽释义:⒈兽毛和鸟羽。 羽,鸟翼上的长毛。《左传·隐公五年》:“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於器。”唐 柳宗元《封建论》:“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⒉鸟的羽毛。《史记·苏秦列传》:“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凤凰五,高八尺九寸,毛羽五采。”唐 元稹《大觜乌》诗:“羣乌饱粱肉,毛羽色泽滋。”清 曹寅《孔雀》诗:“风烟一照烛,毛羽何新鲜。”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十四:“﹝她﹞扬起她的漂亮的,像老鸹的毛羽似的漆黑的眉毛,不再打结了。”⒊借指鸟类。《淮南子·兵略训》:“下至介鳞
- 17.
沙板释义:⒈亦作“沙版”。 用朱砂涂饰的板壁。《楚辞·招魂》:“红壁沙版,玄玉梁些。”王逸 注:“以丹沙画饰轩版,承以黑玉之梁,五采分别也。”南朝 梁 何逊《七召》:“沙板金铺,紫柱玉磶。”⒉树木因地层变动而久埋土中者,称做“阴沉木”。一般多为杉木,故亦称为“沙板”。以其质坚耐久,旧多作制棺材之用。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柟木生 楚 蜀 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榦,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贵州苗 峒出沙板,然彼中不甚贵重。”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谈藪
- 18.
珍兽释义:⒈瑞兽。 《史记·三王世家》:“珍兽至,嘉穀兴,天应甚彰。”⒉珍异的野兽。《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 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晋 王嘉《拾遗记·魏》:“明帝 即位二年,起灵禽之园,远方国所献异鸟珍兽,皆畜此园也。”
- 19.
瑑约释义:车毂上用皮革缠束的彩色纹饰。 《左传·成公五年》“乘縵”唐 孔颖达 疏:“郑玄 云:‘夏 篆,五采画轂约也。’诸侯之车必有瑑约,《诗》所谓‘约軧错衡’也。”
- 20.
神鸟释义:瑞鸟。多指凤凰。汉 焦赣《易林·震之中孚》:“神鸟五采,凤凰为主,集於山谷,使年岁有。”《晋书·慕容儁载记》:“凡城 献异鸟,五色成章。儁 谓羣僚曰:‘是何祥也?’咸称:‘……神鸟五色,言圣朝将继五行之籙以御四海者也。’”《急就篇》卷四“凤爵鸿鵠鴈鶩雉”唐 颜师古 注:“凤,神鸟也。其状麟前而鹿后,虵颈鱼尾,龙文龟背,燕頷鸡喙,鹤立鸳思,五采备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