鼙鼓 [pí gǔ]
1. 小鼓和大鼓。古代军队所用;古代乐队也用。
鼙鼓 引证解释
⒈ 小鼓和大鼓。古代军所用;古代乐队也用。
引《周礼·春官·锺师》:“掌鼙鼓縵乐。”
《吕氏春秋·古乐》:“有倕 作为鼙鼓鐘磬。”
《六韬·兵徵》:“金鐸之声扬以清,鼙鼓之声宛以鸣。”
《汉书·史丹传》:“或置鼙鼓殿下,天子自临轩槛上,隤铜丸以擿鼓,声中严鼓之节。”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三六:“臣闻柷敔希声,以谐金石之和;鼙鼓疏击,以节繁絃之契。”
唐 白居易 《长恨歌》:“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清 王韬 《瀛壖杂志》:“拔发骑龙望斾旌,经年鼙鼓未休兵。”
陈毅 《寄耿星同志》诗:“黑 非 独立惊鼙鼓,数行韵语报平安。”
国语词典
鼙鼓 [pí gǔ]
⒈ 古代军中使用的战鼓。宋·王清惠〈满江红·太液芙蓉〉词:「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后借以指战事。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鼙鼓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军鞞释义:军中用的鼙鼓。
- 2.
动地释义:震撼大地。《公羊传·文公九年》:“地震者何?动地也。”《北齐书·神武纪上》:“神武 亲送之郊,雪涕执别,人皆号慟,哭声动地。”唐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毛泽东《七律·答友人》:“洞庭 波涌连天雪,长岛 人歌动地诗。”
- 3.
失鹿释义:失去天下。 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秦 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裴駰 集解引 张晏 曰:“以鹿喻帝位也。”明 高启《感旧酬宋君咨见寄》诗:“中原未失鹿,东海方横鲸。”清 石为崧《秋日坐秦淮水榭闻故老谈金陵遗事》诗:“荆榛曾记从龙日,鼙鼓还传失鹿年。”
- 4.
惊破释义:犹震碎。唐 白居易《长恨歌》:“渔阳 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宋 范成大《次韵陈融甫支盐年家见赠》:“高轩款门来,惊破雀罗静。”
- 5.
扑腾腾释义:⒈气盛貌。元 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越惹他必丢疋搭的嚮駡儿这一塲扑腾腾气。”⒉扬鞭策马貌。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王孙乘骏马,扑腾腾金鞭裊落花。”⒊象声词。形容击鼓、落水等声音。元 郑廷玉《楚昭公》第二折:“落得这扑腾腾鼙鼓惊魂,明晃晃剑戟侵眸。”《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扒下长裤脱了短衫,扑腾腾统统下了河。”
- 6.
朔鼙释义:即鼙鼓。古代射礼奏乐时,须先击鼙鼓,故称。
- 7.
梅柳释义:⒈梅与柳。 梅花开放,柳枝吐芽,均是春天降临的信息,故常以并称。晋 陶潜《蜡日》诗:“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唐 杜审言《和晋陵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宋 范成大《临江仙》词:“故人相见似河清。恰逢梅柳动,高兴逐春生。”清 孔尚任《桃花扇·听稗》:“王气 金陵 渐凋伤,鼙鼓旌旗何处忙?怕随梅柳渡春江。”⒉特指一种梅枝柳叶形的面食。宋 苏辙《己丑除日》诗之二:“‘梅柳’任教脩故事,‘蚕丝’聊与祝新年。”自注:“乡人以餳蜜和麪象梅枝柳叶;又以肉杂物为羹,名之曰‘蚕丝’。”
- 8.
渔阳鼙鼓释义:渔阳:地名,现天津市蓟州区,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
- 9.
秋鼙释义:秋战中的鼙鼓声。
- 10.
西秦释义:⒈指 秦国。以其地处西方,故称。《文选·张衡<西京赋>》:“是时也,并为彊国者有六,然而四海同宅,西秦 岂不诡哉!”吕延济 注:“言六国皆为 秦 并而居之,岂不异哉!”三国 魏 曹植《七启》之七:“故 田光 伏剑於 北燕,公叔 毕命於 西秦。”⒉指 关中 陕西 一带 秦 之旧地。晋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脱跡违难,披榛来洎,改策 西秦,报辱北 冀。”清 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长戈指北闕,鼙鼓来 西秦。”⒊晋 时十六国之一。淝水 之战后,陕西 鲜卑族 乞伏国仁 据 枹罕 称大单于;弟 乾归 据 金
- 11.
铙鼙释义:铙鼓与鼙鼓。 借指乐府中的铙歌与鼙舞歌。
- 12.
霜鼙释义:霜天中的鼙鼓声。
- 13.
鞞革释义:鼙鼓。
- 14.
鼗鼙释义:鼗鼓与鼙鼓。 二者均小鼓。
- 15.
鼙吹释义:鼙鼓和号角。亦指击鼓和吹号的声音。
- 16.
鼙角释义:鼙鼓和号角。亦指击鼓和吹号的声音。
- 17.
鼙鼓释义: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鼙鼓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