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耳 [sāi ěr]
1. 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
塞耳 引证解释
⒈ 堵住耳朵。谓有意不听。
引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下不钳口,上不塞耳,则可有闻矣。”
《列子·力命》:“於彼我而有二心者,不若揜目塞耳,背阪面隍亦不坠仆也。”
《三国志·魏志·王脩传》:“愿明使君塞耳勿听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戒淫亵》:“戏文中花面插科,动及淫邪之事……无论雅人塞耳,正士低头,惟恐恶声之污听。”
国语词典
塞耳 [sāi ěr]
⒈ 堵住耳朵不听。
引《淮南子·主术》:「如此而欲照海内,存万方,是犹塞耳而听清浊。」
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词曲部·科诨》:「戏文中花面插科,动及淫邪之事……无论雅人塞耳,正士低头,惟恐恶声之污听。」
塞耳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释义:也说一叶蔽目,不见泰山。《鹖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整体。障:遮挡。
- 2.
以规为瑱释义:规:规劝;瑱: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 把规劝的话当作塞耳的瑱。比喻不听别人的规劝。
- 3.
充耳释义:⒈塞住耳朵。⒉指声音充满耳朵。⒊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饰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听。也叫“瑱”。
- 4.
充纩释义:冠冕两旁的绵制饰物,用以塞耳。
- 5.
玄紞释义:⒈古代礼冠上系塞耳玉的丝带。⒉古代有皇后亲织玄紞之事,后因以玄紞指女红。
- 6.
玉瑱释义:⒈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器。⒉引申为耳边。⒊美石制的柱础。⒋镇物的玉器。瑱,通“镇”。
- 7.
环瑱释义:⒈两种玉制的耳饰。环,耳环。瑱,冠冕上的塞耳之玉。⒉泛指首饰。
- 8.
瑱紞释义:古代冠冕上悬系塞耳玉的带子。
- 9.
紞纩释义:古代帝王冠冕上垂于耳旁用以系瑱的丝绳及塞耳用的丝绵絮。
- 10.
蔽明塞聪释义:蔽:遮;聪:听觉灵敏;明:看得清楚。蒙住眼睛不看,堵塞耳朵不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
- 11.
裒如充耳释义:像聋子一样塞耳不闻,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
- 12.
褎如充耳释义: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
- 13.
规瑱释义:语本《国语·楚语上》:“﹝ 白公 再諫,﹞王病之,曰:‘子復语,不穀虽不能用,吾憗置之於耳。’对曰:‘赖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 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遂趋而退,归,杜门不出。”韦昭 注:“规,諫也。瑱,所以塞耳。”后世因用“规瑱”比喻进谏。
- 14.
象瑱释义:古代冠冕两侧下垂结于丝绳上的饰物,以象牙制成,下垂当耳,可以塞耳。
- 15.
风马牛不相及释义:《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牝牡相诱谓之风……此言‘风马牛’,谓马牛风逸,牝牡相诱,盖是末界之微事,言此事不相及,故以取喻不相干也。”一说:风,放逸,走失。谓 齐 楚 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宋 杨万里《新喻知县刘公墓表》:“士大夫儋爵赋禄,任民之安危福祸而漠然,塞耳关口,视若风马牛不相及。”明 汤显祖《南柯记·围释》:“太子,君处 江 北,妾处 江 南,风马牛不相及也。不意太子之涉吾境也,何故?”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