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明教 明教的意思
míngjiào

明教

简体明教
繁体
拼音míng jiào
注音ㄇㄧㄥˊ ㄐㄧㄠ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íng,(1) 亮,与“暗”相对。【组词】:明亮。明媚。明净。明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明灭。明眸。明艳。明星。明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组词】:明白。明显。明晰。明了。明确。明朗。(3) 懂得,了解。【组词】:明哲保身。不明事理。深明大义。(4) 公开,不隐蔽。【组词】:明说。明讲。明处。(5) 能够看清事物。【组词】:明察秋毫。耳聪目明。眼明手快。(6) 睿智。【组词】:英明。贤明。明君。(7) 视觉,眼力。【组词】:失明。(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例句】:明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组词】:明日。明年。(10) 中国朝代名。【组词】:明代。(11) 姓。

jiào jiāo,(1) 指导,训诲。【组词】: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2) 使,令。【例句】:风能教船走。(3) 指“宗教”。【组词】:教士。教主。教皇。教堂。(4) 姓。(1) 传授。【组词】:教课。你教给我做。

基本含义

指明确的教导或指导。

明教的意思

明教 [míng jiào]

1. 旧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称。

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战国策·魏策》

[(your) penetrating judgment;]

明教 引证解释

⒈ 高明的指教。对别人言论书札的敬语。

《战国策·魏策一》:“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
郭沫若 《看科学研究成绩展览》诗:“思想武装忘自我,遵循明教学 雷锋。”

⒉ 修明教育。

《商君书·赏刑》:“夫明赏不费,明刑不戮,明教不变。”

⒊ 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成分。 五代、宋、元 农民起义常利用为组织的工具。

宋 陆游 《条对状》:“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 淮南 谓之二禬子, 两浙 谓之牟尼教, 江东 谓之四果, 江西 谓之金刚禪, 福建 谓之明教,揭諦斋之类,名号不一。”
王国维 《观堂别集·摩尼教流行中国考》:“至於 五季 尚有 陈州 母乙 之乱,明教禳鬼之事,及 大中祥符 重修《道藏》,明教经典,乃得因缘编入。”


国语词典

明教 [míng jiào]

⒈ 由摩尼教发展而成的秘密宗教组织。混合有道教、佛教等思想。尊张角为教祖,敬摩尼为光明之神,并崇拜日月。在五代、宋、元时,常被利用作为组织作乱的工具。最著名的有方腊之乱、王念经之乱。

⒉ 高明的指教。

《战国策·魏策一》:「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明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事魔吃菜释义:明教徒信奉光明之神 摩尼,不荤食。
    • 2.
      冤刑释义:⒈冤枉受刑的人。《汉书·循吏传·黄霸》:“夫宣明教化,通达幽隐,使狱无冤刑,邑无盗贼,君之职也。”⒉指冤案。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五:“岂十九年之睿断,有八百件之冤刑。”
    • 3.
      古德释义:佛教徒对年高有道的高僧的尊称。 《景德传灯录·诸方广语》:“先贤古德,硕学高人,博达古今,洞明教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仙官謫降,便是古德转生。”
    • 4.
      吃菜事魔释义:亦作“喫菜事魔”。宋 代民间有明教,一人为魔头,结党事之,皆菜食,不茹荤,官书称之为“喫菜事魔”。宋 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於是贤士惴慄,中材解体,销声灭影,秽德垢行,以避此名,殆如喫菜事魔、影迹犯败之类。”宋 李心传《建炎以来繫年要录·绍兴四年五月》:“起居舍人 王居正 言:‘伏见两 浙 州县,有喫菜事魔之俗,方腊 以前,法禁尚宽,而事魔之俗,犹未至於甚炽。’”明 王世贞《周邸东书堂禊帖》:“比之尔时诸贤,风流都不似,然不至作 宋 儒喫菜事魔也。”参阅 王国维《观堂别集·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 5.
      坐忘峰释义:昆仑山深处的一个山峰,中土明教总坛,属昆仑山系,是明教光明左使杨逍(后来成为明教35代教主)居住的地方,与光明右使范遥并称“逍遥二仙”,此人武功高强,稳重大气,其帅飞扬。
    • 6.
      天铎释义:⒈《论语·八佾》:“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鐸。 ”木铎,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时用的木舌大铃。后即以“天鐸”指为上天宣明教化的权柄。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胡武平《上吕丞相啟》:‘手提天鐸,鏘正始之遗音;梦授神椽,摈夺朱之乱色。’盖不悟 正始 之为年名也。”⒉喻指替上天宣布教化的警世之言。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圣如 孔子,言为天鐸,犹且不以空言制胜,况他人乎!”
    • 7.
      山资释义:亦作“山貲”。过隐居生活所需的费用。《南齐书·王秀之传》:“出为 晋平 太守,至郡期年,谓人曰:‘此邦丰壤,禄俸常充。吾山资已足,岂可久留以妨贤路。’”唐 唐彦谦《任潜谋隐之作》诗:“为问山资何次第,祗餘丹诀转凄凉。”宋 陆游《览镜有感》诗:“閲世久应书鬼録,强颜那復乞山资。”明 袁宏道《暑中舟行入村舍偕冷云及明教居士》诗:“官税租能给,山貲了不半。”
    • 8.
      摩尼释义:⒈指摩尼教。 波斯 人 摩尼 所创立的宗教。其教宣扬光明与黑暗对立,为善恶本原。摩尼 为明的代表,故摩尼教又称明教、明尊教。传入 中国 的时间有不同说法。唐 武后 延载 元年,波斯 人 拂多诞 持《二宗经》来朝,唐 代宗 大历 三年在 长安 建摩尼寺,赐额 大云光明寺。其教多在 长安、洛阳 及西域商人中流行。唐 人亦称其教徒为摩尼。《旧唐书·回纥传》:“五月,迴鶻 宰相、都督、公主、摩尼等五百七十三人入朝迎公主,於鸿臚寺安置。”《新唐书·回鹘传上》:“元和 初,再朝献,始以摩尼至。”⒉梵语宝珠的译音。也作
    • 9.
      明教释义:敬辞,高明的指教(多用于书信):敬聆明教。
    • 10.
      白莲教释义: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混有佛教、明教和其他宗教成分的民间秘密宗教组织。起源于宋代,后在民间流传很广。元明清三代农民起义曾多次利用它作为组织斗争的工具。
    • 11.
      者流释义:犹言这个流派。《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词》:“《説文》:‘者,别事词也。’《汉书·艺文志》曰:‘儒家者流’、‘道家者流’,者训为此。”后用以称某一品类的人。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长睿(黄长睿),书家者流,诗人谱系,故非所悉。”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所以我时常害怕,愿 中国 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郭沫若《今津纪游》六:“打起金字招牌的道德家者流,突然看见赤裸裸的纯真无饰的艺术品时,
    • 12.
      谋诈释义:阴谋诡计。《史记·孝文帝本纪》:“汉 大臣皆故 高帝 时大将,习兵,多谋诈。”宋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向 敍此书,言‘周 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清 方苞《书<史记·六国年表序>后》:“以谋诈驭谋诈,则 秦 之权变,非六国所能敌。”
    • 13.
      陈词释义:⒈谓著述辞赋。《楚辞·九章·抽思》:“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王逸 注:“结续妙思,作辞赋也。”⒉陈述意见。汉 严忌《哀时命》:“为凤凰作鶉笼兮,虽翕翅其不容。灵皇其不寤知兮,焉陈词而効忠?”汉 东方朔《七谏·谬谏》:“念三年之积思兮,愿壹见而陈词。”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倘蒙采纳施行,抗战幸甚,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幸甚。迫切陈词,愿闻明教。”⒊陈述申诉。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叶相 梦锡,尝守 常州,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叶 判曰:‘东家屋被
    • 14.
      食菜事魔释义:五代、两 宋 时的秘密宗教组织明教,提倡素食,供奉 摩尼 为光明之神,时人称之为“食菜事魔”。
    • 15.
      髦耋释义:高年长寿。 髦,通“耄”。清 方履籛《清故江西广信府知府康公神道碑》:“即为设严禁,宣明教,延诱髦耋,賙养贫弱,未及朞月,釐然更悔。”参见“耄耋”。
    • 16.
      魔教释义:五代、两 宋 时对秘密宗教组织明教的诬称。明教由摩尼教发展而成,不事鬼神,供奉 摩尼。时人易“摩”为“魔”,称明教为“魔教”,称其吃斋为“食菜事魔”。参见“吃菜事魔”、“食菜事魔”。

明教(mingji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明教是什么意思 明教读音 怎么读 明教,拼音是míng jiào,明教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明教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