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庠 [shàng xiáng]
1. 古代的大学。
上庠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的大学。
引《礼记·王制》:“有虞氏 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
郑玄 注:“上庠,右学,大学也。”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家典章,崇重庠序;近日趋竞,未復本源。至使公卿子孙,耻游太学,工商凡冗,或处上庠。”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此人若回来寻时,可叫他来京师上庠 贯道斋 寻问 林上舍 名 积 字 善甫,千万!千万!不可误事。”
国语词典
上庠 [shàng xiáng]
⒈ 古代称位在京师的国立大学为上庠。
引《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此人若回来寻时,可叫他来京师上庠贯道斋寻问林上舍,名积,字善甫,千万!」
上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序释义:犹上庠。古代国家设立的大学。
- 2.
上舍释义:⒈上等的馆舍。《战国策·齐策一》:“靖郭 君 善 齐貌辨 ……於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日暮进食。”姚宏 注:“上舍,上传也。”《史记·张仪列传》:“楚怀王 闻 张仪 来,虚上舍而自馆之。”唐 刘禹锡《酬湖州崔郎中见寄》诗:“凭君虚上舍,待予乘兴行。”⒉宋 代太学分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可按一定的年限和条件依次而升。见《宋史·选举志三》。明 清 因以“上舍”为监生的别称。《清平山堂话本·阴骘积善》:“此人若回来寻时,可使他来京师上庠 贯道斋,寻问 林上舍。”清 戴名世《先君序略》:“面峰 府君之幼子为 默斋
- 3.
乡书释义:⒈家信。唐 王湾《次北固山下》诗:“乡书何处达,归雁 洛阳 边。”元 揭傒斯《吴子高悼亡归岳阳》诗:“客心闲转切,乡书近却稀。”清 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未终,涕泗狼藉縑素中。”⒉周 制,乡学三年大比,乡老与乡大夫荐乡中贤能之书于王,谓之“乡书”或“乡老书”。见《周礼·地官·乡大夫》。后世科举因以“乡书”代指乡试中式。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翁中丞》:“孟燁 补上庠生……次 孟桂 登辛丑第,又次 孟寅 尝首 临安 乡书。”《宋史·张孝祥传》:“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 4.
国老释义:⒈指告老退职的卿、大夫、士。《周礼·夏官·罗氏》:“中春,罗春鸟,献鳩以养国老。”孙诒让 正义:“国老之内,以老、更为尤尊。”《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国老皆贺 子文。”孔颖达 疏:“《王制》云:‘有虞氏 养国老於上庠,养庶老於下庠。’然则国老者,国之卿大夫士之致仕者也。”汉 贾谊《治安策》:“春秋入学,坐国老,执酱而亲馈之,所以明有孝也。”⒉掌教化的官。《孔子家语·弟子行》:“宜为国老。”王肃 注:“国老,助宣德教。”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清水》:“国老 王喜、廷掾 郑篤、功曹 邠勤 等,咸曰宜之。”@
- 5.
大予释义:乐名。《后汉书·明帝纪》:“﹝ 永平 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乐为大予乐。”《文选·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大予》协乐,上庠肆教。”刘良 注:“《大予》,乐名。”《宋书·臧质传》:“自恣丑薄,罔知涯涘,干謁陈闻,曾无纪极,请乐穷《大予》之英,求器尽官府之选。”
- 6.
混补释义:宋 代天下士人,不限有无学籍,皆得赴试本经,一场中者入上庠,称为“混补”。 参阅 宋 赵昇《朝野类要·举业》。
- 7.
璧水释义:⒈指太学。 南朝 梁 何逊《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风,石渠 啟珪璋之盛。”宋 吴自牧《梦粱录·学校》:“古者天子有学,谓之‘成均’,又谓之‘上庠’,亦谓之‘璧水’,所以养育作成天下之士类,非州县学比也。”元 柯丹邱《荆钗记·启媒》:“昔年璧水壮遨游,学冠同流。”⒉泛指读书讲学之处。宋 陈亮《谢留丞相启》:“如 亮 者才不逮於中人,学未臻於上达。十年璧水,一几明牕。”⒊砚名。以砚圆如璧,外环以水,故名。《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砚》:“内府藏砚甚伙,乾隆 戊戌,命内廷翰林臚为《西清砚谱》,计陶之属
- 8.
覆公折足释义:《易·鼎》:“鼎折足,覆公餗。”后以“覆公折足”比喻不胜重任,败坏公事。晋 袁宏《後汉纪·献帝纪二》:“太尉 樊稜,司徒 許相,皆竊位懷禄,苟進無耻,終無匡救之益,必有覆公折足之患。”亦省作“覆折”。《後汉书·李固等传论》:“李固 據位持重,以争大義,確乎而不可奪。豈不知守節之觸禍,恥夫覆折之傷任也。”《周书·寇洛于谨等传论》:“及 謹 以耆年碩德,譽重望高,禮備上庠,功歌司樂,常以滿盈爲戒,覆折是憂。”
- 9.
诵弦释义:⒈诵读诗歌。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詔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郑玄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孔颖达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宋范成大《范村午坐》诗:“老便几杖供,慵废诵弦课。”⒉指礼乐教化。
- 10.
诵絃释义:⒈诵读诗歌。 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詔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宋 范成大《范村午坐》诗:“老便几杖供,慵废诵弦课。”⒉指礼乐教化。清 陈梦雷《癸亥春日即事》诗之二:“陪金佳气自葱芊,比户销兵讲诵絃。”
- 11.
降冕释义:屈尊光临。南朝 齐 王俭《侍皇太子释奠宴诗》:“降冕上庠,升宴东序。”按,《南齐书·礼志上》曰,永明 三年,皇太子讲《孝经》,亲临释奠,车驾幸听。
- 12.
隽声释义:犹美誉。宋 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中:“叶 少游上庠,负雋声,天性滑稽。”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庶常授官》:“时 沔阳 费似隺 年少有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