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的意思
zhǔjiē

地主阶级

简体地主阶级
繁体地主階級
拼音dì zhǔ jiē jí
注音ㄉ一ˋ ㄓㄨˇ ㄐ一ㄝ ㄐ一ˊ
结构ABCD式
字数4字词语

拆字解意

dì de,(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例句】: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组词】:地质。地壳。(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组词】:陆地。地下。(4) 地球表面的土壤。【组词】:土地。田地。地政。地主。(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组词】:地区。此地。(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组词】:地板。地毯。(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组词】:地点。目的地。(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组词】:易地以处。(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组词】:见地。境地。心地。(10) 底子。【组词】:质地。 ◎ 结构助词,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组词】:慢慢地走。

zhǔ,(1) 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家庭的首脑。【组词】:主人。物主。失主(失掉财物的人)。当家作主。(2) 旧时臣子称君王,下级称上级,仆人称家主。【组词】:君主。主上。(3) 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决定。【组词】:主张。主见。主意。主义。(4) 对事物有决定权力。【组词】:民主。自主。主持。主宰。主权(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5) 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组词】:主次。主要。主力。主将(jiàng)。(6) 预示。【组词】:早霞主雨。(7) 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组词】:木主。神主。(8) 基督教、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9) 姓。

jiē,(1) 为了便于上下,用砖石砌成的或就山势凿成的梯形的道。【例句】:阶除(台阶)。阶墀(台阶)。阶级。阶下囚。台阶。(2) 等级,层次。【组词】:阶层。官阶。军阶。音阶。(3) 凭借。【例句】:阶缘(凭借,依附)。(4) 由来。【组词】:阶祸。(5) 途径。【组词】:阶段。

jí,(1) 层次。【组词】:石级。拾级而上。(2) 等次。【组词】:级别。级差(chā)。(3) 学校里学生所在学年的分段。【组词】:年级。级任。(4) 古代指战时或用刑斩下的人头。【组词】:首级。(5) 量词,用于台阶、楼梯。【例句】:从一楼到三楼有四十多级台阶。

基本含义

指封建社会中拥有土地并依靠剥削农民为生的社会阶级。

地主阶级的意思

地主阶级 [dì zhǔ jiē jí]

1. 通过占有土地剥削他人劳动并取得优越地位或权力的阶级。

[ landocracy; the landlord class; ]

2. 土地拥有者阶级,尤指有政治势力者。

[ squirearchy; ]

地主阶级 引证解释

⒈ 占有土地,自己不劳动,或只有附带劳动,依靠剥削农民为生的阶级。其剥削手段主要是收取地租。

毛泽东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 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其生存和发展,是附属于帝国主义的。”


地主阶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买办资産阶级释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勾结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依靠帝国主义,跟本国的封建统治势力也有极密切的联系。在旧 中国,买办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买办资产阶级始终是帝国主义的走狗,革命的对象。买办资产阶级又分属于 美国、英国、法国 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 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阿英《略谈晚清小说》:“当时人民思想上,有两个重
    • 2.
      俄国农奴制改革释义: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农民反抗运动,农奴制日益暴露出其腐朽落后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更促进了反农奴制运动的高涨。沙皇政府被迫于1861年3月发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获得份地要缴纳高额赎金。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 3.
      党锢之祸释义: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引起官僚和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官僚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等人抨击宦官弊 政。宦官诬告李膺和诸郡生徒结成朋党,诽谤朝廷。公元166年桓帝刘志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人。后虽 释放,但禁锢终身,不许做官,被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时,“党人”又被起用。后来灵帝刘 宏在宦官要挟下,杀了陈蕃,并于公元169年捕杀李膺、杜密等百余人,陆续被牵连的有六七百人。公元 172年又一次逮捕“党人”和太学生千余人。公元176年还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亲属,都免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党
    • 4.
      农民战争释义:封建社会农民为反对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一般有鲜明的战斗口号,活动范围较大,例如清代的太平天国革命。
    • 5.
      农民起义释义:农民为了反抗地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 6.
      刘邦释义:(前256—前195)即汉高祖。西汉王朝建立者。沛县(今属江苏)人。做泗水亭长时,起兵响应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后与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推翻秦朝统治。经过楚汉战争,战胜项羽,建立统一的西汉封建王朝。他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把东方齐楚大姓西迁关中;重农抑商,释放奴婢;奖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 7.
      剥削阶级释义: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其他阶级的阶级。 如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
    • 8.
      团防局释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主阶级反动武装的指挥机关。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都’管辖的人口有一万至五六万之多,有独立的武装如团防局,有独立的财政征收权如亩捐等,有独立的司法权如随意对农民施行逮补、监禁、审问、处罚。”沙汀《记贺龙》三七:“在当天下午,一个具着‘敌党’身份的他,被当作宾客接待到团防局去了。”亦省作“团防”。叶紫《丰收》:“多数被团防加害过的人,让他们走过之后,都咬牙切齿地暗骂着。”
    • 9.
      土地革命释义: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 10.
      土地改革释义:⒈简称土改。 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在党的“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指引下,发动群众开展斗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进行了土地革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⒉泛指对土地所有制进行的改
    • 11.
      士族释义: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
    • 12.
      大汉族主义释义: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 13.
      封建主义释义:指封建的 社会制度。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把占有的土地出租给农民,迫使农民缴地租,纳贡税,服劳役,遭 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地主 阶级思想,它以维护封建剥削和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特征。
    • 14.
      封建社会释义:一种社会形态,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全无土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被地主剥夺。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前进了一步,农民可以有自己的个体经济,但终身依附土地,实际上仍无人身自由。保护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
    • 15.
      封建制度释义: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农民(或农奴)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一般认为 中国 于 春秋 战国 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
    • 16.
      小半活释义:〈方〉:受地主阶级剥削、当长工的未成年的雇农。
    • 17.
      庄头释义:⒈中国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所设田庄的管理人。 清 昭槤《啸亭杂录·癸酉之变》:“其党 祝现 者,本 豫王 包衣人,居 桑垡村 充 豫王 庄头。”《清史稿·食货志一》:“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其后编第各庄头田土分四等,十年一编定。”⒉旧时乡村小吏,约相当于村长。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每保所管乡长某人,保长某人,某镇集村长庄头某人,共若干名。”⒊村头;村庄。唐 王建《初冬旅游》诗:“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王安友《协作》:“一会儿,大凤 也领着本社
    • 18.
      法家释义: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19.
      资产阶级革命释义: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是国家政权由封建地主阶级手中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20.
      阶级矛盾释义:指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指剥削阶级和劳动阶级(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因根本利害冲突而产生的矛盾。这类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如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劳动阶级(如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地主阶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买办资産阶级释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里,勾结帝国主义并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依靠帝国主义,跟本国的封建统治势力也有极密切的联系。在旧 中国,买办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发展成为官僚资产阶级。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买办资产阶级始终是帝国主义的走狗,革命的对象。买办资产阶级又分属于 美国、英国、法国 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集团。”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 中国,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完全是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阿英《略谈晚清小说》:“当时人民思想上,有两个重
    • 2.
      俄国农奴制改革释义: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农民反抗运动,农奴制日益暴露出其腐朽落后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更促进了反农奴制运动的高涨。沙皇政府被迫于1861年3月发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农民获得份地要缴纳高额赎金。改革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维护了地主阶级利益,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 3.
      党锢之祸释义: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引起官僚和一般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不满。官僚李膺、陈蕃和太学生郭泰等人抨击宦官弊 政。宦官诬告李膺和诸郡生徒结成朋党,诽谤朝廷。公元166年桓帝刘志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多人。后虽 释放,但禁锢终身,不许做官,被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灵帝时,“党人”又被起用。后来灵帝刘 宏在宦官要挟下,杀了陈蕃,并于公元169年捕杀李膺、杜密等百余人,陆续被牵连的有六七百人。公元 172年又一次逮捕“党人”和太学生千余人。公元176年还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及亲属,都免官禁锢。这就是第二次“党
    • 4.
      农民战争释义:封建社会农民为反对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一般有鲜明的战斗口号,活动范围较大,例如清代的太平天国革命。
    • 5.
      农民起义释义:农民为了反抗地主阶级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 6.
      刘邦释义:(前256—前195)即汉高祖。西汉王朝建立者。沛县(今属江苏)人。做泗水亭长时,起兵响应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后与项羽领导的农民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推翻秦朝统治。经过楚汉战争,战胜项羽,建立统一的西汉封建王朝。他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把东方齐楚大姓西迁关中;重农抑商,释放奴婢;奖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 7.
      剥削阶级释义:在阶级社会里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其他阶级的阶级。 如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
    • 8.
      团防局释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主阶级反动武装的指挥机关。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都’管辖的人口有一万至五六万之多,有独立的武装如团防局,有独立的财政征收权如亩捐等,有独立的司法权如随意对农民施行逮补、监禁、审问、处罚。”沙汀《记贺龙》三七:“在当天下午,一个具着‘敌党’身份的他,被当作宾客接待到团防局去了。”亦省作“团防”。叶紫《丰收》:“多数被团防加害过的人,让他们走过之后,都咬牙切齿地暗骂着。”
    • 9.
      土地革命释义: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革命。
    • 10.
      土地改革释义:⒈简称土改。 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在党的“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和总政策指引下,发动群众开展斗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农村生产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苏区进行了土地革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到1952年9月,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⒉泛指对土地所有制进行的改
    • 11.
      士族释义: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
    • 12.
      大汉族主义释义:汉族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思想在民族关系上的表现。国民党政府推行的民族政策。表现为歧视少数民族,限制和剥夺他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自由平等权利。建国后,民族压迫制度已根本废除,但大汉族主义思想还继续存在。
    • 13.
      封建主义释义:指封建的 社会制度。在封建制度下,地主阶级把占有的土地出租给农民,迫使农民缴地租,纳贡税,服劳役,遭 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地主 阶级思想,它以维护封建剥削和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特征。
    • 14.
      封建社会释义:一种社会形态,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全无土地,只能耕种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被地主剥夺。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前进了一步,农民可以有自己的个体经济,但终身依附土地,实际上仍无人身自由。保护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
    • 15.
      封建制度释义: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农民(或农奴)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一般认为 中国 于 春秋 战国 之交进入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
    • 16.
      小半活释义:〈方〉:受地主阶级剥削、当长工的未成年的雇农。
    • 17.
      庄头释义:⒈中国 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所设田庄的管理人。 清 昭槤《啸亭杂录·癸酉之变》:“其党 祝现 者,本 豫王 包衣人,居 桑垡村 充 豫王 庄头。”《清史稿·食货志一》:“初设官庄,以近畿民来归者为庄头,给绳地,一绳四十二亩。其后编第各庄头田土分四等,十年一编定。”⒉旧时乡村小吏,约相当于村长。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每保所管乡长某人,保长某人,某镇集村长庄头某人,共若干名。”⒊村头;村庄。唐 王建《初冬旅游》诗:“为客悠悠十月尽,庄头栽竹已过时。”王安友《协作》:“一会儿,大凤 也领着本社
    • 18.
      法家释义: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申不害、商鞅、韩非为代表,主张法治,反对礼治,代表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 19.
      资产阶级革命释义: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是国家政权由封建地主阶级手中转到资产阶级手中,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20.
      阶级矛盾释义:指因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之间的矛盾。主要指剥削阶级和劳动阶级(如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因根本利害冲突而产生的矛盾。这类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特殊条件下,也可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矛盾(如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劳动阶级(如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地主阶级造句

1.打土豪,分田地,广大农民兴高采烈,地主阶级的威风扫地出门。

2.把解决农民和地主阶级的尖锐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主善心的思。

3.宗法封建性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阶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的基础,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的墙脚。

4.封建社会中,广大农民无法忍受地主阶级的敲骨吸髓的剥削,不断进行反抗。

地主阶级是什么意思 地主阶级读音 怎么读 地主阶级,拼音是dì zhǔ jiē jí,地主阶级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地主阶级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