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 [zhōng yì]
1. 忠心和义气。
例忠义之士。
英[ loyal and righteous; ]
2. 指有忠心和义气的人。
例表彰忠义。
英[ a loyal and righteous person; ]
忠义 引证解释
⒈ 忠贞义烈。
引《后汉书·桓典传》:“献帝 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
《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⒉ 指忠臣义士。
引《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嚮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国语词典
忠义 [zhōng yì]
⒈ 做人做事能尽心力、合义理。
引唐·崔融〈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
《三国演义·第四回》:「今感公忠义,愿弃一官,从公而逃。」
⒉ 忠臣义士。
引《后汉书·卷五八·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文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虽有忠义之佐,胁于暴虐之臣,焉能展其节。」
忠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复释义:⒈犹言三遍。《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读书不过三復,终身不忘。”⒉谓反复诵读。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序:“三復来貺,欲罢不能。”唐 李白《任城寺大钟铭》:“天书褒荣,辉之简牘,稽首三復,子孙其传。”金 宇文虚中《姑苏滕惇礼榜所居阁曰斋心》诗:“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华》第四篇。”董必武《我国抗战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两句古语,值得政府当局三复的。”参见“三復白圭”。
- 2.
三洪释义:宋 洪适、洪遵、洪迈 三兄弟的合称。《宋史·洪适传》:“皓 使朔方,适 年甫十三,能任家事。以 皓 出使,恩补脩职郎。绍兴 十二年,与弟 遵 同中博学宏词科。高宗 曰:‘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也,宜升擢。’遂除敕令所删定官。后三年,弟 迈 亦中是选。由是三 洪 文名满天下。”
- 3.
下流社会释义:旧谓社会中居于低级地位的阶层。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三讲:“当时 明朝 的遗老……便知道那些有知识阶级的靠不住,不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所以,要在下流社会中藏起来,便去结合那些会党。”胡适《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三:“今日市上最风行的每页插图的节本小说多种,专为小孩子和下流社会做的,俗名‘画书’。”
- 4.
不丧匕鬯释义:《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孙星衍 集解引 郑玄 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匕、鬯,古代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后以“不丧匕鬯”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南北议和·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袁公 之威望,与其旧部将士之忠义,方 清 摄政王解职,及 清 帝退位,至危逼之时期,尚能镇摄全京,不丧匕鬯;至於今日,復何疑虑!”
- 5.
不允释义:⒈不被敬信。 《左传·文公四年》:“逆妇 姜 于 齐,卿不行,非礼也。君子是以知出 姜 之不允於 鲁 也。”杜预 注:“允,信也。始来不见尊贵,故终不为国人所敬信也。”⒉不为人所信服;不孚。《北齐书·李稚廉传》:“﹝ 世宗 ﹞谓 杜弼 曰:‘并州 王者之基,须好长史,各举所知。时互有所称,皆不允。’”《金史·忠义传三·徒单航》:“﹝ 九駙马 ﹞改授都元帅,仍权平章,殊不允人望。”
- 6.
不能彀释义:⒈谓力弱不能张满弓。 《汉书·匈奴传上》:“七日不食,不能彀弩。”颜师古 注:“彀,张也。”《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至是食尽,士日赋米一勺,齕木皮,煑纸而食,才千餘人,皆癯劣不能彀。”⒉引申为不胜任,不可能。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不能彀题名丹闕,只落得埋骨黄壚。”亦作“不能勾”。明 薛近兗《绣襦记·杀马调琴》:“你今日弹琴,只怕明日不能勾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吃尽当光,只怕不能够这样了。”
- 7.
不辟斧钺释义:斧钺:古代的兵器。 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 8.
不避斧钺释义: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 9.
临难不苟释义:谓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语本《礼记·曲礼上》:“臨難毋苟免。”《旧唐书·忠义传序》:“有若 仲由 之結纓,鉏麑 之觸樹,紀信 之蹈火,豫讓 之斬衣,此所謂殺身成仁,臨難不苟者也。”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至於賊縱所及,直省駐防各營臨難不苟,忠節如林。”亦作“臨危不苟”。老舍《四世同堂》十一:“我不考虑那个!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
- 10.
义烈释义:⒈忠义节烈。⒉重义轻生的人。
- 11.
义状释义:表示忠义的誓书。
- 12.
义行释义:⒈同“仪形”。 忠义或节义的行迹。⒉同“仪形”。效法。
- 13.
乖失释义:⒈违逆;违背。《宋书·袁淑传》:“刘湛,淑 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 淑 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北史·魏收传》:“其后镇将刺史,乖失人和,羣 氐 作梗,遂为边患。”《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三年》:“蔡雄 ……谓士卒曰:‘汝曹不欲南行,任自归北,何用喧悖,乖失军礼!’”⒉差错;过失。《宋书·律历志下》:“分至乖失,则节闰非正;宿度违天,则伺察无準。”唐 刘知几《史通·品藻》:“爰及近代,史臣所书,求其乖失,亦往往而有。”《旧唐书·忠义传下·贾直言》:“悟 纤微乖失,直言 必尽理箴规,以是美誉日闻於朝。”
- 14.
倾邪释义:⒈指为人邪僻不正。 《汉书·萧望之传》:“后 朋 行倾邪,望之 絶不与通。”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吾知 端愿 倾邪;故以 逵 当之。”《明史·忠义传·乔若雯》:“崇禎 元年春,廷臣争击 魏忠贤 党,若雯 亦两疏劾兵部侍郎 秦士文,御史 张訥、智鋌,备列其倾邪状。”⒉歪斜。宋 苏轼《乞赐度牒修廨宇状》:“臣自 熙寧 中通判本州,已见在州屋宇例皆倾邪,日有覆压之惧。”⒊引申指危殆。郭沫若《一个宣言》:“世运的杌隉,国度的倾邪,是制度不良所致。”
- 15.
凋瘵释义:⒈衰败;困乏。 唐 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昔者万人疾疫,神农 鞭草而救之;四维凋瘵,夏禹 刊木以除之。”宋 李纲《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适当早暵之餘,财用匱乏,民力凋瘵,不取於民,则调度不足,取之过甚,则人心惊疑。”《明史·忠义传六·陈美》:“兵燹之餘,民生凋瘵。”梁启超《为国会期间问题敬告国人敬告农民》:“失今不为,更閲数年,则老弱转沟壑,壮者散四方,凋瘵而不可復,虽有善者,无能为矣!”⒉指困穷之民或衰败之象。唐 白居易《忠州刺史谢上表》:“下安凋瘵,上副忧勤,未死之间,斯展微効。”宋 苏轼
- 16.
刑家释义:受刑者的家族。《晋书·忠义传·沉劲》:“年三十餘,以刑家不得仕进。”《新唐书·选举志下》:“刑家之子,工贾异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者有罚。”
- 17.
升仙桥释义:桥名。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北。因 汉 司马相如 过此题字励志而著名。相传为 秦 李冰 所建。晋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城北十里有 昇仙桥,有 送客观。司马相如 初入 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唐 岑参《昇仙桥》诗:“及乘駟马车,却从桥上归。”按,一本作“昇迁桥”。或谓“迁”形近“僊”,转讹为“仙”。参阅 陈铁民 侯忠义《岑参集校注》。
- 18.
参墟释义:亦作“参虚”。参星的分野。当今 山西、河南 一带。《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 受之,以处参虚。”杜预 注:“参虚,实沉之次,晋 之分野。”孔颖达 疏:“实沉之次,晋 之分野,上繫参之虚域,故云参虚。”汉 焦赣《易林·泰之未济》:“实沉参墟,以义讨 尤。”《隋书·高祖纪上》:“昔者明王设官胙土,营丘 四履,得征五侯,参墟宠章,异其礼物。”《旧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
- 19.
发举释义:⒈兴起,举事。《汉书·王莽传上》:“唐 虞 发举,成 周 造业,诚亡以加。”《后汉书·臧洪传》:“﹝ 陈容 ﹞起谓 绍 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 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三国 魏 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都 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⒉揭发,检举。《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 引军还”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时 明帝 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 终不能有
- 20.
哀悫释义:悲伤而诚恳。 《新唐书·忠义传上·李源》:“源 顿首受詔,谓使者:‘伏疾年耄,不堪趋拜。’即附表谢,辞吐哀慤,一无受。”
忠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复释义:⒈犹言三遍。《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读书不过三復,终身不忘。”⒉谓反复诵读。晋 陶潜《答庞参军》诗序:“三復来貺,欲罢不能。”唐 李白《任城寺大钟铭》:“天书褒荣,辉之简牘,稽首三復,子孙其传。”金 宇文虚中《姑苏滕惇礼榜所居阁曰斋心》诗:“老夫未涉天游趣,三復《南华》第四篇。”董必武《我国抗战四周年之民主政治》:“‘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这两句古语,值得政府当局三复的。”参见“三復白圭”。
- 2.
三洪释义:宋 洪适、洪遵、洪迈 三兄弟的合称。《宋史·洪适传》:“皓 使朔方,适 年甫十三,能任家事。以 皓 出使,恩补脩职郎。绍兴 十二年,与弟 遵 同中博学宏词科。高宗 曰:‘父在远方,子能自立,此忠义报也,宜升擢。’遂除敕令所删定官。后三年,弟 迈 亦中是选。由是三 洪 文名满天下。”
- 3.
下流社会释义:旧谓社会中居于低级地位的阶层。孙中山《民族主义》第三讲:“当时 明朝 的遗老……便知道那些有知识阶级的靠不住,不能‘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所以,要在下流社会中藏起来,便去结合那些会党。”胡适《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三:“今日市上最风行的每页插图的节本小说多种,专为小孩子和下流社会做的,俗名‘画书’。”
- 4.
不丧匕鬯释义:《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孙星衍 集解引 郑玄 曰:“雷发声,闻于百里,古者诸侯之象。诸侯之教令,能警戒其国内,则守其宗庙社稷,为之祭主,不亡匕与鬯也。”匕、鬯,古代祭祀宗庙用物,借指宗庙祭祀。后以“不丧匕鬯”形容军纪严明,百姓安堵,不废宗庙祭祀。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南北议和·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袁公 之威望,与其旧部将士之忠义,方 清 摄政王解职,及 清 帝退位,至危逼之时期,尚能镇摄全京,不丧匕鬯;至於今日,復何疑虑!”
- 5.
不允释义:⒈不被敬信。 《左传·文公四年》:“逆妇 姜 于 齐,卿不行,非礼也。君子是以知出 姜 之不允於 鲁 也。”杜预 注:“允,信也。始来不见尊贵,故终不为国人所敬信也。”⒉不为人所信服;不孚。《北齐书·李稚廉传》:“﹝ 世宗 ﹞谓 杜弼 曰:‘并州 王者之基,须好长史,各举所知。时互有所称,皆不允。’”《金史·忠义传三·徒单航》:“﹝ 九駙马 ﹞改授都元帅,仍权平章,殊不允人望。”
- 6.
不能彀释义:⒈谓力弱不能张满弓。 《汉书·匈奴传上》:“七日不食,不能彀弩。”颜师古 注:“彀,张也。”《新唐书·忠义传中·张巡》:“至是食尽,士日赋米一勺,齕木皮,煑纸而食,才千餘人,皆癯劣不能彀。”⒉引申为不胜任,不可能。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不能彀题名丹闕,只落得埋骨黄壚。”亦作“不能勾”。明 薛近兗《绣襦记·杀马调琴》:“你今日弹琴,只怕明日不能勾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吃尽当光,只怕不能够这样了。”
- 7.
不辟斧钺释义:斧钺:古代的兵器。 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 8.
不避斧钺释义: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 9.
临难不苟释义:谓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语本《礼记·曲礼上》:“臨難毋苟免。”《旧唐书·忠义传序》:“有若 仲由 之結纓,鉏麑 之觸樹,紀信 之蹈火,豫讓 之斬衣,此所謂殺身成仁,臨難不苟者也。”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至於賊縱所及,直省駐防各營臨難不苟,忠節如林。”亦作“臨危不苟”。老舍《四世同堂》十一:“我不考虑那个!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
- 10.
义烈释义:⒈忠义节烈。⒉重义轻生的人。
- 11.
义状释义:表示忠义的誓书。
- 12.
义行释义:⒈同“仪形”。 忠义或节义的行迹。⒉同“仪形”。效法。
- 13.
乖失释义:⒈违逆;违背。《宋书·袁淑传》:“刘湛,淑 从母兄也,欲其附己,而 淑 不以为意,由是大相乖失。”《北史·魏收传》:“其后镇将刺史,乖失人和,羣 氐 作梗,遂为边患。”《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三年》:“蔡雄 ……谓士卒曰:‘汝曹不欲南行,任自归北,何用喧悖,乖失军礼!’”⒉差错;过失。《宋书·律历志下》:“分至乖失,则节闰非正;宿度违天,则伺察无準。”唐 刘知几《史通·品藻》:“爰及近代,史臣所书,求其乖失,亦往往而有。”《旧唐书·忠义传下·贾直言》:“悟 纤微乖失,直言 必尽理箴规,以是美誉日闻於朝。”
- 14.
倾邪释义:⒈指为人邪僻不正。 《汉书·萧望之传》:“后 朋 行倾邪,望之 絶不与通。”宋 苏辙《龙川别志》卷下:“吾知 端愿 倾邪;故以 逵 当之。”《明史·忠义传·乔若雯》:“崇禎 元年春,廷臣争击 魏忠贤 党,若雯 亦两疏劾兵部侍郎 秦士文,御史 张訥、智鋌,备列其倾邪状。”⒉歪斜。宋 苏轼《乞赐度牒修廨宇状》:“臣自 熙寧 中通判本州,已见在州屋宇例皆倾邪,日有覆压之惧。”⒊引申指危殆。郭沫若《一个宣言》:“世运的杌隉,国度的倾邪,是制度不良所致。”
- 15.
凋瘵释义:⒈衰败;困乏。 唐 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昔者万人疾疫,神农 鞭草而救之;四维凋瘵,夏禹 刊木以除之。”宋 李纲《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适当早暵之餘,财用匱乏,民力凋瘵,不取於民,则调度不足,取之过甚,则人心惊疑。”《明史·忠义传六·陈美》:“兵燹之餘,民生凋瘵。”梁启超《为国会期间问题敬告国人敬告农民》:“失今不为,更閲数年,则老弱转沟壑,壮者散四方,凋瘵而不可復,虽有善者,无能为矣!”⒉指困穷之民或衰败之象。唐 白居易《忠州刺史谢上表》:“下安凋瘵,上副忧勤,未死之间,斯展微効。”宋 苏轼
- 16.
刑家释义:受刑者的家族。《晋书·忠义传·沉劲》:“年三十餘,以刑家不得仕进。”《新唐书·选举志下》:“刑家之子,工贾异类及假名承伪、隐冒升降者有罚。”
- 17.
升仙桥释义:桥名。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北。因 汉 司马相如 过此题字励志而著名。相传为 秦 李冰 所建。晋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城北十里有 昇仙桥,有 送客观。司马相如 初入 长安,题市门曰:‘不乘赤车駟马,不过汝下也。’”唐 岑参《昇仙桥》诗:“及乘駟马车,却从桥上归。”按,一本作“昇迁桥”。或谓“迁”形近“僊”,转讹为“仙”。参阅 陈铁民 侯忠义《岑参集校注》。
- 18.
参墟释义:亦作“参虚”。参星的分野。当今 山西、河南 一带。《左传·昭公十五年》:“唐叔 受之,以处参虚。”杜预 注:“参虚,实沉之次,晋 之分野。”孔颖达 疏:“实沉之次,晋 之分野,上繫参之虚域,故云参虚。”汉 焦赣《易林·泰之未济》:“实沉参墟,以义讨 尤。”《隋书·高祖纪上》:“昔者明王设官胙土,营丘 四履,得征五侯,参墟宠章,异其礼物。”《旧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
- 19.
发举释义:⒈兴起,举事。《汉书·王莽传上》:“唐 虞 发举,成 周 造业,诚亡以加。”《后汉书·臧洪传》:“﹝ 陈容 ﹞起谓 绍 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 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三国 魏 嵇康《与吕长悌绝交书》:“都 去年向吾有言,诚忿足下意欲发举,吾深抑之。”⒉揭发,检举。《汉书·王莽传下》:“敢盗铸钱及偏行布货,伍人知不发举,皆没入为官奴婢。”《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朗 引军还”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时 明帝 喜发举,数有以轻微而致大辟者,朗 终不能有
- 20.
哀悫释义:悲伤而诚恳。 《新唐书·忠义传上·李源》:“源 顿首受詔,谓使者:‘伏疾年耄,不堪趋拜。’即附表谢,辞吐哀慤,一无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