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民情 民情的意思
mínqíng

民情

简体民情
繁体
拼音mín qíng
注音ㄇㄧㄣˊ ㄑㄧ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mín,(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组词】: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组词】:居民。民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组词】:民间。民歌。民谚。民风。民情。(4) 某族的人。【组词】:汉民。回民。(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组词】:农民。渔民。(6) 非军事的。【组词】:民品。民航。(7) 同“苠”。

qíng,(1) 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组词】:感情。情绪。情怀。情操。情谊。情义。情致。情趣。情韵。性情。情愫(真情实意)。情投意合。情景交融。(2) 专指男女相爱的心理状态及有关的事物。【组词】:爱情。情人。情书。情侣。情诗。殉情。情窦初开(形容少女初懂爱情)。(3) 对异性的欲望,性欲。【组词】:情欲。发情期。(4) 私意。【组词】:情面。说情。(5) 状况。【组词】:实情。事情。国情。情形。情势。情节。

基本含义

指人民的心情和情感状态。

民情的意思

民情 [mín qíng]

1. 人民的生产、工作以及风俗习惯等情况。

熟悉地理民情。

[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

2. 指人民的思想、意愿等。

[ public feeling; feelings of the people; ]

民情 引证解释

⒈ 民众的心情、愿望等。

《书·康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
《汉书·刑法志》:“圣人既躬明悊之性,必通天地之心,製礼作教,立法设刑,动缘民情,而则天象地。”
宋 苏轼 《与李端伯宝文》之一:“公既深识民情,而民亦素服公政。”
《东周列国志》第八七回:“帝王之道,在顺民情;伯者之道,必逆民情。”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苟有大侠,独能慨然舍其身为社会用……夫如是,而谓民情不感动,士气不奋发者,吾不信也。”

⒉ 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王道》:“民情至朴而不文。”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絶流遁之繁礼,反民情於太素。”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九:“晁子止 为 三荣 守,民有讼 资官 县尉者,曰:‘县尉虏官,不通民情。’”
《老残游记》第三回:“佐臣 酷虐是诚然酷虐,然 曹州府 的民情也实在可恨。”
毛泽东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大批干部和军队初到 东北,地理民情不熟。”


国语词典

民情 [mín qíng]

⒈ 人民的心向、愿望。

《荀子·大略》:「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上合天意,下合民情,实为幸甚。」

⒉ 社会风气。

《文选·干宝·晋纪总论》:「盖民情风教,国家安危之本也。」


民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法释义:⒈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称。《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宋 苏轼《三法求民情赋》:“用三法而下究,求舆情而上通。”⒉指三代之筮法。《左传·僖公四年》“卜之不吉筮之吉”唐 孔颖达 疏:“崔灵恩 以为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凶则止不卜者,筮必以三代之法。若三法皆凶,则止不卜;若两法是凶,一法为吉,名为筮逆,犹是疑限,故更卜以决之。”
    • 2.
      人风释义:民风,民情。
    • 3.
      体察民情释义:了解民情:对“民情”的体察办法,就是要沉到基层去,深入群众生活中,与他们拉家常话,谈身边事,在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 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 4.
      体察释义:体验和观察:体察民情。
    • 5.
      冲疲释义:谓地当冲要,民情疲顽。
    • 6.
      冲繁疲难释义:清 雍正 间,由 广西 布政使奏准,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以便选用官吏。 冲谓地方冲要;繁谓事务繁重;疲谓民情疲顽;难谓民风强悍难治。
    • 7.
      变端释义:事变,事端。 清 龙启瑞《上梅伯言先生书》:“近年变端殊大,非前时意料所及。”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五:“川省 护理总督 王人文 见民情激愤,知道压迫必致引起变端,特为奏请暂缓接收铁路。”
    • 8.
      司声释义:负责听察民情之官。
    • 9.
      咎累释义:罪过的牵连。汉 蔡邕《范史云碑》:“﹝君﹞以为卜筮之术,得因吉凶,道治民情,以受薄偿,且无咎累。”《晋书·王濬传》:“今年平 吴,诚为大庆,於臣之身,更受咎累。”
    • 10.
      天高听卑释义:卑:低下。 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 11.
      夷民释义:⒈谓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孔颖达 疏:“使其利便民之器用,正丈尺之度,斗斛之量,所以平均下民也。樊光、服虔 云:雉者,夷也;夷,平也;使度量器用平也。”⒉对外国人的泛称。清 姚鼐《侍讲张君墓志铭》:“澳门 者,香山 南境,斗入海,西洋夷民居之……上吏以君贤,俾摄其职,君尤能得夷民情而柔调之。”
    • 12.
      察访释义: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察访民情。 暗中察访。
    • 13.
      履狶释义:谓检验猪的肥瘦。亦比喻审察民情。《庄子·知北游》:“正获 之问於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郭象 注:“狶,大豕也。夫监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难肥之处,愈知豕肥之要。”宋 黄庭坚《寄上叔父夷仲》诗之一:“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知民心。”清 恽敬《上举主笠帆先生书》:“茫茫千古,如驱羊,如履狶,如害马,不力辩焉,则此事皆为谬种矣。”
    • 14.
      巡民释义:巡察民情。
    • 15.
      帝鬼释义:比喻帝制的灭亡。 指已灭亡的君主制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浙联军檄南京文》:“白马南来,苍鹅西去;虏运已成为帝鬼,民情积惨於人痾。”
    • 16.
      年荒释义:谷物歉收。 《晋书·儒林传·范宣》:“庾爰之 以 宣 素贫,加年荒疾疫,厚餉给之。”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羈旅各西东。”《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原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
    • 17.
      微服出巡释义:微:隐蔽。 微服:改变常服以隐蔽身份。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疑难重案。
    • 18.
      微服私行释义:微服:平民服装。 私行:秘密出行。旧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到民间探访民情或疑难重案。
    • 19.
      微服私访释义: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巡查疑难重案;广义的理解未曾谋面却知其名,故意不暴露身份去了解情况, 也有此说。
    • 20.
      怠懈释义:亦作“怠解”。懈怠;松懈。《汉书·高帝纪上》:“张良 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怠懈击之。’”《汉书·王莽传下》:“二年正月,以州牧位三公,刺举怠解。”颜师古 注:“解,读曰懈。”《南史·王华传》:“奴子怠懈,行不及我。”明 方孝孺《省躬殿铭》:“下察民情,上祇天戒,咸省诸躬,无时怠懈。”

民情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法释义:⒈古代三刺、三宥、三赦之法的合称。《周礼·秋官·司刺》:“司刺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断民中。”宋 苏轼《三法求民情赋》:“用三法而下究,求舆情而上通。”⒉指三代之筮法。《左传·僖公四年》“卜之不吉筮之吉”唐 孔颖达 疏:“崔灵恩 以为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筮凶则止不卜者,筮必以三代之法。若三法皆凶,则止不卜;若两法是凶,一法为吉,名为筮逆,犹是疑限,故更卜以决之。”
    • 2.
      人风释义:民风,民情。
    • 3.
      体察民情释义:了解民情:对“民情”的体察办法,就是要沉到基层去,深入群众生活中,与他们拉家常话,谈身边事,在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 俗话说:锣鼓听音,说话听声。
    • 4.
      体察释义:体验和观察:体察民情。
    • 5.
      冲疲释义:谓地当冲要,民情疲顽。
    • 6.
      冲繁疲难释义:清 雍正 间,由 广西 布政使奏准,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以便选用官吏。 冲谓地方冲要;繁谓事务繁重;疲谓民情疲顽;难谓民风强悍难治。
    • 7.
      变端释义:事变,事端。 清 龙启瑞《上梅伯言先生书》:“近年变端殊大,非前时意料所及。”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五:“川省 护理总督 王人文 见民情激愤,知道压迫必致引起变端,特为奏请暂缓接收铁路。”
    • 8.
      司声释义:负责听察民情之官。
    • 9.
      咎累释义:罪过的牵连。汉 蔡邕《范史云碑》:“﹝君﹞以为卜筮之术,得因吉凶,道治民情,以受薄偿,且无咎累。”《晋书·王濬传》:“今年平 吴,诚为大庆,於臣之身,更受咎累。”
    • 10.
      天高听卑释义:卑:低下。 原指上天神明可以洞察人间最卑微的地方。旧时称好的帝王了解民情。
    • 11.
      夷民释义:⒈谓使度量标准统一,民众交易公平。《左传·昭公十七年》:“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孔颖达 疏:“使其利便民之器用,正丈尺之度,斗斛之量,所以平均下民也。樊光、服虔 云:雉者,夷也;夷,平也;使度量器用平也。”⒉对外国人的泛称。清 姚鼐《侍讲张君墓志铭》:“澳门 者,香山 南境,斗入海,西洋夷民居之……上吏以君贤,俾摄其职,君尤能得夷民情而柔调之。”
    • 12.
      察访释义:通过观察和访问进行调查:察访民情。 暗中察访。
    • 13.
      履狶释义:谓检验猪的肥瘦。亦比喻审察民情。《庄子·知北游》:“正获 之问於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郭象 注:“狶,大豕也。夫监市之履豕,以知其肥瘦者,愈履其难肥之处,愈知豕肥之要。”宋 黄庭坚《寄上叔父夷仲》诗之一:“庖丁解牛妙世故,监市履狶知民心。”清 恽敬《上举主笠帆先生书》:“茫茫千古,如驱羊,如履狶,如害马,不力辩焉,则此事皆为谬种矣。”
    • 14.
      巡民释义:巡察民情。
    • 15.
      帝鬼释义:比喻帝制的灭亡。 指已灭亡的君主制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江浙联军檄南京文》:“白马南来,苍鹅西去;虏运已成为帝鬼,民情积惨於人痾。”
    • 16.
      年荒释义:谷物歉收。 《晋书·儒林传·范宣》:“庾爰之 以 宣 素贫,加年荒疾疫,厚餉给之。”唐 白居易《望月有感》诗:“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羈旅各西东。”《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原来大凡年荒米贵,官府只合静听民情,不去生事。”
    • 17.
      微服出巡释义:微:隐蔽。 微服:改变常服以隐蔽身份。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疑难重案。
    • 18.
      微服私行释义:微服:平民服装。 私行:秘密出行。旧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到民间探访民情或疑难重案。
    • 19.
      微服私访释义: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巡查疑难重案;广义的理解未曾谋面却知其名,故意不暴露身份去了解情况, 也有此说。
    • 20.
      怠懈释义:亦作“怠解”。懈怠;松懈。《汉书·高帝纪上》:“张良 曰:‘此独其将欲叛,恐其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怠懈击之。’”《汉书·王莽传下》:“二年正月,以州牧位三公,刺举怠解。”颜师古 注:“解,读曰懈。”《南史·王华传》:“奴子怠懈,行不及我。”明 方孝孺《省躬殿铭》:“下察民情,上祇天戒,咸省诸躬,无时怠懈。”

民情造句

1.乾隆多次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倾听民声。

2.领导干部要多和群众接触,才能体察民情

3.作家必须到群众中深入生活,体察民情,闭门造车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4.他们不体恤民情,朝令夕改,咱们老百姓不知怎么办才好。

5.他们不体恤民情,朝发夕至,咱们老百姓不知怎么办才好。

6.浮光掠影地游览,怎能深入了解各个地方的风俗民情

7.领导干部不能深入群众,不了解民情,长此以往,必然失去群众的信任。

8.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民情民意。

9.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心情感恩,军民情系一心。这样,祖国才更团结;这样,中国才有更大的力量向困难挑战。

10.电信局俯顺民情,退还了押金,受到用户的欢迎。

11.浮扁掠影地游览,怎能深入了解各个地方的风俗民情

12.表达作者忧国忧民,体察民情的宽广胸怀和要求改革社会现实的崇高理想。

1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情同手足。

民情是什么意思 民情读音 怎么读 民情,拼音是mín qíng,民情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民情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