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五麾 五麾的意思
huī

五麾

简体五麾
繁体
拼音wǔ huī
注音ㄨˇ ㄏㄨㄟ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ǔ,(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组词】: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huī,(1) 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组词】:麾下。(2) 指挥。【组词】:麾军前进。

基本含义

五麾指的是五个军旗。比喻帅旗,也比喻军队的统帅。

五麾的意思

五麾 [wǔ huī]

1. 五方色之旗。即东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黄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

五麾 引证解释

⒈ 五方色之旗。即东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黄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

《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
范宁 注:“麾,旌幡也。”
杨士勋 疏:“五麾者, 糜信 云:‘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也。’”


五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兵释义:三种兵器。 指矛、戟、钺。《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杨士勋 疏:“五兵者,徐邈 云:‘矛在东,戟在南,鉞在西,楯在北,弓矢在中央。’”按:天子五鼓为东方青鼓,南方赤鼓,西方白鼓,北方黑鼓,中央黄鼓。诸侯三鼓者去黑黄二鼓,则知三兵当去楯及弓矢。
    • 2.
      三麾释义:诸侯的旌旗。天子五麾(青、赤、白、黄、黑)中减去黄、黑二色,即成三麾。《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杨士勋 疏:“五麾者,麋信 云,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也……诸侯三者,则云降杀以两,去黑黄二色。”
    • 3.
      五兵释义:⒈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见《司兵》郑玄 注。《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范宁 注:“五兵:矛、戟、鉞、楯、弓矢。”《汉书·吾丘寿王传》:“古者作五兵。”颜师古 注:“五兵,谓矛、戟、弓、剑,戈。”⒉泛指各种兵器。《隋书·达奚长儒传》:“且战且行,转鬭三日,五兵咸尽,士卒以拳殴之。”唐 独孤及《庆鸿名颂》:“唐 兴百三十有八载,皇帝在贿
    • 4.
      五麾释义:五方色之旗。 即东方青旗,南方赤旗,中央黄旗,西方白旗,北方黑旗。《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范宁 注:“麾,旌幡也。”杨士勋 疏:“五麾者,糜信 云:‘各以方色之旌置之五处也。’”
    • 5.
      旌旛释义:亦作“旌幡”。 泛指旗帜。《穀梁传·庄公二十五年》“天子救日置五麾”晋 范宁 注:“麾,旌幡也。”唐 雍陶《赠金河戍客》诗:“戍远旌幡少,年深帐幕低。”唐 方干《侯郎中新置西湖》诗:“烟雾未应藏岛屿,鳧鷖亦解避旌旛。”
    • 6.
      黄麾释义:古代天子或大臣所乘车舆的装饰品。《东观汉记·班超传》:“建初 八年,称 超 为将兵长使,假鼓吹黄麾。”唐 沉佺期《上之回》诗:“黄麾摇昼日,青幰曳松风。”明 王圻《三才图会·仪制三·黄麾》:“《通典》曰:黄帝 振兵,设五旗五麾,则黄麾製自 有熊 始也。汉 卤簿有前后黄麾。《开元礼义纂》,唐太宗 法 夏后 之前制,取中方之正色,故制大麾色黄。宋 制以絳帛为之如旛,错綵成黄麾篆字,下绣交龙及云日,朱漆竿,金龙首,上垂朱丝,小盖四角垂佩,末有横板作碾玉文,元 制同,今制亦同,宋 但盖用朱丝,黄麾字楷书用金,下二

五麾(wuhu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五麾是什么意思 五麾读音 怎么读 五麾,拼音是wǔ huī,五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五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