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刑名 刑名的意思
xíngmíng

刑名

简体刑名
繁体
拼音xíng míng
注音ㄒ一ㄥˊ ㄇ一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xíng,(1) 对犯罪的处罚。【组词】:刑罚。刑法。刑律。刑事。执刑。服刑。(2) 特指对犯人的体罚。【组词】:刑讯。受刑。刑具。

míng,(1) 人或事物的称谓。【组词】: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fèn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2) 起名字。【例句】:“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例句】: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4) 叫出,说出。【组词】:不可名状。 (5) 声誉。【组词】:名誉。名声。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名噪一时。名过其实。 (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组词】:名人。名士。名师。名将(jiàng )。名医。名著。名流。名言。名胜。名剧。 (7) 占有。【组词】:不名一文。 (8) 量词,用于人。【组词】:三名工人。

基本含义

指受到法律惩罚而被迫改变姓名。

刑名的意思

刑名 [xíng míng]

1. 古时指刑律。

刑名之学。

[ law (esp. criminal law); ]

2. 刑罚的名称,如死刑、徒刑等。

[ name of penalty; ]

3. 清代主管刑事的(幕僚)

刑名师爷。

[ judicial (assistant); ]

刑名 引证解释

⒈ 战国 时以 申不害 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韩非子 亦尚“刑名”。

《韩非子·二柄》:“人主将欲禁姦,则审合刑名。”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申子 之学,本於 黄 老,而主刑名。”
明 王錡 《寓圃杂记》:“江阴 有 周歧凤 者,聪敏絶人,百工技艺,异端刑名之学,无不习而能之。”
鲁迅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⒉ 刑罚的名称。

《荀子·正名》:“刑名从 商。”
《隋书·刑法志》:“其刑名有五。”

⒊ 刑律。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 圣临国,始定刑名。”
《元典章·刑部五·检验》:“刑名之重,莫严於杀人;狱情之初,必先於检验。”

⒋ 引申为刑事案件。

《明史·刑法二》:“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
《清史稿·刑法志三》:“外省刑名,遂总匯於按察使司,而督抚受成焉。”

⒌ 即刑名师爷。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这畿尉品级虽卑,却是个刑名官儿。”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向 知府听见摘印官来,忙将刑名、钱穀相公请到跟前。”


国语词典

刑名 [xíng míng]

⒈ 战国时的学派之一。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

《韩非子·二柄》:「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与事也。」
《史记·卷六八·商君传》:「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

⒉ 法律。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记》:「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

⒊ 职官名。古时官署中管刑事判牍的人。

《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话说向知府听见摘印官来,忙将刑名、钱谷相公都请到跟前。」

⒋ 刑罚的名称。如主刑、从刑、拘役、罚金等。


刑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比释义:⒈周代地方的基层组织,五家为一比。 ⒉封建时代的刑名,指一次拷打追比。
    • 2.
      七杀释义:⒈凶神。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三折:“今日他出门之时……又犯着金神七杀上路,又犯着太岁,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殭身死了也。”明 王锜《寓圃杂记》卷上:“﹝ 李 某﹞有子登 景泰 二年进士,立进士坊。阴阳家以为动七杀之地,其家连死五人。”⒉人命案件的七种情况。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总论》:“人命有真有假,真者不离乎七杀:曰劫杀,曰谋杀,曰故杀,曰鬭殴杀,曰误杀,曰戏杀,曰过失杀。”
    • 3.
      不官释义:⒈不担任官职。《礼记·学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孔颖达 疏:“官谓分职在位者。”⒉不任以官职。《荀子·王制》:“无能不官,无功不赏。” 三国 魏 曹操 《论吏士能行令》:“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⒊非官方的。指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荀子·致士》:“凡流言、流説、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⒋不到官府,犹言不自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照提》:“照提者,因举照中另提立名,除应奏官员之外,有逃亡不官者,四项。”
    • 4.
      两司释义:明 清 两代对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的合称。两司是一省的最高官署,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两司最高长官是布政使和按察使。
    • 5.
      严谕释义:严肃告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有亲取保,无亲取店家现在收管,仍严諭不得无赖借端窥探。”
    • 6.
      主稿官释义:清 代每年秋季由朝廷派员会审外省死刑案件,各省按察使和布政使参加,按察使称主稿官,主办拟定判决文书事宜。 《清文献通考·职官九》:“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以振风纪而澄吏治。三年大比为监试官,大计为考察官,秋审为主稿官。”
    • 7.
      乡风释义:⒈乡里的风俗;地方风俗。宋 苏轼《馈岁》诗:“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清 查初白《除夕恩赐羊鹿》诗:“乡风未敢分僚友,家祭先应荐祖宗。”如:各处各乡风。⒉乡,通“向”。趋从教化。指政治上的归顺或对个人的敬仰。《管子·版法》:“万民乡风,旦暮利之。”《史记·留侯世家》:“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宋 王安石《谢林中舍启》:“乡风有年,修问无所。”⒊乡,通“向”。指趋向某种风气。《史记·儒林列传》:“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絀 黄 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 8.
      买讬释义:谓出钱请托。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差拘》:“遂买託城市光棍,预通蠹棍虎差。”
    • 9.
      佥票释义:旧时官府签发的催办公事或传人到案的凭证。 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差拘》:“又有奸恶之徒……买托城市光棍,预通蠹棍虎差,然后设谋兴词,架虚哄准,僉票入手,勾连伙党,如捕盗贼,使被告不知就裡,魂飞胆裂。”
    • 10.
      供吐释义:招供,说出真实情况。《宣和遗事》前集:“王平 ……付吏 张大年 勘问因由,花约 依实供吐。”《天雨花》第八回:“须当据实来供吐,若有虚言即动刑。”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盗》:“须要听其口词,辨其虚实,俟其供吐,以为驳詰。”
    • 11.
      修术释义:⒈同“脩术”。⒉实施刑名法术。
    • 12.
      倍还释义:加倍偿还。 《太平御览》卷八一七引 晋 卢楙《四王遗事》:“惠帝 於 鄴,与 成都王 还 洛阳,出城仓卒,上下无持资食之调。道中有驱羊二百餘口者,便勒将之 洛,得以为粮。至 洛,卢志 启以右藏绢倍还羊主。”《元典章·圣政一·劝农桑》:“诸色人等毋得纵放头足食践损坏桑果田禾,违者断罪倍还。”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债负》:“律有远年倍还之条。”
    • 13.
      凤皇晒翅释义:唐 代酷刑名。《资治通鉴·唐则天后垂拱二年》:“太后得告密者,輒令 元礼 等推之,竞为讯囚酷法,有‘定百脉’、‘突地吼’……或以椽关手足而转之,谓之‘凤皇晒翅’。”参见“凤凰晒翅”。
    • 14.
      刑人释义:⒈加刑于人。 《礼记·王制》:“刑人於市,与众弃之。”《旧唐书·刑法志》:“自今已后,令与尚食相知,刑人日勿进酒肉。”宋 王键《刑书释名》:“刑人於车,弃之於市。”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用刑》:“刑人不用荆条。”⒉受刑之人。古代多以刑人充服劳役的奴隶。《周礼·地官·司市》:“国君过市,则刑人赦。”汉 桓宽《盐铁论·周秦》:“春秋 罪人无名号,谓之云盗,所以贱刑人而絶之人伦也。”⒊特指宦官。《新唐书·刘蕡传》:“书其名,讥疏远贤士,昵刑人,有不君之道。”明 刘若愚《见闻琐事杂记》:“凡内臣姓 朱 者
    • 15.
      刑名师爷释义:古代官署中负责处理刑事判牍的幕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这人来了,就到督署去求见那位刑名师爷。”瞿秋白《文艺杂著·鞘声二》:“旧时的钱谷师爷,刑名师爷,秀才,举人的饭碗实在危险得不了。”
    • 16.
      刑名释义:⒈古代指法律:刑名之学。⒉刑罚的名称,如死刑、徒刑等。⒊清代指地方上刑事方面的事务:刑名师爷。
    • 17.
      刑席释义:清代官署中主办刑事判牍的幕友,俗称刑名师爷。清 钱泳《履园丛话·梦幻·冥狱》:“黄 适获得 张有 一案七、八人,正欲办理,刑席他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知县听説,心中暗想,刑席昨天料説这和尚关涉他家的事,这句话想是对了。”
    • 18.
      刑徒砖释义:东汉 时代埋葬刑徒时所刻的文字砖,和刑徒一同埋入坑内。上刻刑徒部属、来自何地、刑名、姓名和死亡日期等内容。
    • 19.
      剖说释义:解说。《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毛泼皮 指手划脚,剖説那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回:“他一见了我,便指手画脚的剖説起来。”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审讼》:“诉词内,如何驳他,如何剖説。”
    • 20.
      劓殄释义:商朝的一种死刑名称。

刑名(xingm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刑名是什么意思 刑名读音 怎么读 刑名,拼音是xíng míng,刑名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刑名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