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踏 [cǎi tà]
1. 亦作“跴踏”。
2. 踩;践踏。
3. 作践,欺侮。
5. 实地察看。
踩踏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跴踏”。
⒉ 踩;践踏。
引赵树理 《三里湾·老五园》:“贩菜的人和牲口每天踩踏着路旁的庄稼。”
蹇先艾 《水葬》:“你撞着我的肩膀,我踩踏了你的脚跟。”
《红楼梦》第五八回:“当下 荣 寧 两处主人既如此不暇,并两处执事人等,或有跟随着入朝的,或有朝外照理下处事务,又有先跴踏下处的,也都各各忙乱。”
⒊ 作践,欺侮。
引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二九章:“有威婆子 横了矮婆子一眼,不服气地说:‘人走了衰运,连你骗人骗鬼的人也来踩踏啦,哼!’”
⒋ 实地察看。
国语词典
踩踏 [cǎi tà]
⒈ 践踏。
例如:「请勿踩踏草坪。」
近践踏 踹踏
踩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临深履险释义:深:深渊;履:踩踏;薄:薄冰。 面临深渊,脚踩薄冰。比喻小心谨慎,惟恐有失。
- 2.
乘践释义:踩踏。
- 3.
再蹈覆辙释义:再重复;蹈踩踏;辙车迹道路。重复走翻车的道路,指不接受教训。
- 4.
埏蹂释义:反复捶击、踩踏制作陶器的粘土。引申指反复修改、锤炼诗文。
- 5.
履尾释义:踩踏虎尾。 喻身蹈危境。
- 6.
履虎尾释义:踩踏虎尾。喻身蹈危境。
- 7.
履霜释义:⒈踩踏霜地。 《诗·魏风·葛屦》:“纠纠葛屨,可以履霜。”晋 潘岳《寡妇赋》:“自仲秋而在疚兮,踰履霜以践冰。”⒉谓踏霜而知寒冬将至。用以喻事态发展已有产生严重后果的预兆。《新唐书·高宗纪》:“高宗 溺爱袵席,不戒履霜之渐,而毒流天下,貽祸邦家。”郑藻如《<盛世危言>序》:“尝读史,盱衡千古,穷究得失盛衰之故,方其厝火未燃,履霜始至,未尝无人焉。”参见“履霜坚冰”。⒊谓霜降时节怀念亲人。语出《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郑玄 注:“为感时念亲也。”宋 苏轼《元祐元年
- 8.
曝骨履肠释义:暴露尸骨,踩踏肠子。极言所酿战祸之惨烈。
- 9.
水步释义:⒈水兵和步兵。⒉指水上和陆上。⒊高于水面供人踩踏以渡水的木桩或石墩。⒋即水埠。
- 10.
涉履释义:⒈踩踏,行走。⒉谓经受,经历。
- 11.
登蹑释义:⒈晋升职位。 ⒉踩踏山路。⒊犹登临。
- 12.
登锋履刃释义: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 13.
藤网桥释义:珞巴和门巴族独有的桥。分布于西藏珞渝、墨脱地区。用白藤编制而成。整个桥身为椭圆形长管,悬吊于两岸大树或木架上。桥底用粗大白藤并列固定,供人踩踏。桥的左右和上方也用藤条编成,可作扶手。
- 14.
足履实地释义:履:踩踏。 脚踏实地。比喻实事求是,平实而不虚浮。
- 15.
跖硬释义:是谓踩踏硬弩强弓。
- 16.
践土释义:⒈踩踏地面。晋 王嘉《拾遗记·周穆王》:“王驭八龙之骏:一名絶地,足不践土。”⒉居住的地方。晋 张华《博物志》卷一:“山居之民多癭肿疾,由於饮泉之不流者。今 荆南 诸山郡东多此疾瘇。由践土之无卤者,今 江 外诸山县偏多此病也。”⒊古地名。春秋 属 郑,在今 河南 原阳 西南。公元前632年,晋文公 会盟诸侯于此。《春秋·僖公二十八年》:“五月癸丑,公会 晋侯、齐侯、宋公、蔡侯、郑伯、卫子、莒子,盟于 践土。”唐 柳宗元《晋问》:“齐盟 践土,低昂玉帛。”宋 李清照《上枢密韩肖胄诗》:“葵丘 践土 非荒城
- 17.
践汙释义:⒈踩踏而使污秽,弄脏。《仪礼·公食大夫礼》“牛羊豕陈于门内”汉 郑玄 注:“为其践污馆庭,使近外。”⒉蹂躏,摧残。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八:“耶律德光 践污中土而有之。”
- 18.
践污释义:⒈踩踏而使污秽,弄脏。《仪礼·公食大夫礼》“牛羊豕陈于门内”汉郑玄注:“为其践污馆庭,使近外。”⒉蹂躏,摧残。
- 19.
践盘释义:反复踩踏。
- 20.
践跖释义:犹踩踏。《楚辞·九章·哀郢》“心嬋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汉 王逸 注:“蹠,跋也……远视眇然,足不知所践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