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东胡 东胡的意思
dōng

东胡

简体东胡
繁体東胡
拼音dōng hú
注音ㄉㄨㄥ ㄏ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dōng,(1) 方位词,日出的方向,与“西”相对。【组词】:东方。东经(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或经线)。东山再起(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付诸东流。(2) 主人(古代主位在东,宾位在西)。【组词】:房东。股东。东道主(泛指请客的主人,亦称“东道”、“作东”)。(3) 请客出钱的人。【组词】:作东。(4) 姓。

hú,(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组词】:胡人。胡服。胡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组词】:胡椒。胡瓜(黄瓜)。胡琴。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组词】:胡来。胡闹。胡吹。胡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胡不归?“胡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组词】:胡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例句】:“狼跋其胡。”(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

基本含义

指东北地区的胡人,也泛指北方的蛮夷。

东胡的意思

东胡 [dōng hú]

1.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匈奴之东,故名。

东胡 引证解释

⒈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 匈奴 之东,故名。 春秋、战国 时,南邻 燕国,后为 燕 所破,迁于今 西辽河 上游一带。 秦 末 东胡 强盛,后为 匈奴 冒顿单于 击败。馀众退居 乌桓山 和 鲜卑山,分别称 乌桓、鲜卑。见《史记·匈奴列传》。后亦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唐 杜甫 《北征》诗:“东胡 反未已,臣 甫 愤所切。”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 满洲 外族,是曰 东胡。”


国语词典

东胡 [dōng hú]

⒈ 先秦时居于中国及匈奴之东的北方游牧民族。参见「通古斯族」条。


东胡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胡释义:⒈指我国古代北方林胡、楼烦、东胡三族。⒉清代学者胡匡衷、胡培翚、胡春乔的合称。
    • 2.
      不屠何释义:我国古代东北部落名。传为 东胡 之先。
    • 3.
      乌桓释义:也叫乌丸。 古族名。东胡族的一支。原居今辽河上游,大兴安岭南部的乌桓山,以游牧狩猎为主。初归附匈奴,汉武帝以后部分内迁,渐与各地汉族及附近各族同化。
    • 4.
      乞颜释义:乞颜部落,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源出古东胡柔然族,属于蒙古族始祖。
    • 5.
      冒顿释义:(?—前174)秦汉时匈奴族首领。 公元前209年杀父自立为单于。先后打败了东胡、月支、丁零、楼烦、白羊,并进占秦的河套地区,把势力发展到长城以南。他加强内部组织,建立军政制度,发展草原经济,势力十分强大。公元前201年,南下攻至晋阳(今山西太原)。次年汉高祖率军迎战,被围七天七夜。以后汉对其采取和亲政策,但仍常南侵。顿(dú)。
    • 6.
      契丹释义:中国古族名。源出东胡,游牧于今辽河上游。唐末曾建立辽政权,1125年为金灭后,渐与蒙古、女真、汉人等同化。一部分西迁,建立西辽(1124—1211)。
    • 7.
      屠何释义:古代少数民族部族名,东胡 之先。
    • 8.
      阙巩释义:⒈春秋 时国名。《左传·昭公十五年》:“闕巩 之甲,武 所以克 商 也。”杜预 注:“闕巩国 所出鎧。”汉 陈琳《武军赋》:“鎧则 东胡、闕巩,百炼精刚。”⒉指 阙巩国 所产的铠甲。《左传·定公四年》:“分 唐叔 以大路、密须 之鼓、闕巩、沽洗,怀 姓九宗,职官五正。”杜预 注:“甲名。”
    • 9.
      鲜卑释义:中国古代族名。东胡族的一支。游牧于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西汉时附属于匈奴。六朝时有几部先后在今华北及西北建立政权,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

东胡(dong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东胡是什么意思 东胡读音 怎么读 东胡,拼音是dōng hú,东胡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东胡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