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 [chū fú]
1. 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
英[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hot season; ]
2. 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也叫“头伏”
英[ the first day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
初伏 引证解释
⒈ 即头伏。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或指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之间的十天时间。参见“三伏”。
引《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以狗御蛊。”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六月伏日初也。 周 时无,至此乃有之。”
晋 潘岳 《在怀县作》诗之一:“初伏啟新节,隆暑方赫羲。”
唐 萧颖士 《游马耳山》诗:“我来疑初伏,幽路无炎精。”
国语词典
初伏 [chū fú]
⒈ 夏季最热的前十天。参见「三伏」条。
引《文选·潘岳·在怀县作诗》:「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
初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伏释义:⒈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⒉特指末伏。
- 2.
三庚释义:⒈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之始。⒉三伏。
- 3.
大传释义:⒈《周易》中解释经(卦辞、爻辞)的传,凡七种,即《彖》、《象》、《文言》、《繫辞》、《说卦》、《序卦》和《杂卦》。也称大传。⒉汉初伏胜所著《尚书大传》的简称。
- 4.
头伏释义:初伏。
- 5.
庚伏释义:即三伏。因三伏中的初伏、中伏分别自夏至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开始,而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故三伏亦称“庚伏”。
- 6.
庚日释义:用干支来纪日时,有天干第七位“庚”字的日子。夏至三庚数伏,就是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初伏。
- 7.
御蛊释义:谓抵御热毒恶气。 《史记·秦本纪》:“﹝ 德公 ﹞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张守节 正义:“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
- 8.
断手释义:⒈截断手。古代的一种肉刑。《韩非子·内储说上》:“殷 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子贡 曰:‘弃灰之罪轻,断手之罚重,古人何太毅也?’”⒉泛谓手被折断。清 王韬《淞隐漫录·蓟素秋》:“壮士死者逾半,其存者非折足即断手。”⒊指被截断的手。如:断手再植。⒋完毕;完成。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小豆》:“夏至后十日种者为上时,初伏断手为中时,中伏断手为下时。”唐 杜甫《寄题江外草堂》诗:“经营 上元 始,断手 寳应 年。”宋 朱熹《答刘季章书》之十一:“《大学》近修改一两处,旦夕须就板改定,断手即奉寄也。”⒌
- 9.
洗象释义:明 清 时 北京 习俗,每年六月初伏在护城河内为宫廷所养的象洗澡。清 屈大均《洗象行》:“玉河六月河水长,朝廷旧典赐洗象。”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二:“六月,宣武门 看洗象,西湖 赏荷。”参阅 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皇都杂记·洗象》。
- 10.
湔刷释义:⒈洗刷。明 蒋一葵《长安客话·洗象》:“观者 徐渭 诗:‘帝京初伏候,出象浴城湍……秣芻廝养司,湔刷羽林官。’”⒉引申指除去过错、罪孽等。明 李贽《代深有告文》:“则 万历 二十一年十月以前,已蒙湔刷;而从今二十一年十月以后,不敢有违矣。”
- 11.
秋伏释义: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末伏亦称秋伏。
- 12.
金伏释义:金气伏藏。多用以指炎热的伏天。按我国农历,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此即所谓“庚日必伏”,而庚,五行属金,金畏火而金气伏藏,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