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七德舞 七德舞的意思

七德舞

简体七德舞
繁体
拼音qī dé wǔ
注音ㄑㄧ ㄉㄜˊ ㄨˇ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qī,(1) 数名,六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柒”代)。(2) 文体名,或称“七体”,为赋体的另一种形式。(3) 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称“做七”。

dé,(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组词】: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备。度德量力。德高望重。(2) 心意,信念。【组词】:一心一德。(3) 恩惠。【组词】:德施。德泽(德化和恩惠)。德惠。感恩戴德。(4) 姓。

wǔ,(1) 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表演各种姿势。【组词】:舞蹈。舞技。舞姿。舞会。舞剑。舞女。舞曲。舞台。(2) 耍弄。【组词】:舞弊。舞文弄墨。

基本含义

指人们七种美德像跳舞一样,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容人品品质优良。

七德舞的意思

七德舞 [qī dé wǔ]

1. 唐舞名。唐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贞观七年太宗制《破阵乐舞图》,后令魏征、虞世南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七德舞 引证解释

⒈ 唐 舞名。 唐 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 贞观 七年 太宗 制《破阵乐舞图》,后令 魏徵、虞世南 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唐 白居易 《七德舞》诗:“七德舞,七德歌,传自 武德 至 元和。”
《旧唐书·音乐志一》:“贞观 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之曲……其后令 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 改制歌辞,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焉。”


七德舞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德舞释义:唐 舞名。 唐 初有《秦王破阵乐曲》,至 贞观 七年 太宗 制《破阵乐舞图》,后令 魏徵、虞世南 等改制歌词,更名《七德》之舞。“七德”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唐 白居易《七德舞》诗:“七德舞,七德歌,传自 武德 至 元和。”《旧唐书·音乐志一》:“贞观 元年,宴群臣,始奏《秦王破阵》之曲……其后令 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 改制歌辞,更名《七德》之舞,增舞者至百二十人,被甲执戟,以象战阵之法焉。”
    • 2.
      归狱释义:⒈犹归罪。《公羊传·闵公元年》:“﹝ 庆父 ﹞使﹝ 邓扈乐 ﹞弑 子般,然后诛 邓扈乐 而归狱焉。”《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颜师古 注:“李奇 曰:‘归罪过于民,不罪己也。’张晏 曰:‘谓释有罪之人而归无辜者也。’”严复《<法意>按语》:“唐 宋 诸儒,想望太平,皆太息于先王经制之破坏,而归狱 商君。”钱基博《辛亥南北议和别记》:“汉口 之焚,论者胥归狱 冯公。”⒉返归监狱。唐 白居易《七德舞》诗:“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⒊归结狱讼。清 魏源《圣武记》卷八:“又狱有不能结
    • 3.
      破阵乐释义:也叫七德舞。唐代舞蹈。是为歌颂唐太宗武功而作的大型男子群舞。舞者披甲执戟,舞姿雄健,气势磅礴,有多种表演形式。后成为祭祀的武舞。曾远播印度,东传日本。至今日本雅乐舞中,仍可见《破阵乐》的传承。
    • 4.
      秦王破阵乐释义:唐 代著名乐舞。 或名《秦王破阵舞》;又称《七德舞》。
七德舞是什么意思 七德舞读音 怎么读 七德舞,拼音是qī dé wǔ,七德舞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七德舞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