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状 [duì zhuàng]
1. 谓臣子向皇帝陈述事状。
对状 引证解释
⒈ 谓臣子向皇帝陈述事状。参见“对簿”。
引《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吴 楚 反闻……人有告 袁盎 者, 袁盎 恐,夜见 竇婴,为言 吴 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汉书·霍光传》:“惲(杨惲 )召见对状。”
国语词典
对状 [duì zhuàng]
⒈ 对答事状,陈述案情。
引《史记·卷一〇一·袁盎传》:「人有告袁盎者,袁盎恐,夜见窦婴,为言吴所以反者,愿至上前口对状。」
《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恽召见对状,后章上书以闻。」
⒉ 诉讼者的供词。用以对核与诉状中所陈各词有无出入者,称为「对状」。
对状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侧行释义:⒈侧身而行,表示恭敬。《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騶子 ﹞适 赵,平原君 侧行襒席。”司马贞 索隐引 张揖《三苍训诂》:“襒,拂也。谓侧而行,以衣襒席为敬,不敢正坐当宾主之礼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元狩四年》:“及 义纵 为 南阳 太守,至关,寧成 侧行送迎。”胡三省 注:“侧行,不敢正行,言恭甚。”⒉不正当的行为。宋 曾巩《再乞登对状》:“无侧行之一跡,得参於御隶之间;无尝试之半词,得彻於巖廊之上。”
- 2.
四果释义:⒈佛教语。声闻乘圣果有四,旧译依梵语称为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新译将前三果译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仍其旧。南朝 齐 周颙《重答张长史书》:“吾不翔翮於四果,卿尚无疑其集佛。”南朝 梁 沉约《佛记序》:“非唯四果不议,固亦十地罔窥。”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纳缚僧伽蓝》:“伽蓝西南,有一精庐。建立已来,多歷年所,远方辐凑,高才类聚,证四果者难以详举。”⒉宋 代民间教派名。宋 陆游《条对状》:“惟是妖幻邪人,平时誑惑良民,结连素定,待时而发,则其为害,未易可测。伏缘此色人处处皆有,
- 3.
惩创释义:⒈惩戒;警戒。 唐 韩愈《读东方朔杂事》诗:“方朔 不惩创,挟恩更矜夸。”宋 陆游《条对状》:“盖封王始於 汉 初……后世惩创其失,魏、晋、隋、唐,皆起草昧,有天下,岂无功臣,止於公侯而已。”《金史·雷渊传》:“渊 为人躯干雄伟……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駡不休,虽痛自惩创,然亦不能变也。”明 方孝孺《与赵伯钦书》之二:“每观古人道德事功之盛,慙悔攻中,若无所自容。以是深自惩创,不敢有所作。”⒉惩罚;惩治。宋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然庸僧猾商,敢擅招诱外夷,邀求厚利,为国生事,其渐不可长
- 4.
战争状态释义:从宣战或事实上开始战争起,交战国间的敌对状态。其和平正常关系一般断绝。这种状态通常经过签订和约才结束,有时也由战胜国单方面宣告结束。
- 5.
绝众释义:超群出众。《尹文子·大道上》:“今世之人,行欲独贤,事欲独能,辩欲出羣,勇欲絶众。”《后汉书·祭肜传》:“肜 为人质厚重毅,体貌絶众。”宋 曾巩《再乞登对状》:“臣愚浅薄,无軼伦之行,絶众之材。”
- 6.
衒玉释义:夸耀美玉。后用以比喻自夸美好。《三国志·蜀志·秦宓传》:“宓 同郡 王商 为治中从事,与 宓 书曰:‘贫贱困苦,亦何时可以终身!卞和 衒玉以燿世,宜一来,与州尊相见。’”宋 曾巩《乞登对状》:“臣藐在外服十有二年,无衒玉之一言,无左右之素誉,地穷势絶,不敢期於自通。”一本作“衒鬻”。《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孙 氏子因姊而得妇,搂处子不用踰墙;刘 氏女因嫂而得夫,怀吉士初非衒玉。”
- 7.
诚素释义:亦作“诚愫”。情愫;真情实意。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太平广记》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博异志·杨真伯》:“真伯 因起,乃视其所留诗曰:‘君子竟执逆,无由达诚素。明月海上山,秋风独归去。’”宋 曾巩《乞登对状》:“况亲承圣问,实臣吐尽诚素之时,其不敢自默,此臣爱君事国之义也。”明 陈子龙《送默公师应试燕都》诗:“朗然冰雪心,十年奉诚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