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中 [bǐ zhōng]
1. 犹那里。
彼中 引证解释
⒈ 犹那里。
引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之四:“彼中有屋,卖时请商量。”
《元典章·户部八·盐课》:“今后前去上流贩盐船隻,须由彼中批验。”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四:“漳州 龙屿 出布,宽一尺六寸,冬不冰体,夏不蔽风。彼中 角尾 地方,出棉花,其大如树,以此花织成,故与他产异。”
彼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下驷释义:⒈劣等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 曰:‘今以君之下駟与彼上駟,取君上駟与彼中駟,取君中駟与彼下駟。’既驰三辈毕,而 田忌 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宋书·颜俊传》:“议者不过言互市之利在得马,今弃此所重,得彼下駟,千匹以上,尚不足言,况所得之数,裁不十百邪。”唐 薛用弱《集异记·裴珙》:“仲夏自 郑 西归,及端午以覲亲焉。下駟蹇劣,日势已晚,方至石桥。”⒉比喻物之粗劣者,犹言下品或下等。宋 李纲《荔支后赋》:“汉 贡 南海,唐 驛 西川,皆荔支之下駟,乃并驾于中原,当时所见,得其粗焉。”清 陈
- 2.
中霜释义:⒈遭受霜冻。 晋 陆云《九愍·考志》:“感秋林之夙暮,悲芳草之中霜。”⒉比喻夭折。唐 沉亚之《唐故银青光禄大夫郭公墓志》:“长庆 二年七月五日暴疾卒于主家,享年三十七……禄而不寿,哀彼中霜。”
- 3.
农甿释义:亦作“农氓”。农民。明 徐渭《代边帅寿张相公田夫人序》:“某因得奉以周旋,与甲士农甿休养而生息。”清 顾炎武《京师作》诗:“农甿苦追求,甲卒疲转饟。”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於是彼中缀学之子,黌塾之暇,手之口之;下而兵丁、而市侩、而农氓……靡不手之口之。”
- 4.
客贩释义:往来各地的商贩。 《宋史·食货志下四》:“崇寧 元年,蔡京 议更盐法,乃言东南盐本或闕,滞于客贩,请增给度牒。”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四:“或携 建 茶沿途备用,而彼中非絶品不顾,盖榷场客贩坌集,且能品第精粗。”
- 5.
整暇释义:《左传·成公十六年》:“日臣之使於 楚 也,子重 问 晋国 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后因以“整暇”形容既严谨而又从容不迫。宋 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萧萧马鸣,悠悠斾旌’,以‘萧萧’‘悠悠’字,而出师整暇之情状,宛在目前。”明 张居正《答蓟镇吴环洲料虏虚报诳赏书》:“顷僕闻 蓟 报,即戒彼中以镇静持重,务以整暇,勿致张皇。”王国维《乐庵写书图序》:“夫以世之苟且而惨促也如彼,君之精勤而整暇也如此。设以 悔庵居士 处此,未识能为 乐庵 之所为否也。”
- 6.
沙板释义:⒈亦作“沙版”。 用朱砂涂饰的板壁。《楚辞·招魂》:“红壁沙版,玄玉梁些。”王逸 注:“以丹沙画饰轩版,承以黑玉之梁,五采分别也。”南朝 梁 何逊《七召》:“沙板金铺,紫柱玉磶。”⒉树木因地层变动而久埋土中者,称做“阴沉木”。一般多为杉木,故亦称为“沙板”。以其质坚耐久,旧多作制棺材之用。明 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柟木生 楚 蜀 者,深山穷谷,不知年岁,百丈之榦,半埋沙土,故截以为棺,谓之沙板。”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贵州苗 峒出沙板,然彼中不甚贵重。”清 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谈藪
- 7.
破崖絶角释义:磨除棱角。 喻处事圆滑。《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彼中人之性,利害不出於一身,莫不破崖絶角以阿陛下之所好;其稍畏名義者,則包羞閔默而有跋前疐後之憂。”
- 8.
荒扰释义:⒈灾荒兵乱。《宋书·沉庆之传》:“荒扰之后,乡邑流散,庆之 躬耕垄亩,勤苦自立。”⒉慌乱。荒,通“慌”。宋 何薳《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若彼中无所养,则赴市之时,神魄荒扰,呼天请命之不暇,岂能愉心和气,雍容奏技如在豫暇时耶?”
- 9.
蜜人释义:生前服蜜,死后以蜜浸泡,埋葬期久而形成的木乃伊。明 陶宗仪《辍耕录·木乃伊》:“回回 田地,有年七十八岁老人,自愿捨身济众者,絶不饮食,惟澡身啖蜜,经月,便溺皆蜜。既死,国人殮以石棺,仍满用蜜浸,鐫志岁月于棺盖瘞之。俟百年启封,则蜜剂也。凡人损折肢体,食匕许,立愈。虽彼中亦不多得,俗曰蜜人,番言木乃伊。”
- 10.
豫暇释义:犹闲暇。宋 何薳《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若彼中无所养,则赴市之时,神魄荒扰,呼天请命之不暇,岂能愉心和气雍容奏技,如在豫暇之时耶?”
- 11.
锸工释义:挖土工。明 沉德符《野获编·鬼怪·小棺》:“尝闻人言,今上初年,寧夏 修城,掘基稍深,得小柩数千……后偶与 李本寧 先生谈及,云:‘此余宦彼中所目覩者,即命鍤工即日掩之。’”
- 12.
馈岁释义:⒈岁末相互馈赠。清 姚衡《寒秀草堂笔记·宾退杂识》:“彼中以鱼曝乾,岁底至京,与黄羊雉兔,同为馈岁之珍。”《林则徐日记·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乌鲁木齐 惠都护 遣弁賷书来馈岁。”⒉餽歲:岁末相互馈赠。餽,通“馈”。晋 周处《风土记》:“蜀 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宋 苏轼《岁晚思归寄子由》诗序:“岁晚相与餽问,为餽岁。”一本作“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