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烽候 烽候的意思
fēnghòu

烽候

简体烽候
繁体
拼音fēng hòu
注音ㄈㄥ ㄏㄡ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ēng,(1) 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例句】:烽火( ➊ 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➋ 喻战争或战乱)。烽烟。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战鼓,指战争)。

hòu,(1) 等待。【组词】:等候。候车室。候选人。守候。候补。候场。候审。候诊。(2) 看望,问好。【组词】:伺候。问候。(3) 时节。【组词】:时候。气候。候鸟。候虫。(4) 事物在变化中的情状。【组词】:火候儿。症候。(5) 古代把五天称为“一候”,现气象学上仍沿用。【例句】:候温(每五天的平均温度)。

基本含义

烽候是指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烽火台和哨所,泛指军事情报。

烽候的意思

烽候 [fēng hòu]

1. 亦作“烽堠”。

2. 烽火台。

4. 指战火。

烽候 引证解释

⒈ 亦作“烽堠”。

⒉ 烽火台。

《东观汉记·郭伋传》:“伋 知 卢芳 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邮亭一萧索,烽候各崎嶇。”
《明史·刘荣传》:“请於 金线岛 西北 望海堝 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

⒊ 指战火。

清 高其倬 《和许子逊中秋风雨后看月原韵》:“三吴 烽堠静,弦管自年年。”


国语词典

烽候 [fēng hòu]

⒈ 烽火台。用来侦察敌人的地方。

如:「前方烽候传来备战的讯息,军队马上进入紧急状态。」


烽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墝瘠释义:亦作“墝塉”。(土地)瘠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而 譙 土地墝瘠,百姓穷困,毓 愍之,上表徙民於 梁国 就沃衍,失帝意。”《周书·李彦传》:“今可敛以时服,葬于墝塉之地,勿用明器、芻涂及仪卫等。”《新唐书·卢坦传》:“天德 故城地壤墝瘠,北倚山,去 河 远,烽候无所统接。”《天讨·豕常之裔<普告汉人>》:“即此数事观之,则圈地之初,室庐邱基,尽为旗民所有,以膏腴之壤入於旗,以墝瘠之地归之民,而墝瘠之地,仍依膏腴之壤起征,可谓虐政之尤者矣。况当此之时,旗奴逃亡,由旗员句摄,勿关有司。”
    • 2.
      整厉释义:整饬勉励。《后汉书·崔寔传》:“寔 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晋书·齐献王攸传》:“攸 自强入辞,素持容仪,疾虽困,尚自整厉,举止如常,帝益疑无疾。”宋 叶适《应诏条奏六事》:“臣伏观 寿皇圣帝 在位二十八年,英武刚健,勤劳恭俭,整厉臣工,变移风俗,大志未酬,亲授陛下。”
    • 3.
      游弈使释义:唐 代武官名,负责率领游兵巡逻。《敦煌变文集·张义潮变文》:“先去 大中 十载,大 唐 差册立 迴鶻 使御史中丞 王瑞章 持节而赴单于,下有押衙 陈元弘 走至 沙州 界内,以游弈使 佐承珍 相见。”《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於 牛头 朝那山 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鈐衞将军 论弓仁 为 朔方 军前锋游弈使,戍 诺真水 为逻衞。”胡三省 注:“游弈使,领游兵以巡弈者也。”
    • 4.
      烽候释义:⒈亦作“烽堠”。烽火台。《东观汉记·郭伋传》:“伋 知 卢芳 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唐 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邮亭一萧索,烽候各崎嶇。”《明史·刘荣传》:“请於 金线岛 西北 望海堝 筑城堡,设烽堠,严兵以待。”⒉指战火。清 高其倬《和许子逊中秋风雨后看月原韵》:“三吴 烽堠静,弦管自年年。”
    • 5.
      萧关释义:⒈古关名。 故址在今 宁夏 固原 东南,为自 关中 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 元封 四年冬十月﹞通 回中 道,遂北出 萧关。”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匈奴传》:‘入 朝郍 萧关’,萧关 在 安定 朝郍县 也。”唐 卢照邻《上之回》诗:“回中 道路险,萧关 烽候多。”⒉指 北宋 崇宁 四年为防御 西夏 而筑的 萧关,故址在今 固原 北二百馀里。⒊古县名。唐 神龙 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 固原 北一百八十里。至德 后地入 吐蕃,大中 间收复,置 武州 治此,旋废。⒋古县名。
    • 6.
      逻卫释义:巡逻保卫。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於 牛头 朝那山 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鈐衞将军 论弓仁 为 朔方军 前锋游弈使,戍 诺真水 为逻衞。”
    • 7.
      逻衞释义:巡逻保卫。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於 牛头 朝那山 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鈐衞将军 论弓仁 为 朔方军 前锋游弈使,戍 诺真水 为逻衞。”

烽候(fengho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烽候是什么意思 烽候读音 怎么读 烽候,拼音是fēng hòu,烽候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烽候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