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挽诗 挽诗的意思
wǎnshī

挽诗

简体挽诗
繁体輓詩
拼音wǎn shī
注音ㄨㄢˇ ㄕ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wǎn,(1) 拉,牵引。【组词】:挽弓。挽留。(2) 设法使局势好转或恢复原状。【组词】:挽救。力挽狂澜。(3) 追悼死人。【组词】:挽词。挽联。挽幛。(4) 古同“晚”,后来的。(5) 同“绾”。

shī,(1) 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组词】:诗歌。诗话(❶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❷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吟诗。(2) 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

基本含义

挽诗是指为死者写诗,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之情。

挽诗的意思

挽诗 [wǎn shī]

1. 哀悼死者的诗。

挽诗 引证解释

⒈ 哀悼死者的诗。

清 方文 《述哀》诗:“誄文既欵恳,挽诗并愁絶。”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因走到那边仔细一看,原来都是些挽诗,诗中无非是赞叹他以身殉母的意思。”
袁鹰 《不灭的诗魂》:“邓拓 同志展阅 司马 寄来的信,夜不成眠,含着眼泪写了一首挽诗。”
哀悼死者的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四·张伯成注杜》:“独足翁 吴伯庆 有輓诗云:‘笺疏空令传 杜 律,志铭谁与继 唐 碑。’”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寿诗挽诗悼亡诗》:“郎仁寳 云:輓诗盛於 唐,非无交而涕也。”


国语词典

挽诗 [wǎn shī]

⒈ 哀悼死者的诗。

清·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四·寿诗挽诗悼亡诗》:「挽诗盛于唐,非无交而涕也。」


挽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禁释义:⒈内心约束。汉 蔡邕《议郎胡公夫人哀赞》:“议郎早世,检诲幼孤,义方以导其性,中禁以闲其情。”⒉禁中。皇帝所居之处。唐 宗楚客《奉和人日应制》:“九重中禁启,七日早春还。”《宣和遗事》后集:“﹝ 宣和 七年﹞九月,有狐自 艮岳山 直入中禁,据御榻而坐。”清 赵翼《钱竹汀挽诗》:“縹緗丽製传中禁,碑版雄词到百蛮。”⒊指皇帝。北周 庾信《周车骑大将军娄公神道铭》:“入陪中禁,更领仪同。”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太尉 韦昭度,旧族名人,位非忝窃,而沙门僧 澈,潜荐之中禁。”《元史·王寿传》:“阿里 等专
    • 2.
      五际释义:汉 初《诗》有 齐 鲁 韩 三家。 《齐诗》学者 翼奉 说诗,附会阴阳五行之说,以推论政治变化,认为每当卯、酉、午、戌、亥是阴阳终始际会之年,政治上必发生重大变动。《汉书·翼奉传》:“《易》有阴阳,《诗》有五际。”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诗内传》曰:‘五际,卯、酉、午、戌、亥也。阴阳终始际会之岁,於此则有变改之政也。’”清 朱彝尊《曹先生溶挽诗六十四韵》:“説《诗》穷五际,布《易》得三爻。”参阅《诗·周南·关雎序》“是谓四始,诗之至也”唐 孔颖达 疏、清 陈寿祺《左海经辨·诗有六情五际辨》、清 陈乔枞
    • 3.
      受册释义:接受册命。 宋 洪迈《夷坚甲志·伪齐咎证》:“伪 齐 受册之初,告天祝版,吏误书年号为 靖康。”宋 岳珂《桯史·李顺吴曦名谶》:“较其即位受册之日不差毫髮。”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受册威仪定,传烽羽檄忙。”
    • 4.
      宰木释义:坟墓上的树木。 语出《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 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何休 注:“宰,冢也。”宋 黄庭坚《奉答谢公定与荣子邕论狄元规孙少述诗长韵》:“谢公 遂如此,宰木已三霜。”明 李东阳《锺御史同追挽诗》:“五夜 虞渊 终见日,百年宰木再回春。”清 赵翼《岳忠武墓》诗:“宰木苍苍向南拱,此是改葬 祁连 塚。”
    • 5.
      小别释义:暂别。 唐 卢照邻《释疾文·命曰》:“伯阳 欣然见予曰:‘昇之 来何迟!何故疲惫之如是?何故枯槁之若兹?吾适以尔小别,今将千二百期。’”宋 孙惟信《清平乐》词:“小别殷勤留不住,恨满飞花落絮。”清 宋琬《金公子挽诗》:“千年小别须臾事,无那高堂永夜悲。”郁达夫《送媟如归有怀担风先生》诗:“相逢才几日,小别又今宵。”
    • 6.
      投签释义:谓帝王勤于政事。语出《陈书·世祖纪》:“每鸡人伺漏,传更籤於殿中,乃勑送者必投籤於阶石之上,令鎗然有声,云:‘吾虽眠,亦令惊觉也’。”宋 王禹偁《园陵犬赋》:“见观书于乙夜,听求衣于未曙;既无吠乎投籤,每夙兴于晓鼓。”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传箭闻严鼓,投籤见拊床。”
    • 7.
      挽诗释义:⒈哀悼死者的诗。清 方文《述哀》诗:“誄文既欵恳,挽诗并愁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因走到那边仔细一看,原来都是些挽诗,诗中无非是赞叹他以身殉母的意思。”袁鹰《不灭的诗魂》:“邓拓 同志展阅 司马 寄来的信,夜不成眠,含着眼泪写了一首挽诗。”⒉哀悼死者的诗。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四·张伯成注杜》:“独足翁 吴伯庆 有輓诗云:‘笺疏空令传 杜 律,志铭谁与继 唐 碑。’”清 赵翼《陔馀丛考·寿诗挽诗悼亡诗》:“郎仁寳 云:輓诗盛於 唐,非无交而涕也。”
    • 8.
      摩笄释义:⒈春秋 时,赵襄子 姊为 代王夫人。襄子 既杀 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 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见《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赵世家》。后因以“摩笄”称后妃殉国自杀。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国母摩笄刺,宫娥掩袂伤。”⒉山名。一名 磨笄山。在今 河北省 张家口市 东南。赵襄子 姊 代王夫人 摩笄自杀,代 人怜之,名其地为 摩笄山。明 徐渭《次夕降抟雪径满鹅鸭卵余睡而后起烧竹照之》诗:“渐离 荆卿 僵 易水,赵王 代娣 冷 摩笄。”
    • 9.
      更造释义:⒈重造。 《汉书·食货志下》:“於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澹用。”颜师古 注:“更,改也。”⒉犹更始。《文选·班固<东都赋>》:“且夫 建武 之元,天地革命;四海之内,更造夫妇。”张铣 注:“言 建武 元年,天地改命,夫妇、父子、君臣人伦之徒,皆以更始。”宋 曾巩《节相制》:“逮后王之更造,开阡陌以居民。隶伍符者,身不受於一廛;仗齐鉞者,位不连於九棘。”宋 杨万里《高宗圣神武文宪孝皇帝挽诗》之二:“更造今 光武,中兴昔 武丁。”
    • 10.
      牙纛释义:⒈犹牙旗。纛,大旗。唐 韩愈《山南郑相公酬答依赋十四韵以献》:“帝咨女予往,牙纛前坌坲。”宋 曾巩《边将》诗:“二子按轡行边隅,牙纛宛转翻以舒。”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牙纛看吹折,梯衝舞莫当。”⒉指将帅。清 史致谔《同治元年禀左宗棠》:“自揣任重才疏,远离牙纛,不克时时禀承伟略,深用竞惶。”
    • 11.
      玉霄释义:⒈天界。传说中天帝、神仙的居处。唐 常建《古意》诗之二:“玉霄九重闭,金锁夜不开。”宋 苏轼《水龙吟》词:“向玉霄东望,蓬莱 晻靄,有云驾,驂风驭。”宋 徐铉《赠奚道士》诗:“玉霄壁闭人长在,金鼎功成俗未知。”清 朱鹤龄《思陵长公主挽诗》:“誓依灵寝去,俄向玉霄行。”⒉指 天台山 的 玉霄峰。宋 陆游《赠倪道士》诗:“归隐 玉霄 应不出,他年容我扣巖扉。”参见“玉霄峰”。
    • 12.
      相业释义:宰相的功业。 亦喻巨大的功绩。《宋史·陈尧佐传论》:“尧佐 相业虽不多见,世以宽厚长者称之。”明 刘基《次韵和石末公开读有感》:“百年万国奉王正,相业臺纲属老成。”清 黄景仁《过贾秋壑集芳园故址》诗:“若论相业慙何地,便有仙居借自天。”赵朴初《周总理挽诗》:“相业史谁儔?丹心日许共。”
    • 13.
      社首释义:⒈山名。在 山东省 泰安市 西南,上有 社首坛。因 周成王 封禅得名。唐 宋 帝王也曾到此封禅。《汉书·郊祀志上》:“周成王 封 泰山,禪於 社首。”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六一引 宋 洪迈《光尧挽诗》:“鼎湖 龙去远,社首 凤来迟。”⒉村里中祭社活动的首领。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一:“修德堂东家 李如珍 也是村长,也是社首。”
    • 14.
      继体释义:⒈嫡子继承帝位。 《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司马贞 索隐:“继体谓非创业之主,而是嫡子继先帝之正体而立者也。”⒉泛指继位。《汉书·师丹传》:“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寧,百姓不惧。”《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元年》:“仁宗 继体保成,致天下于大安者四十二年,功德可谓极矣。”⒊犹言子女。北周 庾信《伤心赋》:“至於继体,多从夭折。”清 唐孙华《王鹤尹挽诗》之二:“拨遣閒愁聊顾曲,縈牵继体暗沾巾。”
    • 15.
      翮翰释义:犹羽翼。赵朴初《毛主席挽诗》之一:“当年立志拔‘三山’,终见神州奋翮翰。”
    • 16.
      行窝释义:宋 人为接待 邵雍 仿其所居 安乐窝 而为之建造的居室。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二十:“十餘家如 康节 先公所居 安乐窝,起屋以待其来,谓之行窝。故 康节 先公没,乡人挽诗有云:春风秋月嬉游处,冷落行窝十二家。”后因指可以小住的安适之所。元 张养浩《新水令·辞官》套曲:“有花有酒有行窝,无烦无恼无灾祸。”《明史·隐逸传·沉周》:“居恒厌入城市,於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清 黄遵宪《人境庐之邻有屋数间》诗:“半世浮槎梦里过,归来随地觅行窝。”参阅《宋史·道学传一·邵雍》。
    • 17.
      衿契释义:襟怀相合的好友。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顾孟著 尝以酒劝 周伯仁,伯仁 不受。顾 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詎可便作栋梁自遇?’周 得之欣然,遂为衿契。”清 朱彝尊《曹先生溶挽诗》:“投分怀衿契,忘年比漆胶。”
    • 18.
      誓肌释义:犹言刻骨铭心。语本《文选·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抚臆论报,早誓肌骨。”张铣 注:“铭鏤肌骨而不忘。”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誓肌封断骨,茹戚吮残创。”
    • 19.
      词林释义:⒈指汇集在一处的文词。 南朝 梁 萧统《答晋安王书》:“殽核坟史,渔猎词林。”⒉词坛。宋 范公偁《过庭录》:“许昌 郭挺 元杰,从 李方叔 学,久蒙训导。方叔 死,挺 有挽诗云:‘憔悴词林失俊英,已应精爽在 蓬瀛。’”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吾乡 公文介 公 鼐,万历 中,为词林宿望,诗文淹雅,絶句尤工。”金婉《为外录<词林正韵>毕书后》:“后此词林增善本,四声堪证 宋 名贤。”⒊翰林或翰林院的别称。宋 王应麟《玉海·圣文五·康定赐翰林飞白书》:“至和 元年九月,王洙 为学士,仁宗
    • 20.
      谥号释义:亦作“諡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史记·郑世家》:“乃更立 昭公 弟 子亹 为君,是为 子亹 也,无謚号。”《晋书·礼志下》:“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 泰山 者七十有四家,其諡号可知者十有四焉。”清 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諡号千秋定,铭旌百禩彰。”《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死去的 司马光、吕公著 被夺去了谥号,活着的 吕大防、刘挚、范纯仁 和

挽诗(wan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挽诗是什么意思 挽诗读音 怎么读 挽诗,拼音是wǎn shī,挽诗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挽诗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