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ǒ,(1) 燃烧,物质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组词】:火力。火烛。火源。火焰。烟火。火中取栗(喻为别人冒险出力,而自己吃亏上当,毫无所获)。(2) 紧急。【组词】:火速。十万火急。(3) 指枪炮弹药等。【组词】:火药。火炮。(4) 发怒,怒气。【组词】:火暴。火性。(5) 中医指发炎、红肿、烦躁等的病因。【组词】:肝火。毒火攻心。(6) 形容红色的。【组词】:火红。火腿。(7) 古代军队组织,一火十个人。(8) 姓。
qì,(1)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组词】:气体。(2) 呼吸。【组词】: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3)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组词】:气候。气温。气象。(4) 鼻子闻到的味。【组词】:气味。臭气。(5) 人的精神状态。【组词】: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6) 怒,或使人发怒。【例句】: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 )。忍气吞声。(7) 欺压。【组词】:受气。(8)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组词】:气功。气血。气虚。(9) 中医指某种症象。【组词】:痰气。湿气。(10) 景象。【组词】: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1. 中医指引起红、热、肿、痛等阳亢表现的病邪。
英[ internal heat(as a cause of disease); ]
2. 遇事易动怒。
英[ anger; ]
3. 脾气。
例人不大,火气不小。
英[ temper; ]
⒈ 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热气。
引汉 王充 《论衡·言毒》:“火烟入鼻鼻疾,入目目痛,火气有烈也。”
《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乡间失火……稻场上都是烟煤,兀自有焰腾腾的火气。”
⒉ “五行”说以火之气为物质运动的因素之一。古人以其同金、木、水、土等相生相克,并与五音、五色、季节等等相联系,故用以解释种种现象。
引《吕氏春秋·应同》:“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电者,火气也,其音徵也,故应之以电。”
《晋书·郭璞传》:“又岁涉午位,金家所忌。宜于此时崇恩布泽,则火气潜消,灾谴不生矣。”
《法苑珠林》卷七:“云何春热?时……地已燥坼,水气向下,火气向上。”
⒊ 火力的强弱程度。
引元 李好古 《张生煮海》第三折:“锅里水满了也,再放这枚金钱在内,用火烧着,只要火气十分旺相,一时间将此水煎滚起来。”
⒋ 喻怒气。
引《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转来转去无定相,恼得心头火气冲。”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此老生平著述,全是一时火气,不许今人低首古人,何尝为解经讲学起见。”
巴金 《月夜》:“唐锡藩 没有做到乡长,火气大得很。”
⒌ 指欲火。
引《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一心想着 吴氏 日里光景,且把道童 太清 出出火气。”
⒍ 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原因。
引《素问·五常政大论》:“火气高明,心热烦,嗌乾善渴。”
《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
⒈ 中医上指可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
⒉ 脾气不佳,遇事容易动怒。
例如:「他今天火气特别大,你可别招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