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衣 [sēng yī]
1. 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
僧衣 引证解释
⒈ 僧人穿的衣服,又名袈裟。参见“袈裟”。
引唐 綦毋潜 《过融上人兰若》诗:“山头禪室掛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国语词典
僧衣 [sēng yī]
⒈ 僧人所穿的衣服。
引唐·綦毋潜〈过融上人兰若〉诗:「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近法衣 袈裟
僧衣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衲释义:指一个僧人。衲,僧衣。
- 2.
三衣释义: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 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 3.
不常释义:⒈不固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孔 传:“天之祸福惟善恶所在,不常在一家。”汉 张衡《西京赋》:“不常厥土,盘庚 作誥。”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於声,或方於貌,或拟於心,或譬於事。”⒉异常;反常。《晏子春秋·谏下十三》:“作服不常,以笑诸侯。”吴则虞 集释引 苏舆 云:“言作不常之服,以为笑于诸侯。”元 元怀《拊掌录》:“画人物不常,鸟或四足,兽或两翼,人或儒冠而僧衣。”⒊不平凡;卓越。晋 陶潜《搜神后记》卷四:“夜梦一女,年
- 4.
云衲释义:⒈僧衣。⒉借指行脚僧。
- 5.
佛衣百纳释义:僧衣。即袈裟。百衲,形容补缀之多。亦借指补缀甚多的破旧衣服。
- 6.
僧衲释义:⒈亦作“僧纳”。僧衣。宋 郭彖《睽车志》卷一:“俄有一人荷插,负芋栗自外归,被髮,体皆黄毛,衣故败僧衲,直入坐土榻。”⒉指穿衲衣为僧。清 冯登府《金石综例》卷二:“金 京兆府《重修府学记》:‘僧纳四十六。’王 氏 昶 曰:‘纳即衲字,不云僧腊而云僧纳,谓其著衲衣四十六年也。’”
- 7.
僧裘释义:僧衣。
- 8.
兰裓释义:袈裟,僧衣。
- 9.
削发披缁释义:缁:黑色,借指僧人穿的黑色衣服。 剃光头发,穿上僧衣。表示出家为僧。
- 10.
千衲释义:指众僧。 衲,僧衣。
- 11.
名缁释义:指名僧。 缁,黑色僧衣。
- 12.
坏衣释义:即袈裟。僧尼避用五种正色和五种间色,故僧衣皆以坏色染成,因名坏衣。
- 13.
坏色释义:非正色。常指僧衣的颜色。
- 14.
定衣释义:僧衣。
- 15.
寄褐释义:⒈旧俗,为使孩子长寿而给他穿僧衣,谓之寄褐。⒉旧称不信教不念经只穿道士衣服的人为寄褐。
- 16.
寒衲释义:⒈单薄的僧衣。⒉代指贫苦僧人。
- 17.
披缁削发释义:缁:黑色僧衣。剃去头发披上僧衣。指出家为僧尼。
- 18.
披衲释义:披僧衣。谓出家为僧。
- 19.
挂衲释义:披上僧衣。谓出家为僧。
- 20.
无垢衣释义:僧衣袈裟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