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夏 [dōng xià]
1. 古代泛指中国东部。
3. 金元之际的国名。金宣宗时,蒲鲜万奴据辽东自立,国号大真,历史上亦称东真。后降元;复叛,称东夏。元太宗时灭于元。参阅《元史·太祖纪》及《太宗纪》。
东夏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泛指 中国 东部。
引《书·微子之命》:“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
孔 传:“正此东方华夏之国。 宋 在京师东。”
《后汉书·吴祐传》:“祐 每行园,常闻讽诵之音,奇而厚之,亦与为友,卒成儒宗,知名东夏。”
《周书·武帝纪下》:“东夏既平,王道初被, 齐 氏弊政,餘风未殄。”
清 侯方域 《赠倪荥阳序》:“友人 王君 侯服 者,东夏豪杰之士也。”
⒉ 金 元 之际的国名。 金宣宗 时, 蒲鲜万奴 据 辽东 自立,国号 大真,历史上亦称 东真。后降 元 ;复叛,称 东夏。元太宗 时灭于 元。参阅《元史·太祖纪》及《太宗纪》。
东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真释义:金 元 之际,蒲鲜万奴 据 辽东 立国曰 大真,历史上亦称 东真,意为东方 女真。参见“东夏”。
- 2.
事期释义:指会盟的日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间二年,闻君将靖东夏,四月又朝,以听事期。”杜预 注:“先 澶渊 二月往朝,以听会期。”
- 3.
发命释义:发布命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雍子 发命於军曰:‘归老幼,反孤疾,二人役,归一人。’”汉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续遇 董卓,侵官暴国。於是提剑挥鼓,发命东夏,收罗英雄,弃瑕取用。”
- 4.
大真释义:国号。金宣宗 贞祐 三年(元太祖 十年,公元1215年)宣抚 蒲鲜万奴 据 辽东 自立,称天王,国号 大真,寻又称 东夏。参阅《元史·太祖纪》。
- 5.
应敕释义:在帝王左右侍候传达旨意的人。《梁书·武帝纪上》:“我若总 荆 雍 之兵,扫定 东夏,韩白 重出,不能为计,况以无算之昏主,役御刀应敕之徒哉?”《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及即位,不与朝士相接,专亲信宦官及左右御刀、应敕等。”胡三省 注:“应敕,在左右祗应敕命者。”
- 6.
戚钺释义:斧和钺。《左传·昭公十五年》:“其后 襄 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 受之,以有 南阳 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杨伯峻 注:“杜 注:‘鏚,斧也;鉞,金鉞也……’赐鏚鉞者,奉王命得专杀戮也。”参见“斧鉞”。
- 7.
抚征释义:⒈安抚和征伐。 《左传·昭公十五年》:“文公 受之,以有 南阳 之地,抚征东夏。”孔颖达 疏:“服者抚之,叛者征之。”⒉亦作“抚正”。犹安定。《国语·楚语上》:“赫赫 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韦昭 注:“抚,安也。征,正也。”《后汉书·文苑传下·刘梁》:“赫赫 楚国,而君临之,抚正南海,训及诸夏。”
- 8.
鏚钺释义:斧和钺。《左传·昭公十五年》:“其后 襄 之二路,鏚鉞、秬鬯、彤弓、虎賁,文公 受之,以有 南阳 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杨伯峻 注:“杜 注:‘鏚,斧也;鉞,金鉞也……’赐鏚鉞者,奉王命得专杀戮也。”参见“斧鉞”。
- 9.
鸿庆释义:⒈大庆;洪福。指王业。《晋书·乞伏乾归载记》:“将鼓淳风於东夏,建八百之鸿庆。”⒉喻指年寿。南朝 梁 徐勉《故永阳敬太妃墓志铭》:“年高事重,志义方隆,宜永绥福履,而奄夺鸿庆,以 普通 元年十月廿三日遘疾,十一月九日己卯薨於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