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袪 [zhǎn qū]
1. 斩断其袖。借指旧怨。典出《左传·僖公五年》:“﹝重耳﹞逾垣而走,披斩其袪。”杜预注:“袪,袂也。”孔颖达疏:“总名为袂,其袂近口,又别名为袪。此斩其袪斩其袖之末也。”
斩袪 引证解释
⒈ 斩断其袖。借指旧怨。
引典出《左传·僖公五年》:“﹝ 重耳 ﹞踰垣而走, 披 斩其袪。”
杜预 注:“袪,袂也。”
孔颖达 疏:“总名为袂,其袂近口,又别名为袪。此斩其袪斩其袖之末也。”
《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杨 太守 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夫射鉤斩袪,在君为君,遣 衡 还郡,勿令自疑。”
《梁书·马仙琕传》:“射鉤斩袪,昔人弗忌。”
《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射钩斩袪之人,孰不奉觴丹陛。”
斩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尺木释义:古人谓龙升天时所凭依的短小树木。汉 王充《论衡·龙虚》:“短书言‘龙无尺木,无以升天。’又曰‘升天’,又言‘尺木’,谓龙从木中升天也。”《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当与卿共之”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江表传》:“策 问 慈 曰:‘……﹝卿﹞天下智士也,但所託未得其人。射钩斩袪,古人不嫌。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出教曰:‘龙欲腾翥,先阶尺木者也。’”唐 刘禹锡《薛公神道碑》:“文馆入仕,幽龙未光,尺木为阶,啾然欲翔。”或谓“尺木”是龙头上如博山形之物。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龙头上有一物,如博
- 2.
斩袂释义:犹斩袪。借指旧怨。《晋书·梁武昭王李玄盛传》:“休矣时英,茂哉雋哲,庶罩网以远笼,岂徒射鉤与斩袂!”《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神考 与 元祐 之臣,其先非有射鉤斩袂之隙也,先帝信仇人而黜之。”参见“斩袪”。
- 3.
斩袪释义:斩断其袖。借指旧怨。典出《左传·僖公五年》:“﹝ 重耳 ﹞踰垣而走,披 斩其袪。”杜预 注:“袪,袂也。”孔颖达 疏:“总名为袂,其袂近口,又别名为袪。此斩其袪斩其袖之末也。”《三国志·吴志·孙休传》:“丹杨 太守 李衡,以往事之嫌,自拘有司。夫射鉤斩袪,在君为君,遣 衡 还郡,勿令自疑。”《梁书·马仙琕传》:“射鉤斩袪,昔人弗忌。”《旧五代史·唐书·符存审传》:“射钩斩袪之人,孰不奉觴丹陛。”
- 4.
断袪释义:犹斩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