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 [lí yuán]
1. 唐玄宗时教练伶人的处所。后世因称戏班为梨园,又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
例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
金陵梨园部也。——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英[ theatre; ]
2. 又。
例梨园以技鸣者。
梨园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棃园”。
⒉ 唐玄宗 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
引《新唐书·礼乐志十二》:“玄宗 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 梨园,声有误音,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 梨园 弟子’。宫女数百,亦为 梨园 弟子,居 宜春北院。”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自高头 宜春、梨园 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 初, 公孙 一人而已。”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忽有 梨园 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梨园 散尽宫槐落,天子愁多内宴稀。”
⒊ 因 唐玄宗 时于 梨园 教习艺人,后以“梨园”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
引宋 欧阳澈 《玉楼春》词:“兴来笑把朱絃促。切切含情声断续。曲中依约断人肠,除却梨园无此曲。”
明 谢谠 《四喜记·衣锦团圆》:“文编‘四喜’成何用,但梨园新添一种,付与知音一笑中。”
清 孙枝蔚 《秋夜同天叶屺瞻诸子饮次斗宅观剧》诗:“宾客自然盈 梓泽,江山只合对梨园。”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时诸伶已脱梨园,乃‘当着众名士之前’,熔化釵鈿,焚弃衣裙。”
⒋ 指戏曲演唱。
引《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在下姓 鲍,舍下住在 水西门,原是梨园行业。”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张 故业梨园,饮以薰,寝以檀,语笑於羣艳。”
⒌ “梨园弟子”的省称。指戏曲演员。
引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以作零齣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
⒍ 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本为 汉武帝 所筑梨园,植梨树百株。后以为镇名。 唐 乾宁 三年(公元896年), 李克用 在此大破 王行瑜。宋 淳化 初建为 梨园县,后废为 梨园镇。
国语词典
梨园 [lí yuán]
⒈ 唐玄宗时训练培养乐工的地方。后泛称戏班为「梨园」。清·洪升。
引《新唐书·卷二〇二·文艺传中·王维传》:「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
《长生殿·第二四出》:「那些梨园旧曲,都不耐烦听他。」
近戏班
梨园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戏班释义:也叫戏班子。旧时对戏曲剧团的称呼。
梨园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部伎释义:唐玄宗 分宫廷乐伎为三部:堂下立奏为立部伎,堂上坐奏为坐部伎,又选坐部伎教于梨园为法曲部,故后世有“三部伎”之称。
- 2.
伎儿释义:指歌舞艺人。《百喻经·伎儿作乐喻》:“譬如伎儿王前作乐,王许千钱,后从王索。”《新唐书·于志宁传》:“又宫中数闻鼓声,太乐伎儿輒留不出,往年口敕丁寧,殿下可不思之?”清 吴伟业《王郎曲》:“梨园子弟爱传头,请事 王郎 教絃索,耻向王门作伎儿,博徒酒伴贪欢謔。”
- 3.
何满释义:即 何满子。唐 元稹《何满子歌》:“何满 能歌声宛转,天宝 年中世称罕。婴刑繫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懣。梨园弟子奏 玄宗,一唱承恩羈网缓。便将《何满》为曲名,御谱亲题乐府纂。”参见“何满子”。
- 4.
元坛释义:即 赵玄坛,道教所奉的财神,亦称“赵公元帅”。清 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八:“元坛 菩萨即元武神……《姑苏志》云:神姓 赵,名 朗,字 公明。”清 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京都戏馆,俱於元旦开市,是日各部梨园,扮 元坛 登场,呈金书‘开市大吉’四字为贺。”
- 5.
内乐府释义:唐 代的音乐机构有属于政府太常寺的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主要属于宫廷的教坊和梨园。后两者统称“内乐府”。
- 6.
嚼齶捶床释义:形容极其愤恨。清 戴名世《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大鋮 尝以梨园子弟为间谍……窃听诸名士口语,顾诸名士酒酣,輒戟手詈 大鋮 为快。大鋮 闻之,嚼齶搥床大恨。”
- 7.
小部释义:⒈指 唐 代宫廷中的少年歌舞乐队。唐 袁郊《甘泽谣·许云封》:“值梨园法部置小部音声,凡三十餘人,皆十五以下。”元 张昱《唐天宝宫词》:“小部梨园出教坊,曲名新赐《荔枝香》。”⒉泛指梨园、教坊演剧奏曲。清 王士禛《秦淮杂诗》之八:“新歌细字写冰紈,小部君王带笑看。”《桐桥倚棹录·舟楫》引 清 徐映玉 诗:“春昼画船相次泊,氍毹小部拂云和。”⒊小部落。《辽史·文学传上·萧韩家奴》:“使彼小部抗衡大国,万一有败,损威岂浅?”
- 8.
幻设释义:虚构。明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譌下》:“古人著书,即幻设必有所本。”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且举千百年未闻之丑行,幻设而加於一人之身,使梨园习而传之,几为定案。”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其云‘作意’,云‘幻设’者,则即意识之创造矣。”
- 9.
打礮释义:⒈演员第一次登台演出。 《梨园佳话》:“童龄学戏,人生最苦,谓之作科;三月登臺,谓之打礮;六年毕业,谓之出师。”⒉谓远来名伶初次登台演出拿手好戏。《实事白话报》21:“不想头天打炮,真就来了个挑帘红,仅凭一出《杀庙》就卖的满坐满。”⒊发射炮弹。
- 10.
掠削释义:梳理齐整貌。唐 元稹《连昌宫词》:“春娇满眼睡红綃,掠削云鬟旋装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少间,妓果出,年十七八,玉佩丁冬,云鬟掠削。”清 吴兰修《黄竹子传》:“张 故业梨园……双鬟掠削,妙人也。”
- 11.
断明释义:约定明白;确切言明。梨园戏《陈三五娘》第一场:“林大爹,今夜是元宵十五,家家户户都点灯,我与你断明:咱答歌,要‘灯’字起,才有彩气,若无‘灯’,就算输。”
- 12.
时休释义:指时世的升平吉祥。唐 武平一《幸梨园观打毬应制》诗:“赏阑清景暮,歌舞乐时休。”唐 李峤《晚秋喜雨》诗:“九农欢岁阜,万宇庆时休。”唐 萧至忠《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尧 年将佛日,同此庆时休。”
- 13.
杂爨释义:即杂耍。清 陈维崧《夜合花·廿二夜原白堂中观剧即事》词:“神絃一曲纔终,更有梨园杂爨,院本丝桐。”清 震钧《天咫偶闻》卷七:“余髫年时,如 泰华轩、景泰轩、地安门 之 乐春芳,皆有杂爨,京师俗称杂耍。其剧多鱼龙曼衍,吐火吞刀,及平话嘌唱之类。”参见“杂耍”。
- 14.
样范释义:模样,式样。元 乔吉《斗鹌鹑·歌姬》套曲:“教坊驰名,梨园上班,院本詼谐,宫粧样范,肤若凝脂,颜如渥丹。”《西游记》第八九回:“捻着诀,念个咒,摇身一变……果然变得有样范。”《儒林外史》第五五回:“当年 迟先生 买了多少的傢伙,都是古老样范的,收在这楼底下几张大柜里,而今连柜也不见了。”
- 15.
梨园弟子释义:梨园子弟。
- 16.
梨园榜释义:旧时评比角色的人所列戏剧演员名次的榜文。巴金《家》九:“几位主持孔教会以‘拼此残年极力卫道’的重责自任的遗老也曾在报纸上大吹大擂地发表了梨园榜,点了某某花旦做状元呢。”巴金《家》二六:“你忘记了去年他们几个人发表梨园榜,点小旦 薛月秋 做状元,被高师的 方继舜 在《学生潮》上面痛骂了一顿?”
- 17.
梨园释义:原是唐玄宗训练歌舞艺人的地方。旧时用来泛指有关戏曲方面的事物,如把戏班称为梨园,演员称为梨园子弟,戏曲界称为梨园界等。
- 18.
梨园子弟释义:旧称戏曲演员。 也说梨园弟子。
- 19.
法部释义:⒈唐时皇宫梨园训练和演奏法曲的部门。后借指教坊或法曲。⒉清代掌司法的官署。
- 20.
琼剧释义:海南的地方戏曲剧种。 由潮剧、闽南梨园戏吸收当地人民的歌谣曲调发展而成。也叫海南戏。